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沃伦·巴菲特:我最推崇的8大企业家特质

(2022-12-27 21:48:43)
标签:

8大企业家特质

股票

分类: 沃伦-巴菲特与大师
沃伦·巴菲特:我最推崇的8大企业家特质 

沃伦·巴菲特:我最推崇的8大企业家特质 
领导者管理笔记 | 管理者领导力知识每日学习2022/10/28 23:40

《巴菲特最推崇的8大企业家特质》

[美]威廉·桑代克著  马斯文 杨天南译

2022年10月 湛庐文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巴菲特最推崇的8大企业家特质》英文原名 The Outsiders ,之前译为大家熟知的《商界局外人》。

对于“局外人”这样贴近字面的“直译”,之前一直有争议。“局外人”一般指不相干的人,用“局外人”来形容书中这些杰出企业家,多少令人费解——明明是企业的主导者,分明属于“局内人”。

对此,本书译者杨天南先生在序中写道:

刘建位先生认为将outsiders理解为‘异类、另类’更切合实际。我认同他的观点……这些人即便不是天赋异禀,也绝对属于特立独行之人,他们敢于不走寻常路,敢为人先,不从众,看起来像是芸芸世界的‘局外人’。

” 作者桑代克对8位伟大企业家的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借鉴模版,它也因此获得了巴菲特、芒格、吉姆·柯林斯以及比尔·阿克曼等海外投资人的盛赞。

正如吉姆·柯林斯说的: “桑代克剖析了杰出商业人物中一个包罗万象、引人着迷的群体,他们创造出了优异的长期价值。桑代克透过独特疑视角审视这群商界局外人。”

这本书讲述这8大、位传奇企业家,他们的背景、行业、方法不同,但在 对商业本质的把握上出奇一致,既保守又十足颠覆,既谨慎又疯狂。

他们就是商界“局外人”,永远用“局外”视角发现新机会,以理性为盔甲屏蔽行业的浮躁。

巴菲特就是这8位中之一。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拥有27万名员工,其总部却只有区区23人。 巴菲特 第一次买入伯克希尔-哈撒韦纺织公司股票时,其股价是7美元,如今股价已经超过12万美元。他 用45年时间,给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 东带来了6265倍收益。

桑代克追溯了巴菲特这样一个具有投资人背景的管理人,如何从这样一个难以置信的平凡起点,实现了上述非凡的转变。

精彩故事自此开始。

管理者就是投资者,首席执行官就是首席投资官

伯克希尔-哈撒韦 公司的前身是一家拥有上百年历史的纺织公司,位于马萨诸塞州的新贝德福德地区(New Bedford)。这家公司一直由蔡斯和斯坦顿这两个当地家族所拥有,时间长达几代人。

1965年,这家新英格兰地区的企业在度过了黄金时代之后渐渐没落,此时的它原本不会成为恶意收购的目标。

虽然公司业务日薄西山,但即便是被收购,至少也不应沦为恶意收购的对象。但年届七旬的CEO西伯里·斯坦顿(Seabury Stanton)性格固执,由于他拒绝与一位心怀不满的职业投资人会面,硬生生导致后者成为令他意想不到的可怕对手。

其后的股权之争持续了一段时间,最终,伯克希尔-哈撒韦纺织公司居然被来自内布拉斯加州的青年才俊沃伦·巴菲特收入囊中,而巴菲特最不像一个掠食者。

这一年,巴菲特35岁,名不见经传,长着一双招风耳。他在奥马哈一座不起眼的办公楼里经营着一家小型投资合伙公司,此前也没有公司管理经验。

然而,巴菲特与20世纪80年代那些声名狼藉的杠杆收购狂徒迥然不同。

首先,巴菲特没有十足的敌意,收购之前他就和蔡斯家族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其次,巴菲特没有利用任何负债,而利用负债是戈登·盖柯(Gordon Gekko)和亨利·克拉维斯(Henry Kravis)常用的伎俩。

巴菲特被伯克希尔-哈撒韦纺织公司吸引, 是因为相对于公司账面价值,其股票价格低廉。

当时,该公司在激烈的商品市场(西装衬里)竞争中处于劣势,市值仅为1 800万美元。

巴菲特从这个平淡无奇的开端起步,创造了史无前例的业绩。以股票的长期表现来看,相对于其他CEO,这个内布拉斯加州曾经的平头小子简直是天外来客。

在巴菲特手中,那家昔日破败的新英格兰纺织公司取得了惊人的回报,2011年时这家公司的市值已达1 400亿美元,而股本几乎没变。

巴菲特第一次买入伯克希尔-哈撒韦纺织公司股票时,其股价是7美元,如今股价已经超过12万美元。

巴菲特是如何从这样一个难以置信的平凡起点实现了上述非凡的转变呢?

