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常用中药答问(8)-芍药
(2023-09-23 16:01:22)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杂记 |
极常用中药答问(8)-芍药
1、问:《本经》上对芍药有何记载?
答:《神农本草经》:“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生川谷及丘陵)”
2、问:《药典》对芍药的功效如何记载?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将芍药分成赤芍、白芍二条记载的,即:“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挛痛,头痛眩晕。”
3、问:芍药分赤白,历史发展情况如何?现今如何分赤白芍?
答:引《新编中药志》来回复此问题吧。“芍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芍药有赤白之分,始自陶弘景,据称:‘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尺许,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马志注云:‘此有两种,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其花亦有赤白二色。’陈承《本草别说》中载:‘本经芍药生丘陵川谷,今世所用者多是人家种植,欲其花叶肥大,必加粪壤……’。可见宋代已广泛采用栽培的芍药入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白者……色白多脂;赤者……色紫瘦多脉。’根据现今的实际应用情况,结合本草记述中的植物形态、地理分布和附图,可以认为白芍多是栽培的芍药,而赤芍则主要采自野生的芍药。两者主要不同为加工方法有别。”
4、问:赤芍与白芍的加工方法主要有何不同?
答:赤芍是将芍药根挖出,晒干即可;而白芍是要去皮,要煮的。具体还是引《药典》所说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赤芍: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白芍: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和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由此可见,赤芍与白芍无大的区别。但是从药材外貎上肯定是不同的,正如张锡纯说的,“芍药原有白、赤二种,……白芍出于南方,杭州产者最佳,其色白而微红,其皮则红色又微重。为其色红白相兼,故调和气血之力独优。赤芍出于北方关东三省,各山皆有,肉红皮赤,其质甚粗,若野草之根,故张隐庵、陈修园皆疑其非芍药花根。愚向亦疑之,至奉后因得目睹,疑团方释,特其花叶皆小,且花皆单瓣,其花或粉红或紫色,然无论何色,其根之色皆相同。”张氏观察很仔细,他说的白芍,即现代植物学上的“芍药”,他说的赤芍,即现代植物学上的“草芍药”。
5、问:赤芍是野生芍药的根,中国有多少种野生芍药,都能入药吗?
答:芍药属植物全世界共有35种,分为2组,即芍药组与牡丹组,芍药组我国共有8种5变种,除了芍药栽培种和其变种毛果芍药的根入药当“白芍”用以外,其他芍药的根多可当“赤芍”用。据《中药大辞典》记载,分别有:芍药的野生种,川赤芍,草芍药及其变种毛叶草芍药,美丽芍药,窄叶芍药及其变种块根芍药。对于华北、东北地区来说,主要分辨出“芍药”与“草芍药”的植株形态即可,记住芍药是“一支多花”,草芍药是“单花”就差不多了。
6、问:既然芍药分赤白,那么,《本经》说的芍药是白芍还是赤芍?
答:是赤芍。因为区分芍药赤白的标准就是赤芍为野生,白芍为家种,《神农本草经》上说得很清楚,“生川谷及丘陵”,显然是野生,所以是赤芍。安徽的王德群先生是研究《本经》的大专家,也是这种观点,他在《神农本草经图考》一书中说:“芍药,原为野生者入药。后来栽培,遂将芍药之名一分为二,栽培者名为‘白芍药’,原来的芍药(野生者)改为‘赤芍药’,简称为‘白芍’和‘赤芍’。芍药自然生长以中温带为主,栽培到温带南缘的安徽亳州已不能正常结实,到了亚热带地区更是花而不实了。远离自然分佈区人工栽培的芍药,不能正常结实,无法有性生殖,衹能采取营养繁殖,用根状茎切块栽培,通过此法栽培所形成的药材已非种子繁殖产生的主根,而是根状茎上发出的不定根膨大而成。不定根生长类型是替代方式,芍药的不定根生长年限衹有三至六年,至时则会变黑腐烂。因此栽培品白芍之根生长年限短,积累少,而贮藏以营养物质为主,治病物质为辅,所以色白粉足。人工栽培的白芍在加工过程中,为了便于保管和使药材增白,药农采用硫熏。经熏硫的芍药发生变质,味道变酸,后世医家不知其中原因,误认为变味的白芍酸味是自然之味,因而围绕酸味大做文章,并由此来解释白芍之功效。此为典型的以讹传讹,在对本草功效之理解上,务必从源头植物的生长、加工过程来认识清楚。最佳之芍药,应该恢复到自然生长区域,这样才能用到芍药的主根而非膨大的不定根,主根生长年限长,积累治病物质丰富、色赤的芍药,才是神农所选的芍药。”
7、问:《伤寒论》上用的芍药是白芍还是赤芍?
