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有这三大特征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幼稚,实际上深不可测

标签:
简单的表象直接的行为情感 |
分类: 综合杂谈 |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我们总是希望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的心智能够变得越来越成熟。
毕竟幼稚这个词多少带有贬义的含义,主要是指一个人考虑问题不够周全,常常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行为举动。思维幼稚的人总是给身边的人带来麻烦,或是经常冲动性的打骂别人。
虽然单纯这个词同样可以形容一个人不喑世事,但这是一个更加中性的词汇,主要形容一个人做事情敞亮心思纯粹,没有其他坏心思。
而在现代社会中,单纯更多用于形容儿童或者智者。
儿童没有经历过社会的鞭打,往往会更加坦率直接的思考问题,而智者则已经看透了社会的本质,明白凡事作恶的后果,因此更愿意表现出单纯的善意。
生活中,有这三大特征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幼稚,实际上深不可测。
一、总是给出令人信服的中肯评价
那些性格外向的人往往更加善于做人做事,他们希望任何人都能够接受自己,因此在进行社交时往往会思考的更加全面透彻,会给出一些让人能够接受的中肯评价。
其实有不少人都曾经产生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自己给出的明明是正常的评价,对方却不愿意接受呢?
有的人认为这是受到面子观念的影响,有的人则认为这是因为人性本身就是固执的,不愿意让他人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
而那些已经做错事情的人,本来就是因为思想片面,没能深刻的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才会做出错误的决定。
而批评他们的人往往也只会针对他们所做错的事情进行批评,而没有结合全局对其分析。
同时批评者也没有考虑到当事人的心境与所处的环境,只认为这是对方的个人问题,因此这样直接的批评往往让人难以接受。
比如某些领导在安排下属做事的时候,常常希望对方能够将事情考虑周全,自己只需要安排一件事情,部下便能举一反三的将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完毕。
当某位部下只完成了他所命令的那件事,却没有关注到其他事情时,领导就会认为对方做错了。
领导站在全局的关键思考,认为部下没能做到统领全局,而这位部下却觉得是领导没有说清楚问题,自己反而是十分委屈的。
产生这样的矛盾冲突,主要在于二者对某个问题的理解不同,同时部下也无法理解领导所拥有的心境与认知。
经常在职场上打拼的人都非常清楚,领导说话办事时总是喜欢只说一半,另一半让员工自己思考该怎么做。
因此员工只能站在领导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有可能将事情做到圆满。当然产生这样的矛盾,领导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他应该事先考虑到这位部下的个人能力,直白地告诉对方,自己想要他完成什么样的任务。
因此那些能够站在全局角度,给出中肯评价的人,看起来单纯无害,其实心思缜密,往往能够想到更加深层次的问题。
二、不轻易评价他人
这一类人与上一类人相似,他们在看问题时往往能够看得更加透彻深入,只不过他们的性格相对内向,不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
他们不经常评价他人,并不是因为担心因此得罪对方,而是因为他们已经对事物的全局了解得足够透彻。
我们都听过智者从不与傻瓜论长短的故事,当他们知道评价无法改变事实时,只会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不再费尽心力去改变无法改变的人或事。
同时他们在作出行为之前,也会思考自己的言行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如果评价他人的行为或是批评他人的行为,会间接产生对自己不利的影响,他们自然会乖乖闭上嘴巴不再妄加评论。
而仅仅对一件事情评论,就有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上百上千种结果,没有人能够确保自己可以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性。
因此为了避免产生对自己不利的情况,这类人也会选择闭口不谈,不再推动事情进一步发展。
三、表面唱黑脸,实则有自己的打算
有的人认为这种人非常单纯,愿意重用一个经常犯错误,甚至被自己批评过的人。
其实这种人反而是思维比较灵活,城府比较深的一类人。他们非常清楚自己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以及当下的局面是什么样的状态。
因此他们主动选择去做一个反面人物,纠正那些不正当的行为。同时他们也非常明白,只有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人们才能够看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有时刻意批评一个人,只是他们想要创造一个合适的机会,去判断这个人是否是自己需要培养的得力干将。
要知道人类探索世界的内在机制是身体的感知行为,我们之所以和冷冰冰的机器有区别,就是因为我们拥有这些感知的能力。
许多看似简单的表象并不是直接的行为,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所做出的决定。
- The End -作者 | 汤米编辑 | 不下雨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