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文定天下
文定天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423
  • 关注人气:23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豫约金秋13·浚县大伾山(上)

(2022-04-05 19:57:51)
标签:

转载

提起浚县大伾山,可以说在我们南方不大出名,但在中原一带自古至今盛名远播,慕名而来参观游览者络绎不绝。大伾山最引人瞩目的地方,便是在平原沃野之地突兀而起一峰独秀,堪称奇山。
[转载]豫约金秋13·浚县大伾山(上)


走进了大门首先我们经过百猴路。路边鬼才泥猴张的石碑为其张名。泥猴张本名张希和,1942年生,是鹤壁市浚县人。因为专门从事泥猴创作享誉海内外而得名。
[转载]豫约金秋13·浚县大伾山(上)


这些猴子形态各异,出自泥猴张的艺术作品。
[转载]豫约金秋13·浚县大伾山(上)


好几处已经被游客摸得油光发亮。
[转载]豫约金秋13·浚县大伾山(上)


上山路上看到的第一个古建筑是恩荣牌坊,这通牌坊原来并不属于这里,是1998年从二十多公里外的卫贤镇卫贤村搬迁过来的。恩荣坊建于明朝的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距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是万历皇帝为了奖励孟楠家一门三进士而赐建的。
[转载]豫约金秋13·浚县大伾山(上)


四根柱上有五楼七坊。中间一楼檐下雕有一竖匾,上刻“恩荣”二字。竖匾下正反两面都有七道坊。第一道正面刻的是“二龙戏珠”,反面刻的是“二凤戏珠”;从第二道开始正反两面内容大致相同,第二道刻着四个大字“龙章宠锡”;第三道刻的是“八仙庆寿”;第四道刻有一行字:“敕封承德郎南京工部主事孟含霓”,孟含霓就是孟楠的父亲;第五道是“竹林七贤”图,就是魏晋时期七个有名的文人:稽康、阮籍等人,在山林中饮酒作诗的场面;第六道刻一行字:“赐进士第承德郎工部主事孟楠”;最下面一道坊上,刻的就是孟楠祖孙三代“衣锦还乡显荣故里”的情景。
[转载]豫约金秋13·浚县大伾山(上)


左右两间的三道坊上都是双重檐,三道坊上雕有各种各样的纹饰,出现人物的时候亦无头部。四根立柱由八个抱鼓石和八块抱柱石夹持。抱鼓及抱柱上各蹲一只不同姿态的仿佛随时跃壁而起的透雕雄狮。两个抱鼓石侧面的夹角柱上,同样有很多雕刻精美的图案,花鸟人物,表达细腻。石鼓的正面一般都是枝叶繁茂的花,侧面则多为凶猛的瑞兽。
[转载]豫约金秋13·浚县大伾山(上)


大伾山方圆不过十数里,山高只有135米,却称之为大伾山,《尚书·禹贡》:禹疏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尚书.禹贡》成书于战国末期,说明在2200多年前此山就称作大伾山。可见其历史之悠久。崖上“大伾山”三个大字,来自书法家李铎。
[转载]豫约金秋13·浚县大伾山(上)


来到大伾山广场,有环山路可以绕行游览。
[转载]豫约金秋13·浚县大伾山(上)


眼下,就是村落连着县城了。
[转载]豫约金秋13·浚县大伾山(上)


位于大伾山的阳明书院系吕祖祠建筑群之一部分,1498年(明弘治十一年),出生浚县的兵部尚书王越死于甘州军中。 第二年,新科进士王守仁奉旨送王越灵柩回浚县安葬。在此期间,王守仁曾慕大石佛之名到大伾山来拜谒。梦中赠剑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转载]豫约金秋13·浚县大伾山(上)


王守仁滞留浚县期间,曾在此讲学,后人遂称此处为阳明书院(又称东山书院)。砖雕楼这里是清代“瀛洲别墅”,曾经阳明书院迁到此处。
[转载]豫约金秋13·浚县大伾山(上)