答:这个问题有两种观点,主流意见是白芍,但也有医家认为是赤芍。本人意见是赤芍,理由有二:一是从功效上说,白芍偏补,赤芍偏通,《伤寒论》上用芍药主要在“通”,正如有的医家总结说,“《伤寒论》用芍药,都是在芍药具有‘通’的主导功用下发挥其不同药效的。如芍药在桂枝汤中是‘通畅营气’,在四逆散中是‘通调肝气’,在麻子仁丸中是‘通便泄下’,在真武汤中是‘通利水道’,在当归四逆散中是‘通络行滞’。”所以,《伤寒论》上用的应是赤芍。二是从产地说,汉代所用芍药还主要是野生芍药,华北、华中这一代的野生芍药主要是草芍药,张仲景是河南人,南阳不是白芍的主产地,所以《伤寒论》上用的应是赤芍。
8、问:临床上赤芍与白芍可以同用吗?
答:太可以了,因为赤芍与白芍本来就是一家,这点从上面对芍药的历史发展叙述可以看得很清楚
。清代就有著名医家主张赤白不必分,如陈士铎在《本草新编》中说:“芍药,味苦酸,气平,微寒。可升可降,阴中之阳,有小毒。入手足太阴,又入厥阴、少阳之经。能泻能散,能补能收,赤白相同,无分彼此。”现代医家用药分赤白,可以看成一种文化传承即可。芍药取效,临床往往要用大量,可用量又有处方限制,此时就可赤白同用,也算是一种取巧吧。如有人“治高血压动脉硬化,经常头痛、烦躁,大便干结,辨证属阴虚阳亢,血分瘀滞者,可用赤芍、白芍各30克,水煎代茶饮,有降压、止头痛的功效。连续服用旬月或数月,疗效甚好。”陈士铎不仅主张芍药不分赤白,而且主张用生不用熟,如果硬分赤白的话,用白不如赤,他说:“或疑芍药赤白有分,而先生无分赤白,又何所据而云然哉。夫芍药之不分赤白,非创说也,前人已先言之矣。且世人更有以酒炒之者,皆不知芍药之妙也。夫芍药正取其寒,以凉肝之热,奈何以酒制,而使之温耶!既恐白芍之凉,益宜用赤芍之温矣,何以世又尚白而尚赤也?总之,不知芍药之功用,而妄为好恶,不用赤而用白,不用生而用熟也,不大可哂也哉。”
9、问:陈士铎对用芍药还有哪些高论?
答:陈氏用芍药的高论太多了,如他认为芍药“若善用之,无往不宜,不善用之,亦无大害”,可谓对芍药评价太高了。他说:“(芍药)其功全在平肝,肝平则不克脾胃,而脏腑各安,大小便自利,火热自散,郁气自除,痈肿自消,坚积自化,泻利自云,痢痛自安矣。若善用之,无往不宜,不善用之,亦无大害。无如世人畏用,恐其过于酸收,引邪入内也。此不求芍药之功,惟求芍药之过。所以,黄农之学,不彰于天下,而夭札之病,世世难免也,予不得不出而辨之。夫人死于疾病者,色欲居其半,气郁居其半。纵色欲者,肝经之血必亏,血亏则木无血养,木必生火,以克脾胃之土矣。脾胃一伤,则肺金受刑,何能制肝?木寡于畏,而仍来克土,治法必须滋肝以平木。而滋肝平木之药,舍芍药之酸收,又何济乎?犯气郁者,其平日肾经之水,原未必大足以生肝木,一时又遇拂抑,则肝气必伤。夫肝属木,喜扬而不喜抑者也,今既拂抑而不舒,亦必下克于脾土,脾土求救于肺金,而肺金因肝木之旺,肾水正亏,欲顾子以生水,正不能去克肝以制木,而木气又因拂抑之来,更添恼怒,何日是坦怀之日乎?治法必须解肝木之忧郁,肝舒而脾胃自舒,脾胃舒,而各经皆舒也。舍芍药之酸,又何物可以舒肝乎?是肝肾两伤,必有资于芍药,亦明矣。然而芍药少用之,往往难于奏效。盖肝木恶急,遽以酸收少济之,则肝木愈急,而木旺者不能平,肝郁者不能解。必用至五六钱,或八钱,或一两,大滋其肝中之血,始足以慰其心,而快其意,而后虚者不虚、郁者不郁也。然则芍药之功用,如此神奇,而可以酸收置之乎?况芍药功用,又不止二者也,与当归并用,治痢甚效;与甘草并用,止痛实神;与栀子并用,胁痛可解;与蒺藜并用,目疾可明;且也与肉桂并用,则可以祛寒;与黄芩并用,则可以解热;与参芪并用,则可以益气;与芎归熟地并用,则可以补血。