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所理解的中医名言(4)

(2007-12-19 13:16:00)
标签:

杂谈

 

21,"气分不可留水邪,气分亦不可无水津也."(<<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

气分一般指肺胃肠等.有水邪则生饮,湿,水,痰病.无水津,则生热燥证.

"瘀血不行,则新血断无生理."(<<血证论.男女异同论>>)"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判善去瘀为要."

对血证而言,祛瘀总是不可缺.

22,<<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说":中于阴即溜于府."

简称中阴溜府.意思为邪气伤了阴经后,若五脏之气充实,则不会向里传变,而是流传和留着于六腑发病.董廷瑶把其要义概括为:"(1)伤寒三阴由于阳气来复,症势转属阳明,而成可下之症.是为狭义的"中阴溜腑".(2)根据六经辨证,阴证而见阳气渐振,出现便闭之侯.是广义的"中阴溜府."(3),溜府诸症,运用下法,当具体具体分析处理,或峻或缓,或温或润,不可偏执.(4),溜府之误治,因于峻攻涤肠,阳气暴脱,急救重在回阳固元.此亦不可不知者."

 23,"治病分初,中,末三法:初治之道,法当猛峻,缘病得之新暴,当以疾利猛峻之药急去之,不使病邪久居,身中为害也.中治之道,法当宽猛相济,为病得之非新非久,当以缓疾得中,养正去邪,相济而兼治之.末治之道,法当宽缓,广服平善无毒,用其安中养血气,俾邪自去."

病有阶段性特点,治则随之相应.

 24,"伤寒一发汗而表寒即解,温热一发汗而里热愈炽,故伤寒以发表为先,温热以清里为主.伤寒多伤阳,故末路以扶阳为急务;温热多伤阴,故末路以滋阴为要法.扶阳滋阴,均宜侧重阳明.

此为伤寒与温热病传变规律和相应治法.为什么均宜侧重阳明?未经汗下和解者,为阳盛致燥之阳明,以清火泻阳为急;已经汗下和解者,为阴枯致燥这阳明,以润燥滋阴为主.此点尤为关注,温热末路,滋阴为常法,扶阳为变法,扶阳不是可要可不要的.

 25,"纯虚证不多见,纯实证则常有,虚中夹实,虽通体皆现虚象,一二处独见实证,则实证反为吃紧;实中夹虚,虽通体皆为现实象,一二处独见虚证,则虚证反为吃紧.景岳所谓'独处藏奸'是也,医必操独见以治之."

发现和捕捉,典型的细小症状.为临床高手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