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诊治疾病的原则是辨治,而不是辨论论治

(2010-05-19 20:28:27)
标签:

辨治、辨证论治

健康

中医诊治疾病的原则是辨治,而不是辨论论治
 
学中医的人都知道辨证论冶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但我认为辨证论冶是中医诊疾病的基本法则是片面的,是不完全正确的,甚至有误导中医人员之嫌.这是我2个月反复阅读《伤寒论》最大体悟。Ox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k)
学《伤寒论》已14年.开始自学时就读《伤寒论》。慢慢嚼咬,慢慢品味,近2个月加强力度,昼夜思考,反复阅读,终于明白《伤寒论》为什么近两千年不衰?《伤寒论》为什么受中医崇拜?在于《伤寒论》的辨治——辨病,辨证,辨方,辨药,辨(剂)量,辨煎,辨服。在辨中治疗,在治中辨清“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x`$'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S
辨病。《伤寒论》所列:“辨太阳病”,“辨阳明病”,“辨少阳病”,“辨太阴病”,“辨少阴病”,“辨厥阴病”。辨病放在第一位,辨病揭示了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位的特点。$D>aV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X
辨证。《伤寒论》所列:“辨某某病脉证并治”。证无非是病的不同临床表现,或者说是疾病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因此证不能代替病。病是主,证为从,病是产生证的根源。现在多谈辨证,不谈辨病,尤其是给西医比较时,说什么西医辨病,中医辨证。这完全割裂病与证的关系,给人错觉,尤其是是患者,既然中医只讲辨证论治,不讲辨病论治,那么中医不讲治病,进而想到中医就不能治病.因此中医治不好病,患者我能找中医治病吗?中医治不好病,中医有生存之患,我中医人员还能干中医吗?这简直是误导患者,误导中医人员。P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l-[s)
辨方。方证相应,这是大家公认的,但我必须强调一点,不仅方证相应,而且病与方须相应。“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96Sq1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F
辨药。无药不成方。该用什么药?不用什么药?怎样配伍?VO%p$N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7m
辨量。即辨剂量。药量的大小,药与药之间的剂量配合。“中医不传之秘在于用量上”。在辨方,辨药和辨量上,刘渡舟说:“《伤寒论》能够在千百种的药物中,选择了最有效的药物和最适当的剂量组成具有最高疗效与惊人贡献的方剂,这在其他医学之中很难做到。”FqMw<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m%O&
辨煎(法)。张仲景非常强调煎法。如泻心汤,用“麻沸汤”治“心下痞”。用“煮取”法治“吐血,衄血。”你看,同一方剂,用不同煎法,可治不同和疾病。(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0A
辨服(法)。服法不同,药效不同。书中有“顿服”,“温服”,“日三服”等。Gn~-a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WZx_
综上所述,辨证论治只是辨治的一种方法,或一部分内容.因此,把辨证论治提升为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是片面的,不正确的,有误导之嫌.就是说把战术问题提升为战略问题。打个比方,人了解世界,不仅可以通过眼看,而且可以通过听,触,嗅等去感觉世界.但是我们偏偏强调眼看世界,而且否定和忽视其它了解世界的方法。<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4Oa;
张仲景强调辨治,不仅仅是辨证论治。而现在中医界的权威们把辨证论治提高到中医诊治的最高原则,而又不提其它辨治,甚至否定其它辨治。这是极其错误的。“不畏浮云遮望远,只缘身在最高层”。辨证论治是辨冶法的一个高峰,但不是最高峰,也不是最佳观察点.因此,有必要恢复辨治的本来面目_辨病,辨证,辨方,辨药,辨量,辨煎,辨服等多种辨治法,把它们整体搬出来,才能达到“最高层”,看得远,看得准。(&2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h9
只强调辨证论治,难免使中医人员的视野狭窄,就象坠入井中,坐井观天。为什么建国56年来,中医不断萎缩?为什么建国56年来,大师寥寥,星光暗淡?为什么建国56年来,中医一再扶持,却始终不振,象阿斗一样?其原因是多种多样,但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医诊治水平下降。为什么使中医诊治水平下降?中医指导中医诊治理论有重大失误?其重大失误在哪里?就是割裂辨治整体,只提辨证论治,忽视和否定其它辨治方法。请牢记清代陈澹然的名言:不谋万世者,不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谋一

域。

2007。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