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惊人的手表定律:一个人命苦的征兆

(2023-06-19 08:59:31)
标签:

手表定律

一个人命苦的征兆

情感

分类: 综合杂谈




惊人的手表定律:一个人命苦的征兆
播报文章  董姐家居  2023-05-09 10:33 室内设计师,优质家居领域创作者

日本的首富孙正义可谓是富可敌国,可是像他这样如此聪明富有的人却还是特别佩服一个人,曾经表示如果不是有他的指教,也就不会有他如今的软银了。

 

 

而这个人就是他的老师,曾经一度被誉为“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

 

 

稻盛和夫是有多么的厉害呢?

 

 

他在27岁的时候就创办京瓷公司,也就仅用了10年的时间,就将京瓷从一个很小作坊做到了世界500强的行列。52岁时,他进入了自己从未涉足的高科技领域,创办第二电信公司,也不出所料做到了世界的500强企业。

 

 

可是就是这样人生圆满的稻盛和夫却最终选择了净身出户当了一名和尚,每天都踩着草鞋敲着木鱼在平静中度日,最后还被日本首相力邀出山,拯救即将倒闭的日航。

 

 

同样,就在稻盛和夫接手日航的424天后,日航开始由亏转盛,重新回到了世界500强行列。

 

 

作为妥妥的“大佬”,人生岁月八十余年,稻盛和夫积累下来大量的人生智慧:惊人的手表定律:一个人命苦的征兆

 

 

01

 

 

在森林里,住着一群猴子。

 

 

猴王捡到一块表,从而能够安排猴子们准时劳动、休息、回家,它的威望越来越高了。

 

 

过了一段时间,猴王又捡到了一块手表。虽然两块手表都在走动,但是时间却不一样,总有一块表快一点。

 

 

猴子们询问时间的时候,猴王就支支吾吾,不知道以哪一块手表上的时间为准了。从而,它的威望大跌,猴子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混乱。

 

 

这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 :一件事有了两个标准,就无法顺利开展了;一个人有了多种选择,就会迷失方向;一个单位有很多指挥官,就会走向衰败......

 

 

俗话说:“一个人,光溜溜地来,赤条条地走。”

 

 

命运本来是非常简单的,但是我们常常把简单的东西搞得很复杂,久而久之,命运不堪重负,痛苦不已。

 

 

02

 

 

第一,“军师”太多,左右为难。

 

 

看过一个笑话。

 

 

一位爷爷带着孙子去赶集,他们两个人骑着小马驹而行,缓缓而行。

 

 

有人说:“那么小的马,驮两个人,太不厚道。”

 

 

爷爷听了,就下马了。

 

 

有人说:“孙子骑马,爷爷走路,太不孝顺了。”

 

 

爷爷上马,孙子牵马。

 

 

有人说:“孙子那么小,能牵马走路?”

 

 

爷孙俩站在原地,不知所措。周围的人,哄堂大笑。

 

 

认真分析一番,就会发现,大家说的话,都有道理。但是谁的道理值得遵从呢?并没有定论,只能靠当事人的主观判断。

 

 

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众人拾柴火焰高。”

 

 

如果你遇到了困难,有人提出建议,肯定是好事,但是建议太多,又会让乱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歪理邪说和真理混在一起。

 

 

当你接受了建议之后,更加困顿了,人生就苦不堪言了。并且你还莫名其妙就欠了“大家”的人情债。

 

 

更可恶的是,有的人,当了“事后诸葛亮”,他口口声声讲道理,让你做“亡羊补牢”的事情。你要是遵照执行,肯定会继续受损。

 

 

比方说,有的房屋,已经破损了,没有修复的价值了。还有人建议你马上修复,显然是“花钱买罪受”。

 

 

对于别人的帮助,应该进行筛选,而不是“照单全收”。亲戚朋友,要少而精;社交需要质量,而不是数量。

 

 

03

 

 

第二,“爱人”太多,争风吃醋。

 

 

《西湖二集》里有一个故事。

 

 

宋徽宗有了后宫佳丽,还不太满意,期待有天姿国色的人物出现。

 

 

才子秦少游,在汴京游玩时,遇到了青楼女子李师师,随即赋诗一首——“看遍颍川花,不似师师好。”

 

 

宋徽宗慕名找到李师师,还让她随意进出皇宫。

 

 

有一天,宋徽宗在宫里烤火,忽然听到脚步声,问:“谁呢?”

