最常用中药答问(11)-莪术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杂记 |
最常用中药答问(11)-莪术
1、问:《本经》对莪术有何记载?
答:《神农本草经》没有记载莪术,莪术入药,首见于《雷公炮炙论》,曰:“凡使,于砂盆中以醋磨令尽,然后于火畔熁干,重筛过用。”对于其主治,《本草纲目》引有,《开宝本草》:“心腹痛,中恶疰忤气,霍乱冷气,吐酸水,解毒,食欲不消,酒研服之。又疗妇人血气结积,丈夫奔豚。”甄权:“破痃癖冷气,以酒醋磨服。”《大明本草》:“治一切气,开胃消食,通月经,消瘀血,止扑损痛下血,及内损恶血。”王好古:“通肝经聚血。”李时珍说:“郁金入心,专治血分之病;姜黄入脾,兼治血中之气;蒁入肝,治气中之血,稍为不同。按王执中《资生经》云:执中久患心脾疼,服醒脾药反胀。用耆域所载蓬莪术面裹炮熟研末,以水与酒醋煎服,立愈。盖此药能破气中之血也。”李时珍在“姜黄”条又说:“姜黄、郁金、蒁药三物,形状功用皆相近。但郁金入心治血;而姜黄兼入脾,兼治气;蒁药则入肝,兼治气中之血,为不同尔。古方五痹汤用片子姜黄,治风寒湿气手臂痛。戴原礼要诀云:片子姜黄能入手臂治痛,其兼理血中之气可知。”
2、问:《中国药典》对莪术的功用如何论述?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载:“本品(莪术)为姜科植物蓬莪术、广西莪术或温郁金的干燥根茎。后者习称‘温莪术’。”功用为:“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用于癥瘕痞块,瘀血经闭,胸痹心痛,食积胀痛。”
3、问:历代医家中谁最擅用莪术?
答:最擅用莪术者应为民国时期名医张锡纯,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三棱、莪术解:三棱气味俱淡,微有辛意;莪术味微苦,气微香,亦微有辛意。性皆微温,为化瘀血之要药。以治男子痃癖,女子癥瘕,月闭不通,性非猛烈而建功甚速。其行气之力,又治心腹疼痛,胁下胀痛,一切血凝气滞之证。若与参、芪、术诸药并用,大能开胃进食,调血和血。若细核二药之区别,化血之力三棱优于莪术,理气之力莪术优于三棱。药物恒有独具良能,不能从气味中窥测者,如三棱、莪术性近和平,而以治女子瘀血,虽坚如铁石亦能徐徐消除,而猛烈开破之品转不能建此奇功,此三棱、莪术独具之良能也。而耳食者流,恒以其能消坚开瘀,转疑为猛烈之品而不敢轻用,几何不埋没良药哉?三棱、莪术,若治陡然腹胁疼痛,由于气血凝滞者,可但用三棱、莪术,不必以补药佐之;若治瘀血积久过坚硬者,原非数剂所能愈,必以补药佐之,方能久服无弊。或用黄芪六钱,三棱、莪术各三钱,或减黄芪三钱,加野台参三钱,其攻破之力皆可相敌,不但气血不受伤损,瘀血之化亦较速,盖人之气血壮旺,愈能驾驭药力以胜病也。”从上论述可以看出,张氏对用莪术最有体会,确是“三棱、莪术性近和平,而以治女子瘀血,虽坚如铁石亦能徐徐消除,而猛烈开破之品转不能建此奇功,此三棱、莪术独具之良能也”。现今常见病以癌瘤为多,治癌药都性猛有毒,正是用莪术的大好机会。
4、问:陈士铎是医林中之奇才,是否也擅用莪术?
答:陈氏见解也很中肯,他在《本草新编》中说:“蓬莪术,味苦、辛,气温,无毒。入肝、脾二经,血分中药也。专破气中之血,痃癖可去,止心疼,通月经,消瘀血,治霍乱,泻积聚,理中气。乃攻坚之药,可为佐使,而不可久用。专入于气分之中以破血,虽破血,然不伤气也。蓬莪术与京三棱,同是攻坚之药,余舍三棱而取蓬莪者,以蓬莪破血,三棱破气也。夫血乃有形之物,破血而气犹不伤;气乃无形之物,破气而血必难复。气不伤,易于生血;气不复,艰于生气耳。或问蓬莪术入于气分之中以破血,吾疑血破而气亦破矣。夫入气以破血,又贤于入血以破气乎?蓬莪术入气以破血,三棱入血以破气。虽气血俱不可伤,而血郁于气之中,不得不消血也。然而,消药必伤气血,与其消气,不若消血,况原病于血之瘀也。蓬莪术专消气中之血,但破血而不破气。血有可破而破之,气无壅滞,无可破也,又宁破气哉?”一般人三棱、莪术同用,而陈氏主张用莪术,不用三棱,也是独特经验。
5、问:现代医家在临床上除了辨证施治以外,还有什么特别之处?
