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胜仗:常胜团队的成功密码》

(2022-03-25 13:54:42)
1、马丁·登首西和奥·布拉里夫曼开出的变革药方是:创造一个绝对包容的新型组织文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大家一起“讲故事”。组织应致力于上上下下共同构造使命、创造愿景、共创语境,要让组织中的绝大多数人打心眼儿里认为,我们正在完成的正是我们一起出发要去完成的事业;要让人人都有归属感,一起带着成功与失败的回忆走向未来。
——赋能组织中的每个细胞,同时赋予最基层的作战单元最大、最多的决定权,从“我们决策,他们执行”的领导力模型向“我们定方向,他们决策”的新模型大幅转变。“最好的主意并不经常来自组织的高层,往往是前线团队成员有着最具创意的解决方案,正是这些方案最后救了我们。”“领导者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信息,常常来自组织的最前沿,而不是来自中心。”
——最大限度地放弃控制,敞开胸怀拥抱权力的变化,让权力从我们的指缝流向组织底层更有能力、更有饥饿感和更有成就意愿的人手中。
——秒速行动,培养上上下下对行动的偏好,让更好的行动更快产生,避免行动滞缓和瘫痪。
——营造普遍信任的组织文化。
——构建“蜘蛛网型组织+海星型组织”的新组织变种。
2、个人和团队都要勇于迎接变化,超越自我并创造新的自我,不断释放自己的“将星”才能。
3、从泥坑中爬出来的人就是圣人。
4、自我批判是一种文化自洁机制,也是一种制度化的纠偏机制。
5、心存畏惧,则会保持警觉,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
6、领导者、管理者在阅读《打胜仗》这本书时,应该反思和讨论以下月我们如何保持团队中的每个人对打胜仗的饥渴?
我们如何保持每个组织单元对打胜仗的信念?
我们如何让团队始终保持精悍、灵活、快速反应?
我们如何保持整个组织对打胜仗的激情?
我们如何战胜许多大公司的自满诅咒症?
我们如何能够在每一次无路可退时蹬出一条胜利之路?
7、组织的扩张性与组织的希望在根本上取决于其内部特征,即它的文化驱动力和制度驱动机制。我们也可以用一个“四力循环”来表达这种动力学:选择-相信-行动-打胜仗。
8、持续的选择,持续的相信、持续的行动,持续的打胜仗,这样一个线性的螺旋式循环,就构成了一个成功组织的动力机制——“四力循环”“四力循环”可以锻造组织中的个体与群体的战斗力、凝聚力、扩张力。
9、不确定性是企业管理活动中一个复杂且迷人的现象,也是决定企业家行为的基本因素。
10、所有权是企业家的风险质押品,企业家是依据所有权来定义的特殊人群。这也就是说,企业家是创建自己企业的人,只有所有权的全部或部分为自己所有,企业家才能够才敢于用自己的部分生姜或全部身家去赌企业的未来。也才能够让追随者们选选择相信企业家。
11、我们说企业家竞争的第一本质是与众不同,它的递延本质则是:让追随者认同。组织领袖则不同,企业家则不同,他们必须拥有一种特别的潜质:吸引追随者并引领和组织更多的追随者去创造价值,实现扩张最大化。组织中拥有企业家精神的人越多,勇于创新和敢于冒险的人阅读组织的战斗力与凝聚力就越强。
12、讲故事是达成“追随者认同”的魔力棒。达尔文说:“人脑是一座坚固的要塞,直接攻击是无法突破的”。柏拉图说:“会讲故事的人统治世界。”
13、干部晋升标准是:宰相起于州郡,猛将发于卒伍。
14、吹过的牛都实现了,就叫理想。
15、人生的选择无比重要,一个选择可以改变一切,选择反映了我们的品格。
16、许多国家的节日是为了庆祝战争的胜利,历史用99%的篇幅奖赏胜利者、成功者,而失败者的故事仅仅是宏大历史的注脚而已。
17、以众人之力起事者,无不成也。
18、比故事危机,更可怕的是故事死了,领兄们不再讲故事了(领袖疲劳症),管理者厌倦讲故事和传播故事了(管理疲劳症),员工不再相信故事了(员工疲劳症),组织文化丧失了崇高性,玫瑰色不在,化学反应停滞。哲学家叔本华说,厌烦是理想境界的暗疮。
19、社会性起源于对抗敌人。
20、唯有张力宏大的故事才具有魔术效应。
21、信仰使人坚定!有信仰就会毫不怀疑,就会坚定不移。让打胜仗的思想成为一种信仰的组织。
22、把胜利当做一种信仰,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争取胜利,把胜利当做一种信仰,就是永不认输,更不会跪拜他人。
23、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24、这个队伍如何带?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带着大家不断打胜仗。这个队伍一旦打了胜仗,他的士气自然就有了。
25、胜利是最好的教员,靠胜利言传身教。
26、组织活力的激发,去掉山大王,去掉胡司令,激活沉淀层,消除惰怠者,激励奋斗者,奖励贡献者。
27、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28、欲取辉煌,必经艰辛,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29、伟大是熬出来的,伟大也是改出来的。持续改进使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变得优秀、变得卓越。
30、没到过世界哪有世界观。
31、对于军人来讲,胜利永远不可替代。军人为战而生,但不是用死亡体现忠诚,血性是会夭折的,所以需要培育,需要养护,血性也会沉睡的,所以需要唤醒,需要点燃。
32、奋斗只是一个过程,胜利是最终的结果。
33、城墙是否会被攻破,不仅取决于城墙的厚度,还取决于守将守城将士的信心;城墙是否会被攻破,不仅取决于工程的武器,还取决于攻城将士的血性。