用之补则补,用之泻则泻,用之散则散,用之收则收,要在人善用之,乌得以酸收二字而轻置之哉!”……或问芍药平肝气也,肝气不逆,何庸芍药,吾子谓芍药无不可用,毋乃过于好奇乎?夫人生斯世,酒、色、财、气,四者并用,何日非使气之日乎?气一动,则伤肝,而气不能平矣。气不平,有大小之分,大不平,则气逆自大;小不平,则气逆亦小。人见气逆之小,以为吾气未尝不平也,谁知肝经之气已逆乎?故平肝之药,无日不可用也,然则芍药又何日不可用哉?……或又问曰:肝木之旺,乃肝木之衰,自当用芍药以益肝矣,不识肝木不衰,何以亦用芍药?曰:子何以见肝木之不衰也。或人曰:胁痛而至手不可按,目疼而至日不可见,怒气而血吐之不可遏,非皆肝木之大旺而非衰乎。嗟乎!子以为旺,而我以为衰也。夫胁痛至手不可按,非肝血之旺,乃肝火之旺也,火旺由于血虚;目疼至日不可见,非肝气之旺,乃肝风之旺也,风旺由于气虚怒极;至血之狂吐,非肝中之气血旺也,乃外来之事,触动其气,而不能泄,使血不能藏而外越,然亦因其平日之肝木素虚,而气乃一时不能平也。三症皆宜芍药以滋肝,则肝火可清,肝风可去,肝气可舒,肝血可止。否则,错认为旺,而用泻肝之味,变症蜂起矣。总之,芍药毋论肝之衰旺、虚实,皆宜必用,不特必用,而更宜多用也。……或疑芍药味酸以泻肝,吾子谓是平肝之药,甚则誉之为益肝之品,此仆所未明也。嗟乎?肝气有余则泻之,肝气不足则补之。平肝者,正补泻之得宜,无使不足,无使有余之谓也。芍药最善平肝,是补泻攸宜也。余言平肝,而泻在其中矣,又何必再言泻哉?”总之,陈氏之说有理有据,世少见有如此详尽评说芍药者,且此种观点在当代也得到验证,如有人总结说,“白芍是一种应用范围极广,临床效果很好的药物。对哮喘患者应用小青龙汤或其他肃肺降气平喘方药时,重点配用白芍可增强其平喘功效。这是因为白芍通过柔肝,加强肝木的疏泄作用,以助肃肺降气而奏平喘之效。虚喘患者在用补气益肺方药时,配以柔血养肝的白芍,也能提高疗效。治疗溃疡病,小建中汤是良方,如欲使其疗效更为显著,一定要重用白芍,甚至可用至60克。对食管、胃、肠痉挛以及过敏性结肠炎患者,也可用白芍配合白术、香附、木香等而获良效。对冠心病、心肌炎等患者,可用白芍配合丹参、党参、麦冬等药物,以加强补心活血、养血补气的功效。治腓肠肌痉挛或其他肌肉痉挛,可重用芍药甘草汤,若再配合地龙、全蝎等虫类祛风药,则效果更好。再如对偏头痛、妇女痛经、外科手术后疼痛等病证,都可应用白芍进行治疗。如果在处方中按常用量应用白芍效果不显著,则可重用至60克,疗效即佳,且没有发现不良的副作用。”
10、问:如此说来,陈士铎应是历代最擅用芍药的医家了吧?
答:似乎还不是,最擅用芍药者,应是晋人傅青主。有人统计“《傅青主女科》所载100余首方剂中,用白芍多达40余处,其目的在于平抑肝阳,安定阴血。肝藏血,体阴而用阳,阴血充足才能柔润以养肝。若肝阴不足,可致肝阳上亢,临床常见经行眩晕、月经不调、子晕子痫、绝经前后诸证等。女子一生,月经、妊娠、分娩、哺乳,均以血为用,故机体往往处于阴血不足而气分有余的状态。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功能养血敛阴、平肝潜阳、缓急止痛,故对妇科病证有较多应用机会”。不过,陈士铎与傅青主在活动中有不少交集,陈士铎的思想与傅青主有很多相同,甚至有些许传承,所以陈士铎对芍药如此厚爱也就可以理解了。
11、问:张景岳最擅用“熟地”,被人称为“张熟地”,他对芍药有何论述?
