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发出诗意的声响
(2023-07-26 16:17:25)
标签:
文化历史教育情感星座 |
分类: 散文 |
大地上发出诗意的声响
天已然冷了下来,风声紧跟着在窗外呼啸。那个冬夜,我安静地读着俞杭委的书稿,似乎看见大地上灵性的东西,在文字里发出诗意的声响。很多时候,我们像上紧了的发条,天天疲于奔命,而忽略了身边许多美好的事物,故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以及亲人们的情深意长,其实一直都在,一直给我们前行的动力和精神滋养。
俞杭委是我的诗友,我习惯叫他山河,在诗歌之路上我们一起走过了十多年。其实,认识俞杭委还是在写诗之前,那时他在乡镇工作,我在报社当记者,他偶尔给我们写个新闻稿,这样不闲不淡地有了接触。大约2010年左右,绍兴诗人部落组织活动,新昌几个诗友也经常参加,不知不觉中有了俞杭委的身影。而且,他热心于诗歌活动,利用乡镇工作之便,多次组织绍兴诗人赴沙溪、回山、小将、巧英等地采风。
其实,俞杭委是个有故事的人,早年做过代课教师,之后买一辆中巴车跑起客运,之后又开了一家轮胎店,再之后在回山镇旧柱村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然后一发力考上公务员,一级级上来,直至副镇长。
副镇长俞杭委钟情文学,工作之余一边写诗歌,一边写散文。他的诗歌清新灵动,如行云流水,他的散文清淡典雅,有刊水墨江南的灵逸之美。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农村长大的他,对土地自然有一种热爱之情,对故乡有一种难以忘怀的眷恋。在他的文字里,真实重现了儿时的记忆,那些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一位敞衣露腹,头戴草帽,脚穿布鞋,手摇拨浪鼓,肩挑货郎担的小货匠(郎)冒着盛夏的烈日晃进村来。只见他一头篾箩一头筐,篾箩里放着一大块糖,竹筐里放着换来的物品。一头轻一头重,挑着一付令他永远不会平衡不会满意的担子。
“ 咚!咚!咚!”一声鼓浪伴着一阵吆喝。闻声而来的小孩迫不及待地叫住货郎,只见货郎一面慢悠悠地放下担子,一面拽起搭在肩上的毛巾在黝黑的脸膛上擦了把汗,和颜悦色地说:慢慢来小朋友,叔叔把大冰糖给你剁来。“哆!哆!哆!”一声声清脆的金属敲击声响起后,一块沾有米粉的大冰糖递到你的小手上,你马上津津有味地吃起来,真是又甜又鲜。嘴唇与小手渍膏膏的,你伸出舌头舔舔小手舔舔嘴唇。旁边的小伙伴忍不住直咽口水,飞也似的跑回家中“偷”出家里的白术、洋芋、废铜废铁.....等可以换糖的东西。不过,那货郎到也好,见你拿的东西多,怕是家里“偷”出来的,往往叫你少换点,以免被父母责骂。
——《小货郎》
读着这样的文字,不禁会心一笑。多么熟悉的生活场景啊,在那个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鸡毛换糖”的故事,我们同样经历过,我甚至能透过屏幕,触摸到那湿漉漉的童年,那大冰糖的甜,曾经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甜,倾其所有也在所不惜。小孩子的纯真任性,小货郎的理智宽厚,淳朴的民风一览无余。人物的塑造、细节的真实,非常吸引人,一下子让我们梦回故乡,沦陷在旧时光里,久久不能出来。
写诗的俞杭委,他的散文也意蕴着诗情画意,仿佛是一幅徐徐展开的江南水墨。在他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这些熟悉得不能熟悉的景物,他往往能发现与众不同的美,这些美,融化在他的文字中,更见张力。
埝塘湾在回山镇一个叫官塘山的地方,离俞杭委老家不远,听他说过几次。第一次去,是因为我的一个杭州同学在官塘山搞了一个中药材基地,第二次去是诗人采风活动。这里的确是峰谷林间的一方净土,湖光山色、鸟鸣虫啾,沿路种植紫玫瑰、红花、板兰根、紫苏等药材,路旁的山坡上是成片的茶园,绿油油地在阳光下招摇。远山青黛处,林木茂密,山林环抱中妖精一样的湖泊,叫埝塘湾水库。水是碧绿的,绿得能冒出妖精来,柔媚一笑,一颗心便深陷在这明眸之中了。我只记得它的绿,它的迷人,而杭委思维发散,一年四季多有观察,细细品味它至清、至静、至蓝、至甜,一下子便使埝塘湾水库有了宽度和深度。读着这样的文字,让人宁静如水,心生喜悦。
俞杭委观山看水,朴实的文字里频频出现的是大自然的元素,比如村庄、石桥、小溪、树木花草等等,“无论村前屋后,田间地头,山脚下,公路边,那柿红便随处可见,只是让人感觉刚刚还是叶茂果青,一下子便果熟色红了,大约是这秋风催得紧,一急这果实便涨红了脸。”在他《又见柿子红》的文章里,情不自禁会被这样的描述所陶醉。
散文是生命状态的一种呈现,游山玩水、看花赏景,吃饭喝酒、写字作画,都是生活的日常,善于从日常的生活中以文字来观照万物,在熙熙攘攘的尘世中,获取宁静的力量,寻找生活的远意,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陆春祥先生把“有文、有思、有趣”,作为判断好散文的简单基本标准。的确,唯有好文字、有情怀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动读者。都说散文的门槛低,但是它的台阶高,需要写作者不停地爬楼梯。相信俞杭委在散文之路上,孜孜前行,不断攀升,创作出有新意、有深意、有暖意的作品。
是为序。
刊发于《绍兴日报》2023.4.19,收录于《至乐唯读书》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