34、只有有牺牲精神的人,才有可能最终成长为将军;只有长期坚持自我批判的人,才会有广阔的胸怀。
35、学习军队的仪式感和精神激励
要鼓励集体主义下的个人英雄主义。要重塑大公司、中集体、小团队的集体荣誉感,让集体荣誉感所带来的团队成就感与归属感,成为各级组织主动协同、集体奋斗的精神基础;要及时对先进人员进行表彰,让个人荣誉所带来的认同感与价值感,成为个体不断追求卓越、持续奋斗的精神动力。要用好、用活荣誉仪式与荣誉信物,通过正向积极、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表彰仪式,让优秀的组织与个人获得更大的荣誉感,让荣誉感进一步激发出组织与个体更大的责任感,让个体性“一枝先秀”的榜样引导出群体性“百花齐放”的奋进。
36、什么叫做气盛?湘军悍蒋胡林翼说:”兵师毕竟归于豪杰一流.气不盛者,遇事气先摄,而目先逃,而心先摇;平时一一禀承,奉命惟谨;临大难而中无主,其胆力必减,固可忧之大矣。”
37、有一句话叫做商场如战场。战场和商场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两个领域都充满了对抗,两个领域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两个领域都需要对胜利有强烈的信念和意志。因而两个领域都需要清晰的战略、强大的组织、卓越的领导力以及团队的执行力。
38、那些伟大企业的战略,都以提出宏大的愿景,以打造强大的组织能力落地。
39、二战时期英国著名的元帅蒙哥马利在他的回忆录中曾经说:“一个指挥官最宝贵的品质之一,也许就在于他在计划与作战行动中传播信心的能力.尽管他内心对结局并没有太大的把握。”而这就需要指挥官必须具备强大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人的智能差距并不太大,决定胜负的要素,在于其内心是镇定自若,还是陷入慌张。
40、真正的高手,可以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都保持不为所动的冷静。在极其混乱甚至对己极其不利的环境中,真正的高手能沉着镇定地进行清晰而合理的计算,并从容不迫地谋定后动,从而传递出强太的自信和对混乱局面的控制能力,进而一举奠定胜局。
41、称职而又自信的领导者,甚至可以在看来已经毫无希望的情况下,率领队伍转败为胜,扭转乾坤。拥有这种品格的领导者,才能在混乱和危险的环境中体现出强大的领导力,从而赢得下属的信任与忠诚,并能制定出正确的决策,最终带领队伍去赢得胜利。
42、员工的权力意志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思想权,一个是表达权、一个是行为权。如果一个人的思想权被剥夺了,那么他可能就变得不再思考了;如果一个人的表达权被剥夺了,那么他以后在工作当中,就会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了;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权被剥夺了,那么他就会不再付诸行动了。
43、这种无序的竞争状态,充满了机遇或者挑战,充满了神话和偏见,充满了迷茫和激情,企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改变,原有的竞争游戏规则在改写。
44、在孙子看来,真正的胜利,不是简单地看是否消灭了对手,消灭了多少,而是看自己得到了什么结果,这个结果是否完美。
45、创业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突破的过程,正是强大的学习能力使得成吉思汗不断的超越自己。
46、拙诚强调的就是不存投机取巧之心。所谓拙就是一步一步地去做;所谓诚就是实心实意地去做。
47、不管在什么样的时代,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都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人有趋利之勇,人有血气之勇。趋利之勇,金多则奋勇蚁附,利尽则冷落兽散;血气之勇,气实则斗,气夺则走。同样,人有避害逐利之智,人有巧饰取容之智,但这都是谋及一身的小智。胜则争功,败则先走,正是这种小智,导致了人性的沦丧。理念赋予人的则是强烈的担当与责任意识。只有以理念为基础的智慧与勇气,才会把个人的生存智慧,升华为家国、王朝和文化的生存智慧;把个人的生存勇气,升华为家国、王朝和文化的生存勇气。这样的理念,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和力量;这样的理念,可以激发出领导者身上的所有潜能,从而使其担负起常人难以担负的责任,创下常人难以创立的功业。
48、人生一世,就是要挺直了,不能趴下,不能轻易服输。
49、企业向军事学管理,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军事精神,二是军事理论,三是军事组织。
50、所谓的军事精神,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战斗精神,第二部分是实事求是,是灵活机动的作风。第三部分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备战精神。
51、军事理论包含三个部分:军事哲学、战略战术、军事历史和案例。
52、军事组织包含三个方面:军事组织建设、军事执行能力、军事协同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