书院东门面对的崖壁,有不少的摩崖石刻。“群玉山头”,浚县知县刘德新题崖。
[转载]豫约金秋13·浚县大伾山(上)


“旧地重游”“仞高壁立”
[转载]豫约金秋13·浚县大伾山(上)


“ 直上青云”瀚阳湖吕根萱题(时任候补知县), “到来生隐心” 来自 曲周赵鸿恩 
[转载]豫约金秋13·浚县大伾山(上)


“瞻彼淇澳”民国时期河南省主席李培基书,“千仞岗”乾隆时期的作品,“积翠”来自东海赵口鐇
[转载]豫约金秋13·浚县大伾山(上)


阳明手植柏,按照牌子上的记载,距今520年了。
[转载]豫约金秋13·浚县大伾山(上)


“到此心清”,来自清代同治年间安徽布政使绍诚。
[转载]豫约金秋13·浚县大伾山(上)


走过来是吕祖祠,建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门前有水池,名“浴鹤池”,池上跨桥号“落虹桥”。清代浚县县令刘德新笃信道教,据说有一次,他在洗脸时,水盆中映出自己的头项上长出一棵小柳树,大为惊讶,便问师爷,“这是何意,”师爷头脑灵活,便说:“恭喜老爷,八仙里吕洞宾的弟子名柳仙,头上就有棵柳树,老爷莫不是柳仙转世。”刘德新听后很高兴,自认为是柳仙转世,那当然就是吕洞宾的弟子,所以就修建了这座祠堂来供奉吕洞宾。
[转载]豫约金秋13·浚县大伾山(上)


整个建筑座东向西,从山腰直达山顶。主要建筑物布于一轴线上,浑然一体。山门面阔3间,进深1间,门额横雕“吕祖祠”。
[转载]豫约金秋13·浚县大伾山(上)
 

院中有亭曰“云封亭”,环以莲池。南北两廊各三间,内塑六甲、六丁12神像。
[转载]豫约金秋13·浚县大伾山(上)


正面乾元殿,建于高2米之平台上。正殿3间,进深3间。两侧有厢房1间,外塑雷公、风婆及司云雨神像,内塑十天干像。
[转载]豫约金秋13·浚县大伾山(上)


殿前,是康熙十五年的建祠碑记。
[转载]豫约金秋13·浚县大伾山(上)


乾元殿紧依山崖,崖壁凿吕祖洞,洞口宽1.55米,高2.4米,券形,阴刻“吕祖洞”三字,内供吕祖像 
[转载]豫约金秋13·浚县大伾山(上)


两梢间相对开门,门额分别题“宣天威”、“炳帝鉴”。门额上有王阳明的登大伾山诗“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
[转载]豫约金秋13·浚县大伾山(上)


洞内神像
[转载]豫约金秋13·浚县大伾山(上)


洞口神像,这尊吕祖和山西芮城永乐宫见过的类似。
[转载]豫约金秋13·浚县大伾山(上)


从吕祖祠后上山,摩崖石刻不断。
[转载]豫约金秋13·浚县大伾山(上)


顺着陡坡,可见最高处的八卦楼。
[转载]豫约金秋13·浚县大伾山(上)


八卦楼本名太极宫,是大伾山的标志,为八角攒尖建筑,楼高33米,三层,八面,八面墙上按方位饰以八卦符号。拱门处有刘德新的题字。宫门为卷形,门额上刻"众妙之门"。楼内有梯可供攀登,底层塑吕洞宾像,中层为文昌帝君,上层为三清列真。
[转载]豫约金秋13·浚县大伾山(上)


八卦楼每层皆有腰檐,各不相同。首层为菱角牙叠涩砖檐,二层则为仿木飞椽屋檐。屋顶飞檐翘角,气象万千。

[转载]豫约金秋13·浚县大伾山(上)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