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辨太阳病形证治(1-65条)第十一条
(2016-08-19 12:29:11)
标签:
夏红光重编重解《伤寒论》》 |
1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濡弱,阳浮者热自发,濡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18)
宋本:“太阳中风,阳浮而阴濡弱,阳浮者热自发,濡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桂枝汤主之。”[12]两者意思相同。
桂枝三两
上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汗出,一时许益佳。若不汗,再服如前。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令半日许,三服尽。病重者,一日一夜服,晬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当复作服。若汗不出,服之二三剂,乃解。
阳浮而阴濡弱:指切脉深浅。浮取为阳,深取为阴。阳浮而阴濡弱,指脉浮缓、浮弱。
啬啬:畏缩怕冷之状。
淅淅:冷水洒身,不禁其寒之状。
翕翕:翕翕发热,形容如羽毛覆盖之温和发热。
口父咀:啐成小块。
漐漐:(音折),汗出极微。
晬时:一昼一夜二十四小时,为周时。
解读、点评:太阳中风,发热,汗出,恶风,甚者恶寒,鼻鸣干呕,脉浮缓,用桂枝汤主治。为什么?其“主”是主宰之义,非我莫属,唯有我才是解决问题的主要力量,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脉浮缓、浮弱,为太阳中风的主脉,因为发热为阳气外浮于表,所以脉浮;汗出,营阴外泄,所以脉为弱、缓。原文中的“啬啬”“浙浙”“翕翕”是形容词,分别对恶寒、恶风、发热的形容。风寒袭表,卫气(即阳气)弱去抗争则发热,但发热不强,为弱态。加上毛孔不闭,营阴不守故病理性自汗出。外风袭表,卫气不足以抗之,则恶风,即见风则怕风,怕风甚就恶寒。其自汗为其症状的核心,其特点是:为微微自汗,汗出与发热并见,汗出与恶风、脉浮缓并见。至于鼻鸣,外邪犯鼻,肺气失宣,鼻窃不通,故鼻鸣,即鼻塞不通,喷涕。外邪直犯胃,使胃气上逆而干呕。
反过来讲,得太阳中风者,素体弱,即虚体。本来卫气差,外风袭表,无法祛风邪而出,则恶风、发热,卫不护内,营阴外出则汗出。脉浮,病在表;卫弱则脉弱、或缓。
以上三条讲的太阳中风证,即习惯称的桂枝汤证。
桂枝汤:桂枝与芍药必须比例相同,比例1:1。由于张仲景时代芍药不分的白芍和赤芍,但后来学者都认同桂枝汤中芍药为白芍。桂枝辛温发散,温通卫阳;白芍酸寒,滋阴和营以护营阴;桂枝配芍药,发汗中寓敛汗之功,芍药配桂枝,和营之中有调卫之功。生姜助桂枝解肌袪风;大枣佐芍药和营益阴;甘草调和诸药。其中,桂枝、甘草、大枣有开胃增食、健脾之功。桂枝汤对太阳中风证,有调和营卫、解肌发汗、滋阴和阳之功,对里,有调和脾胃,调和气血,调和阴阳之功。所以后世称桂枝汤为“群方之魁”。
服桂枝汤很讲究煎服法:须轻煎,一般用冷水浸泡20分钟,煎10分钟。服后不久,须吃热稀粥一方面助药力,助卫气,驱外寒;另一方面补液补充汗源,不至于汗多伤阴。现在多喝热开水代替。服后必出汗,但汗出是微汗,非大汗淋漓。如果大汗淋漓,外邪不能驱出,反而是大汗伤阳气,使表不固而外邪滞留体表,即俗称的大汗亡阳。服后汗出,外邪已解,就中病停服,一剂不解须再服一剂。可以在一天之内,不分昼夜连服,可连服二三剂。
药后禁忌:服药期间,忌食生冷、粘滑肉面、乳制品等不消化食物。吃生冷而伤脾阳气,影响阳气达表,不利于解除外邪,故禁生冷。粘滑之食,影响气机通畅,故禁止。肉面、五辛、洒酪都会生大热,同时与桂枝汤一起吃,易生热,故而禁止吃,防止内热大起。臭恶多为不卫生食品,故而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