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水才纪念馆

标签:
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革命精神小车不倒只管推水道杨中原赤子 |
分类: 革命纪念地 |
杨水才纪念馆位于河南省许昌市区以西的建安区桂村乡水道杨村,始建于1969年,2001年恢复重建,2009年再次扩建,目前该馆占地面积20665平方米,建筑面积975平方米。
馆内为现代建筑群体,整体布局合理,造型新颖,风格独特。
展厅前是杨水才全身汉白玉雕像,雕像的北侧是全面反映杨水才精神的事迹展厅。纪念馆西侧不足百米处是杨水才同志墓地,旁边有象征“小车不倒只管推”精神的杨水才手推车塑像,墓地西侧为见证英雄精神的幸福塘。
杨水才同志1925年6月29日出生在河南省许昌县桂村乡水道杨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是一个在苦水里泡大的穷孩子。
1949年元月杨水才同志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立大、小功各一次,荣获“人民功臣”的光荣称号。1950年11月复员回到家多先后担在了村农会武装委员、互助组长、党支部副书记等职。1956年1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带领群众抗旱种麦,创建了“群井归一,五龙上岗”的经验;1963年他创办了桂村农业中学并任校长,培养了大批新型农民。1964年他带领群众开挖幸福塘,建成了三级提灌,使水道杨村从此结束了干旱的历史;1965年他带领群众植树5万多棵,帮化了村庄和东西两岗,还为周边各村培训嫁接技术人员1300多名。1966年12月4日,从早晨到深夜,在多种疾病的折磨下连续工作了18小时的杨水才,次日凌晨在重绘水道杨蓝图时,活活累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1969年5、6月份,许昌县、原许昌地区、河南省,先后发出了学习杨水才的决定。1969年7月13日和31日,《人民日报》先后在头版头条发表长筹通讯和评论员文章,全面介绍杨水才的光辉事迹,学习杨水才的活动风靡全国。
杨水才纪念馆是一所英雄人物的专题纪念馆,常年对外免费开放,硬件设备良好,教育手段先进,近年来先后被评定为河南国防教育基地、全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河南省大中小学生德育基地、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等,2008年以来西向社会免费开放。
杨水才纪念馆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等为指号,正以崭新的姿态,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方式和手段,使水才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一、杨水才塑像
纪念馆正门砖路两侧各有1500多平方米的绿化区,其间铺有鹅卵石“之”字型甬道,间植热带植物及北方花卉,四季常青,伴有鲜花,展厅前屹立着杨水才全身汉白玉雕像,像高4.1米,象征着杨水才同志走过的41年光辉岁月。雕像的北侧就是占地800多平方米的主展厅和东西两侧的副展厅。展厅内以油画、国画、布景为主,并陈列着杨水才同志生前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品,全面展示了杨水才同志艰苦奋斗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杨水才纪念馆重建记
杨水才纪念馆原为杨水才事迹展览馆,始建于1969年,因火灾于1972年闭馆,期间计接待国内外观众234万余人次。1999年中共许昌县委、许昌县人民政府拨款重建,更名为杨水才纪念馆。改革开放国逢盛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人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为进一步弘扬杨水才精神,加快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步伐,许昌县党政领导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及社会各界人士慷慨解囊踊跃捐款七十余万元,自2001年4月开始完善纪念馆的后期工程,于七一前夕竣工,期间许昌县交通局、许昌县林业局、许昌县建设局、许昌县水利局、许昌县电业局做出了特殊贡献。许昌县烟草公司、许昌县电业局、许昌传动轴总厂各捐款一万元重建的纪念馆内容翔实、情景交融、事迹感人、催人奋进,是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许昌县杨水才纪念馆筹建委员会
公元2001年6月立石
二、展厅
1.中原赤子
杨水才是在苦水里泡大的穷孩子。他怀着对暗无天日旧社会的无比憎恶,参加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大江南北的历次战斗中英勇杀敌,荣“人民功臣”光荣称号。复员回乡后,他献身于如火如荼的家乡建设,他带领水道杨群众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率先成立起互助组、合作社,成为贫下中农的“主心骨”、“铁柱子”。
杨水才家的卖身契和卖地契
杨水才的复员证和立功证明(原件现存许昌市博物馆)
2.汗凝大地
在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的岁月里,身患肺结核、胃溃疡、肾结石等多种疾病的杨水才,作为名共产党员,带领水道杨群众,发扬“小车不倒只管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战天斗地,改造自然,发展生产,治贫治愚,在社会主义大道上阔步前进。
他带领群众挖塘治岗,使千亩旱地变为水浇田;植树造林,使秃岭变为花果岗,实现了“站村看岗树成行,站岗看村不露房,绿荫如海禾苗壮,农林牧副百业旺”的夙愿。
杨水才同志绘制的水利灌溉图
杨水才同志自制的测绘仪器
杨水才挖塘治岗时用过的工具
杨水才挖塘凿岩时用过的工具
杨水才冒雨归来用过的雨伞
杨水才用过的嫁接工具
杨水才用过的推车
3.倾情教育
在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实践中,杨水才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群众,让群众掌握生产技术,才能更好地改造自然,发展生产,过上幸福日子。为了办好教育,他兼任水道杨小学校长。为了培养农村急需的实用人才,他动员附近村庄起创办了桂村农业中学,并担任校长。他发扬“抗大”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办学。他坚持对师生的思想教育,育人育心。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主张学以致用探索出了一条农民自己创办农业中学,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新路。
1970年第八期《红旗》杂志发表介绍桂村农中先进事迹的文章
桂村农中新貌
4.时代壮歌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涌现了诸如雷锋、王进喜、焦裕禄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大厦的“奠基石”,“顶梁柱”,杨水才同志就是其中杰出的一员。他呕心沥血,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他心中时刻装着国家、集体和人民,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头,唯独没有他自己;他清正廉洁,一尘不染。担任农中校长三年,从未吃过学校一顿饭,花过农中一分钱。弟弟移走集体一棵苗,令其栽回原处,侄儿吃公家一个桃子,替其补交一角钱。他小车不倒只管推,鞠躬尽率,死而后已。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从黎明到深夜,拖着极度虚弱疲惫的躯体,连续紧张工作十八个小时,在规划水道杨新的蓝图时,活活累死在办公桌前,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时代精神的壮歌!