答:还是引几条《临证本草》的论述吧。(1)莪术是很好的活血化瘀药,也是一味作用明显的理气散滞药,同样擅长治疗与血分病无关的‘气病’。明代以前,莪术更多地用在治气滞诸疾上,如《本草纲目》莪术条下有10首附方,其中9首均为治‘气病’之方。(2)莪术治乙型肝炎疗效很好,凡有腹胀满可较长时间应用莪术、三棱,防止肝脏纤维化。但肝病见舌红无苔,虽肝脏明显肿大者也不可用莪术化瘀,否则营血更伤,形体更弱。(3)莪术可治冠心病,应用指征为痛处不移、舌有瘀斑,脉沉涩,心绞痛,常与菖蒲相伍,颇有效果。其活血化瘀之力较桃仁、红花大,于辨证方中加用此药,可提高疗效。治妇女子宫肌瘤,可于桂枝茯苓丸中加莪术。
6、问:从药用植物亲缘学角度看莪术,有何妙论?
答:莪术、郁金、姜黄既是三种药材名,也是三种植物名,都是姜科姜黄属植物,形态功用太相近了。先从药材说起吧。姜黄、郁金、莪术入药,因有根茎与块根的不同,炮制方法有别,药名之间常互相交叉。简单说:姜黄,根茎入药叫“姜黄”,块根入药叫“郁金(黄丝郁金);郁金,根茎入药叫“片姜黄”或者“温莪术”(其中鲜切片叫“片姜黄”,蒸熟后叫“温莪术”),块根入药叫“郁金(温郁金)”;莪术,根茎入药叫“莪术(蓬莪术)”,块根入药叫“郁金(绿丝郁金)”;广西莪术,根茎入药叫“莪术(桂莪术)”,块根入药叫“郁金(桂郁金)”。如果横着说,几种植物的块根入药,都可叫“郁金”,根茎入药就有分别了,或叫“姜黄”或叫“莪术”。有人整理了个图,或许有帮助,附于下面:

再从功用说,不妨先列出 《中药大辞典》上的有关资料。“莪术(莪术、广西莪术、温郁金的根茎入药):见于《医学入门》;辛、苦,温;入肝、脾经;能行气破血,消积止痛;治血气心痛、饮食积滞、脘腹胀痛、血滞经闭、痛经、癥瘕痞块、跌打损伤。”“郁金(温郁金、川郁金、姜黄、莪术、广西莪术的块根入药):见于《药性论》;辛、苦,寒;入心、肝、胆经;能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治胸腹胁肋诸痛、痛经、癥瘕、热病神昏、癲狂、吐血、衄血、血淋、砂淋、黄疸。”“姜黄(以姜黄的根茎入药):见于《新修本草》;苦、辛,温;入脾、肝经;能破血行气,通经止痛;治血瘀气滞诸证,胸腹胁痛、妇女痛经、闭经、产后瘀滞腹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肿、诸疮癣初生时痛痒。”除了郁金有解郁清心,凉血利胆作用外,功用基本是相同的,真如李时珍所说“形状功用皆相近”。
7、问:为什么郁金有“解郁清心,凉血利胆”作用,而莪术、姜黄没有呢?
答:这主要是有医家认为郁金性寒,如果是与姜黄、莪术一样,是性温,就不会说其能“ 解郁清心,凉血利胆”了。或者可以因果倒过来说,正因为首先发现其有“解郁清心,凉血利胆”作用,就说它是性“寒”。对于此点,已有医家提出,如张山雷在《本草正义》中说:“郁金始见于《唐本草》,称其辛苦而寒。石顽《逢源》已改作辛平,谓安有辛香而寒之理。”查本草文献,郁金之性确有寒、温之异论。如《新修本草》:“味辛、苦,寒,无毒。”《雷公炮制药性解》:“性温,入心、肺二经。”目前的主流观点是“性寒”,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本品为姜科植物温郁金、姜黄、广西莪术或蓬莪术的干燥块根,前二者分别习称‘温郁金’和‘黄丝郁金’,其余按性状不同习称‘桂郁金’或‘绿丝郁金’。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除去泥沙和细根,蒸或煮至透心,干燥。”“辛、苦,寒。归肝、心、肺经。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用于胸胁刺痛,胸痹心痛,经闭痛经,乳房胀痛,神病神昏,癫痫发狂,血热吐衄,黄疸尿赤。”
8、问:郁金之性到底是寒,还是温?
答:性平,也就是说既不寒又不温。理由主要有二:凡某一种药有矛盾的性味时,往往是平性药,即不是很寒,也不是很热。某些人注意了它的寒性一面,就说它寒;另一些人发现了它的热性一面,就说它温;事实上,它应是平性药。即使说它寒,也寒不到哪去,即使说它热,也热不到哪去。此其一。“郁金有显著的恢复胆功能和消退黄疸作用。茵陈30克,郁金、栀子各9克,是退黄的基本方。郁金所含的姜黄素能促进胆汁分泌趋于正常,减少尿内的尿胆元,配合茵陈、栀子,退黄作用更强。又本品配合金钱草、鸡骨草、茵陈、柴胡等,有消散结石的功效,可用治胆囊结石。”郁金的这种功用不一定非要用性寒来解释,从活血理气的角度也可完美解释。此为二。由此推演出去,既然莪术、姜黄、郁金是相同的原植物,就应该有基本相同的功效,也就是说,莪术、姜黄也能治肝胆疾病。莪术入肝,不就是明示吗?只是人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这方面的用法而已。
莪术30克,配生黄芪30~60克,当归12克,蜈蚣2条等,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良效。(4)莪术30克,配生黄芪60克,板蓝根、大青叶、马齿苋各30克等,治寻常疣、跖疣、扁平疣有良效。用法:第1、2煎内服,第3煎外洗患处,并轻轻按摩。

前一篇:极常用中药答问(10)-川芎
后一篇:最常用中药答问(13)-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