 

 

道士林灵素起身回复:“真仙子过。”

 

 

接下来,安妃出现了。

 

 

隔一会,又听到了脚步声。

 

 

道士林灵素闻了闻空气,说:“野狐狸来。”

 

 

李师师就出现了。

 

 

顺理成章,宫里的妃子,把李师师称为“狐狸”,女人之间的醋味,让皇宫闹腾腾的。一定程度,影响了大局。

 

 

自古以来,争风吃醋导致的灾祸,有很多。

 

 

比方说,唐朝时,杨贵妃和梅妃互相争斗,导致梅妃被打入冷宫;唐玄宗在晚年,饱受思念之苦。

 

 

做人啊,任何时候,都不要“一脚踏两船”。多余的感情,要及时舍去,若不然,家庭会散,婚姻会败,从而命运走向痛苦。

 

 

爱情导师涂磊说过:“你以为责任是什么?你以为责任就是终身相守,扔几个钱在家里。真正的责任是要在乎你所爱的人的每一分每一秒的感受。”

 

 

要知道,一个人变心,连累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孩子、爱人、第三者,甚至会让父母操碎心。你又于心何忍呢?

 

 

失去了至亲至爱的人,你要做什么,就会有“无力感”。接下来,会发出抱怨:“我怎么那么命苦,找了一个不爱的人。”

 

 

事实上,不是不爱,而是爱太多了,导致爱情变质了。

 

 

04

 

 

第三,“想法”太多,一事无成。

 

 

东晋时,有一个大臣叫郗愔。他非常信奉天师道。

 

 

有一段时间,觉得身体不舒服,请了很多医生,也不见好转。用了很多道术,也没有效果。

 

 

折腾得够呛时,有人建议他去请于法开。当时,于法开拥有高僧、名医等头衔。

 

 

于法开为郗愔把脉,然后开了一个方子。

 

 

很快,郗愔汗如雨下,腹泻不止。

 

 

家人一看,粪便里,有一个“符”。

 

 

非常明显,一个人瞎折腾自己,是不会成功的,还会垮掉。

 

 

俗话说:“样样都会,般般都不精。”

 

 

技术太多了,自己都记不住,总会弄巧成拙;想法太多了,就不知道如何开始,因此无法开始;半路上,岔道口很多,不知道何去何从,迷茫。

 

 

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猴子掰玉米等典故,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有既定的理想,做好自己,而不是看什么,就喜欢什么。

 

 

心理学上,有这样的成功方法:在拿到第二个之前,千万别扔掉第一个。也就是说,你如果没有天大的本事,足够的把握去颠覆自己,那就按照现有的套路,坚持下去。

 

 

05

 

 

古人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如果一个人觉得命苦的时候,不要想七想八,不要抱怨连连,要学会去繁存简。

 

 

其一,生活低配,舍去购买欲。

 

 

需要的东西就买下来,不需要的就放弃。省钱,还能节省家庭的空间。简简单单的生活,宽宽大大的房间,干干净净的家具,令人舒服。

 

 

其二,用情专一,得不到的就放手。

 

 

不管是爱情,还是亲情、友情、同学情、同事情,你都要简化。你没有办法让所有的人都满意,也无法爱所有的人。唯有夫妻才是真爱,唯有互帮互助的人,才值得长期交往。

 

 

其三,方向既定,再去折腾。

 

 

把目标定下来,再去折腾。要是目标改变了,就要及时修正。常常总结自己的人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在做什么,能够成功什么。

 

 

如果你有两块手表,请扔掉一块,或者送给需要的人。

 

 

做好减法,那些污浊的东西,压制你的废物,就不见踪影了。

 

 

余生不长,不要把什么都请进生命,无法消受啊。

 

 

当然,这只是我对稻盛和夫智慧的一知半解。稻盛和夫的智慧精华:

 

 

稻盛和夫的智慧太多了,如果你想更深入地学习他的智慧精华,小编建议你去读读他畅销的代表作《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

 

 

《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一书整合了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和“时间管理法则”,关于职业选择、人生意义、人格魅力的提升等多方面,书中还包含了他的处世经验和财富智慧。是职场人和创业者的福音,也让刚出校园的年轻人们少走弯路。

 

 

他告诉你要始终保持"受教者"的姿态,怀着才识和诚心去做事,去积累你的人脉。还有他的成功配方:成功=能力×努力×态度;工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如果你读懂了这两个公式,那么恭喜你,你即将在成功的路上迈出一大步。

 

 

如果你觉得生活不顺心,创业总失败,工作总碰壁,不如来读读这本书。它会改变你的人生观,你的思维方式。

 

 

人有时候就是走到死胡同而不自知,在死胡同里不停的兜兜转转,浪费时间。人都会迷茫,这本书可以指引你走出迷茫。

 

 

如果你想积累一些财富,成功方面的知识。稻盛和夫的《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巴菲特给儿女的一生忠告》《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

 

 

这三本书中值得一看,从三个维度出发,探讨人生、工作和生命意义等方面,从字里行间之间,能领悟到稻盛和夫的管理智慧和哲学思想,帮助你开拓思维,掌握生存的技巧和法则,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

 

 

3本书一共加起来才99元,一顿饭钱。却能带给你不一样的感悟,多一些启发,少走一些弯路。而且还能代代相传,收藏或者送朋友,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