杨水才用过的油灯、钢笔和书包
杨水才捞核桃时用的轱辘
杨水才用过的被褥
杨水才穿过的衣物
5.英名远播
杨水才同志的英雄事迹像一座耸入云霄的高山,为我们树起了永垂不朽的丰碑,他那崇高的革命精神,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杨水才同志逝世后,《人民日报》以通栏标题发表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记共产党员杨水才同志的光辉事迹》的长篇通讯,中央电台和各省(市),自治区报刊,电台也分别全文播发转载,在全国激起了强烈反映。《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高度赞扬杨水才同志是“模范共产党员的代表”,“光辉榜样”,“辅导者,教师和促进者”,英雄的家乡——水道杨,许昌地区,河南省乃至全国迅速掀起了学习杨水才模范英雄事迹的热潮,英雄家乡办起了杨水才事迹展览馆,国内外前来脆仰参观者达234万人次。杨水才事迹报告会全国各地听众愈千万人次,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如《共产主义战士杨水オ》等一大批文艺作品,发行全国后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原中顾委常委胡乔木同志一九八三年七月二十一日在《解放军报》,以《小车》为题,发表了一首民歌体诗和后记,赞扬杨水才是一位“著名的劳动模范和革命积极分子”,进一步肯定和倡导了杨水オ“小车不倒只管推"的革命精神。
三十余年过去了,水道杨人民继承水才遗志.发杨水才精神,乘改革开放东风以豪迈的步伐,正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
各地县印刷的学习杨水才的材料
杨水才同志的手稿
各地县印刷的学习杨水才的文艺作品
6.今日水道杨
水道杨村位于许昌城西20公里处,辖4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1500人,耕地1994亩,地势东西两岗夹一洼,南北大沟穿中间,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杨水才同志的故乡,水才精神的发源地。
如今的水通杨村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在水才精神的鼓舞下,已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呈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勃勃生机。村里现有养殖场、环保砖厂、饲料厂、修理厂等非公有制企业多家,市场前景广阔。全村现有配套齐全的现代化灌溉水井10眼,形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生产新格局。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万元。村里配套服务设施齐全,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小学、幼儿园、卫生服务站等一应俱全。街道全部水泥硬化,宽敞平坦,两侧修建有花坛,栽种了花草,还安装了高规格的路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为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村里建设了六角亭楼和现代化的健身活动中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民风淳朴,群众安居乐业,计划生育、信访、综合治理等工作连年位居全市先进行列,村党支部、村委会被省市命名为“五好党支部”和“先进村委会”,,杨水才生前遗愿已基本变为现实。
今日的水道杨人决心在水才精神的鼓舞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谱写水道杨发展的新篇章!
7.水才故里谱新篇
8.缅怀先烈
9.殷切关怀
杨水才纪念馆自恢复重建以来,受到各级领导的广泛关注,中央省市区领导对纪念馆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到纪念馆调研。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纪念馆不断完善提升,成为社会各界开展思想教育的阵地。杨水才的崇高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人民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三、杨水才同志墓地
2009年,纪念馆在原馆基础上征地西扩,将杨水才同志墓地与纪念馆展馆连为一体,并对西扩景区进行了规划建设,2016年又对景区绿化进行了全面提升维护。
1.杨水才同志推车雕像
纪念馆西侧不足百米处是杨水才同志墓地,旁边有象征“小车不倒只管推”革命精神的杨水才同志推车雕像。雕像前边和左右是杨水才同志生前带领群众建成的桐树路、花椒寨、柿子沟。
手推车塑像2011年制作,塑像高4.1米,塑像底座长4米、宽1.2米,人物像高2.9米,将杨水才同志“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精神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2.捞核桃井
此井为杨水才同志生前捞核桃时的井。1963年,杨水才同志带领全村植树造林,因为经济困难,他号召村委自行培育树苗,核桃种在育苗之前需要先在井水里浸泡一段时间。等拉上来时,杨水才发现少了一个,他判断是掉在井里了,全然不顾群众的劝阻,冒着严寒,顺着辘轳,下到井里,用脚踩,用手摸,整整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把那个核桃种捞了上来。
3.杨水才同志墓
四、幸福塘
墓地西侧是见证英雄精神的幸福塘。
水道杨村党支部根据杨水才的建议,1964年春动员数百名群众在此挖坑塘。杨水才带领大家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车推人抬,于1965年春终于挖出泉水。此工程共出劳动力三万多人次,挖运土方七万余方,1965年麦收后又引水上岗,1968年秋建成了三级提灌引水工程。乡亲们自豪地称此塘为“幸福塘”,水道杨村从此结束了干旱的历史。
幸福塘的开挖,印证了杨水才同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小车不倒只管推”的革命精神。
五、水道杨村党群服务中心
本文根据2021年3月14日(星期日)上午现场参观学习所得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