答:张景岳在《本草正》中对芍药有以下论述,他说:“芍药,味微苦微甘略酸,性颇寒。气薄于味,敛降多而升散少,阴也。有小毒。白者味甘,补性多。赤者味苦,泻性多。生者更凉,酒炒微平。其性沉阴,故入血分,补血热之虚,泻肝火之实,固腠理,止热泻,消痈肿,利小便,除眼疼,退虚热,缓三消。诸证于因热而致者为宜。若脾气寒而痞满难化者忌用。止血虚之腹痛,敛血虚之发热。白者安胎热不宁,赤者能通经破血。此物乃补药中之稍寒者,非若极苦大寒之比。若谓其白色属金, 恐伤肝木,寒伐生气,产后非宜,则凡白过芍药,寒过芍药者,又将何如?如仲景黑神散、芍药汤之类,非皆产后要药耶?用者还当详审。若产后血热而阴气散失者,正当用之,不必疑也。”
12、问:民国名医张锡纯,因擅用石膏被人称为“张石膏”,他对芍药有何论述?
答: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对芍药有如下论述,他说:“芍药味苦微酸,性凉多液,单煮之其汁甚浓。善滋阴养血,退热除烦,能收敛上焦浮越之热,下行自小便泻出,为阴虚有热小便不利者之要药。为其味酸,故能入肝以生肝血;为其味苦,故能入胆而益胆汁;为其味酸而兼苦,且又性凉,又善泻肝胆之热,以除痢疾后重,痢后重者,皆因肝胆之火下迫,疗目疾肿痛,肝开窍于目。与当归、地黄同用,则生新血;与桃仁、红花同用,则消瘀血;与甘草同用则调和气血,善治腹痛;与竹茹同用,则善治吐衄;与附子同用,则翕收元阳下归宅窟。惟力近和缓,必重用之始能建功。”
13、问:中西医结合医家对芍药有何样论述?
答:当代的中西医结合医家,赵洪钧先生应算最有见解者之一,他在《赵洪钧医学真传
· 方药指迷》中说:“白芍是很常用的补血药,且不限于补血。……现代研究发现,白芍可以强化免疫、抗炎、解痉。洪钧认为,白芍的现代药理比较清楚。我们的古人早就知道白芍可以治腹痛。《本经》所载白芍的第一功用就是主治:邪气腹痛。这就是用它的解痉作用。《伤寒论》有桂枝去芍药汤,也有桂枝加芍药汤。为什么一加一减呢?就是前者腹胀满,而后者有腹内急痛。腹胀满是肠胃平滑肌扩张,腹内急痛是肠胃平滑肌痉挛。读者必知,西医治腹痛,用颠茄或阿托品。其机理是舒张痉挛的胃肠平滑肌。只是,颠茄和阿托品毒副作用较大,特别是常见口干等。用量较大时,还会中毒,还能诱发青光眼,故缺点太多。白芍则没有这些毒副作用。《伤寒论》有芍药甘草汤,……经文中的‘脚挛急’就是脚部骨骼肌痉挛——必有疼痛,看来芍药也可以缓解骨骼肌痉挛而止痛。我认为,白芍既可缓解平滑肌痉挛,即可降血压。此所以白芍可以平抑肝阳。此外,白芍还有较温和的润肠作用,即《别录》所谓‘利膀胱大小肠’。有人用生白芍15克即可腹泻。加之其微寒,对脾胃虚寒者最好用炒白芍。”
14、问:《本经》中说芍药有“益气”作用,现在似乎无人说了,为什么?
答:不说芍药有“益气”作用,实在是一种不应有的缺失,陶御风先生在《临证本草》中说:“芍药‘益气’,《神农本草经》有明文。《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记载服白芍满300日,能‘登岭绝谷而不饥’。20世纪80年代,广州兴建了一座以白芍为主要原料的饮料厂。该厂生产的‘健力宝’饮料被列为我国运动员必备之品,其健身功能胜过美国同类产品,为白芍有益气作用提供了佐证。又安徽医科大学一项研究表明,白芍的药理作用和人参不相上下。科研人员对这两种中药进行了27种药理作用的对比研究,其中两者效用相当的有17种,白芍不及人参的有3种,优于人参的有7种。”看来,长期不说芍药的益气功效,实在是大大不妥。
前一篇:极常用中药答问(7)-当归
后一篇:极常用中药答问(9)-地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