巴菲特的投资人背景又怎样帮助他形成了管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独门秘籍?

01

垃圾股淘金,捡小便宜的烟头策略

巴菲特1930年出生在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这也是他家族深深扎根的地方。祖父在当地经营着一家人尽皆知的杂货铺;父亲是奥马哈市中心的股票经纪人,后来成为国会议员。

巴菲特继承了他们的淳朴性格,他很早就表现出创业倾向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商业尝试,从6岁开始到高中毕业,他干过的工作包括送报纸、出租弹子游戏机和售卖软饮料。大学阶段,巴菲特曾在沃顿商学院短暂求学,后来,20岁时从内布拉斯加大学毕业并开始申请哈佛商学院。

巴菲特一直对股票市场很感兴趣。像保罗在大马士革接收到神的启示一样,19岁的巴菲特读到本杰明·格雷厄姆写的 《聪明的投资者》(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一书继而顿悟,一夜之间皈依为价值投资的信徒。

巴菲特遵循格雷厄姆的公式: 买入那些从统计数据来看很便宜、公司市值远低于净运营资产或净资产的企业。

明白道理后,巴菲特知行合一,把早期商业活动的收益都投入了股票市场,当时大概1万美元。申请哈佛商学院失败后,巴菲特去了哥伦比亚大学跟随格雷厄姆学习,成为班上耀眼的明星,并且得到了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大学从教20多年里给出的第一个A+。

1952年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之后,巴菲特想在老师的投资公司谋个职位,但遭到拒绝,他于是返回奥马哈找了一份经纪人的工作。

工作期间,巴菲特向客户推荐的第一家公司就是盖可保险(GEICO),这家汽车保险公司直接向政府雇员销售保单。盖可保险最初吸引了巴菲特的注意,是因为老师格雷厄姆担任其董事长。

随着研究的深入,巴菲特发现盖可保险既有重要的竞争优势,又符合安全边际的要求。

按照格雷厄姆的定义, 安全边际就是一个拥有充分知情权的精明买家愿意支付的价格远低于公司内在价值。

巴菲特把自己的大部分净资产投资于盖可保险,并试图说服他的客户也买入这家公司的股票,然而并没有人买账。此时巴菲特意识到,总体来说,经纪人的工作和他钟爱的投资事业相去甚远。

回到奥马哈之后,巴菲特一直和格雷厄姆保持着联系,把自己对于股票的理解不断地发送给老师。到了1954年,格雷厄姆终于被打动,并在盖可保险为巴菲特谋得一个职位,巴菲特得以回到纽约,并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一直为老师工作。

后来,巴菲特用“雪茄烟蒂”这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这个时期的研究对象,即那些价格低廉、质量低下的公司。

1956年,格雷厄姆解散了公司,开始追逐生活中的“诗和远方”,比如翻译古希腊作家埃斯库罗斯的作品。巴菲特也回到奥马哈,从朋友和家人那里募集到10.5万美元,开设了他的小型投资合伙企业。

此时,巴菲特的净资产达到14万美元,相当于2011年的100万美元。

02

现金流折现,只买最值的企业

在接下来的13年里,巴菲特合伙公司(Buett Partnership)取得了非凡的业绩,在不使用杠杆的情况下每年都大幅击败标准普尔指数(见表)。

这些成绩,总体上是通过对格雷厄姆深度价值方法的运用而取得的,但也有例外,巴菲特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进行的两次大额投资,即投资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和迪士尼公司都没有再遵循格氏理念。

这预示着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烟蒂”转向那些具有强大的竞争壁垒的高质量公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