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在2017年12月22日《绍兴日报》:用笔触勾勒小城 潘丽萍两本散文集出版
(2017-12-23 20:11:12)
标签:
情感时尚星座文化健康 |
分类: 散文 |
|
|||
■
你记忆中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生活中最初的本真是什么?近日,作家潘丽萍的散文集《许我一段光阴》、《那一场繁花如锦的相遇》出版发行。新书中,她用细腻的文字勾勒出一个可感知、可触碰的江南小城,以及这个小城里的那些人、那些事。 “我曾在《绍兴晚报》上开过一个叫做‘生活大爆炸’的专栏,写了很多家乡的人和事,这两本书是对这个专栏文章的汇编。”潘丽萍说。 潘丽萍的老家在新昌县儒岙镇,古时,无数文人墨客曾在天姥山留下了灿烂的诗歌文化,她的童年在此度过。 成年后,潘丽萍去胶囊企业当过工人,1997年,通过统一招考,进入绍兴日报社工作。 在报社的20年间,潘丽萍“左手新闻、右手文学”。如今,她是浙江省作协会员,新昌县作协副主席,曾经出版《创新之魂》、《女人有味》、《花朵的内伤》等书。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她的作品总是与时代同步,抓住时代脉搏予以深情地叙述与描写,而且是那样的动人心魄。她现在出版的散文集《许我一段光阴》仍然保持原有风格,而且在描写的细致上,在心灵透现的深入上有更精彩的表现。”著名学者、文艺评论家李正西说。 “相比于以前的散文,这本书更接地气、更富内涵。那些小而精华的文字,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遣词造句,都有精致之处。”著名作家海飞在读了潘丽萍的新书后说。 绍兴日报数字报-用笔触勾勒小城
原文: 记者 本报讯 “我曾在《绍兴晚报》上开过一个叫做‘生活大爆炸’的专栏,写了很多家乡的人和事,《许我一段光阴》这本书是对这个专栏的一个汇编。”昨天,潘丽萍告诉记者。据介绍,同时出版的还有她的另一本书《那一场繁华如锦的相遇》。 潘丽萍,浙江省作协会员,新昌县作协副主席,绍兴日报社记者,曾经出版《创新之魂》、《女人有味》、《花朵的内伤》等书。 “对潘丽萍的散文和诗歌,我都作过评论。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她的作品总是与时代同步,抓住时代脉膊予以深情的叙述与描写,而且是那样的动心动人。她现在出版的散文集《许我一段光明》仍然保持原有风格,而且在描写的细緻上,在心灵透现的深入上有更精采的表现。”著名学者、文艺评论家李正西说。 潘丽萍的老家在新昌县儒岙镇,古时,有无数文人墨客曾在天姥山下踯躅而行,留下了灿烂的诗歌文化。潘丽萍的少年时代就是在那个抬头就能望见天姥山的江南小镇度过的。 “年少时,曾经有一个很渴盼的梦想,就是当图书管理员或者杂志社编辑。”但是,受时代所限,高考落榜后,18岁的潘丽萍进了儒岙镇一家胶囊企业工作,做一名普通的车间工人。 虽然做了工人,但潘丽萍对书的喜爱却有增无减。那时候,村里有个图书馆,由她邻居负责管理,她只要一有空就跑去看书、借书。但是村图书馆里的书实在太少了,来来回回就是那么几本,她就约了朋友跑去区文化站借。“那里有不少好书,而且时常更新,别处看不到的新书也会有。” 2年后,怀揣着文学梦想的潘丽萍被调到了企业办公室工作。“做一些与文字有关的工作,心思随之灿烂起来。”在自序里,潘丽萍写道。 从散文到诗歌再到小说,年轻的潘丽萍沉浸在自己的文学梦想里。写的多了,潘丽萍开始向当时的县广播站投稿,听到自己写的散文或者新闻在广播里播出了,她的心底便开出喜悦的花来。随后,她天天在文字的天空里游来荡去,所写的文章不断见诸报端。同时她还通过自学,拿到了大学文凭。 但就是在紧张忙碌的记者生涯中,潘丽萍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梦想,白天写新闻报道,晚上静下来就写自己喜欢的散文诗歌。作品先后发表在《人民文学》、《诗歌月刊》、《海外文摘》、《经济日报》《女人街》等报刊杂志。“左手新闻,右手文学,别人看来费脑筋的活,我觉得很幸福。” 10多年前,《绍兴晚报》编辑偶然知道了潘丽萍在坚持写散文,看了后很欣喜,便为她在晚报上开设了一个“女人有味”专栏。专栏开了好几年,也积累了固定的粉丝群。后来,潘丽萍将专栏里的文章集结成《女人有味》一书,大获成功。 年岁渐长,对故乡的感情、对人生的感悟越发深厚起来,这种变化也体现在潘丽萍的文字里。几年前,《绍兴晚报》再度在“鉴湖月”副刊上为她开设了“生活大爆炸”专栏,故乡的一切成为天然素材,当然还有亲情、友情、爱情,以及风景名胜的描述,让我们见到的是人间烟火里的烟火,岁月锦绣里的锦绣。 “相比于以前的散文,这本书更接地气、更富内涵。那些小而精华的文字,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遣词造句,都有精致之处。”著名作家海飞在看了潘丽萍的新书后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