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

标签:
关中文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宗教文化 |
分类: 历史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清真大寺是西安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真寺,位于钟鼓楼地区化觉巷,本地人称其为东大寺,是中国四大清真寺之一,也是西安最早的一座清真寺。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清真大寺始建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经宋、元,特别是明、清几次重修和扩建,逐步形成规模宏大,楼、台、亭、殿布局紧凑和谐,庄严肃穆的建筑群。
全寺沿东西轴线分为五个进院,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
一、前院
1.照壁
2. 木牌楼
紧邻照壁的木牌楼,建于17世纪初,距今己有380余年,高约9米,琉璃瓦顶,挑角飞檐,雕梁画栋,与高大的照壁相映衬,极为壮观。
3. 南北展室
南北两边的展室,亦为仿古建筑,剔透玲珑,古香古色。北展室收藏有唐朝创建碑的拓片(公元742年),宋朝四大书法家米芾(1051-1107)书法拓片,宋苏东坡(1037-1101)拓片,前赤壁赋,明清家具等。
二、第一进院
1. 五间楼
当进入悬挂有“清真寺”匾额的五间楼(明初时期的清真寺正门),便来到第一进院。
2. 灯架
在五间楼迎面一字排开摆放有4件圆形的灯架,在灯架上沿顺时针方向插有两圈30余个灯座。这些灯架在化觉巷清真寺的使用有相当长的历史,它主要用来庆祝 “盖得尔夜”。在这些灯架阳面,还刻了四个汉字:“祈求和平”,长年摆放在五间楼对面。
三、第二进院
1. 石刻牌坊
二进院内树木成阴,花圃对称排列,石刻牌坊矗立其间。这个石刻牌坊为三间四柱式,中楣镌刻“天监在兹” 4个大字,这4个字出自《诗经》。分别在 《大雅·大明》和《周颂·敬之》二诗中。《大明》里有 “天监在此,有命既集”的诗句,而《敬之》里有 “涉降撅士,日监在兹”的诗句。“兹”和“此”这两个字以前通用,意思是“此地”。题额人将两诗中的相关内容,化成一句话,意思是上天正在监视着我们在此时此地的行动。 两侧坊棉分别镌刻“钦翼昭事”和“虔诚省礼”,东西有踏道,约建于明代。
2. 冲天雕龙碑
石牌坊西踏道南北两侧各竖立冲天雕龙碑两座,一座为明万历年间立的《敕赐重修清真寺碑》,文为冯从吾所撰,碑阴镌刻宋代回族大书法家米芾手书“道法参天地”;一座为1768年立的《敕修清真寺碑》,碑阴镌刻1621~1627年间礼部侍郎、大书法家董其昌手书 “敕赐礼拜寺”。均为我国书法珍品。
3.图书馆
图书馆位于石牌坊北侧冲天雕龙碑东首
4. 南展厅
石牌坊南侧冲天雕龙碑东首为南展厅
5. 沐浴室
石牌坊南侧冲天雕龙碑西首为沐浴室
四、第三进院
1. 敕修殿
敕修殿在1522-1566年间重修时系当时寺院的正门,是这座寺院历史上最早的一座殿,殿内藏有1455年刻《长安礼拜无相记碑》与1732年寺院教长小西宁用阿拉伯文撰写的《月碑》。《月碑》以穆罕默德《圣训》为理论原则,推出并规定了确定封斋、开斋日期的若干准则。立此碑以方便回民群众计算斋月日期。
2. 省心楼
第三进院中央建有一座三层八角形的中国式宣礼楼,又名省心楼。
3.功德碑
宣礼楼南北两侧各有功德碑一通,立于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刻有《米天成遗迹碑》,碑亭雕砖联。南碑为中文碑,横额“名震关中”;北碑为阿拉伯文碑,横额“德堪阐教”。
五、第四进院
1.连三门
“连三门”为第四进院的院门
2. 一真亭
3. 官殿
亭南北两侧各有面阔7间的厢房,原为接待朝廷宣谕皇帝圣旨的文武官员所建,故名官殿。
(1)南厅
南厅现辟为“南展厅”
(2)北厅
北厅现为文物展览室,藏有唐天宝元年 《创建清真寺碑》。
北厅还有两件文物最为有名,一件为“日晷”,是古代用来观测日影推算时间的,但这里的日晷与中国传统的日晷不同,它有自己独特的原理、构造和性能。目前全国只有四件日晷,故颇有研究价值。
另一件为“清官石”,也叫“试官石”,该石面缝间钉了不少旧式铁钉,全入者,钉盖紧贴石;半入者,距钉盖部分弯曲不入,倒于石面。世传唐宋年间,学者考举钉之能预卜是否考取,学者中举后钉之能预卜是否速得美官厚职。
4.洪武敕谕碑亭及周边
“洪武二十五年敕谕碑亭”位于北厅东南首
六、第五进院
第五进院内有正面朝东的礼拜大殿,平面凸字形,面阔7间,前面有大月台及前廊,后设神龛,可容千人礼拜。
1.大月台
2. 礼拜大殿
(1)前廊
(2)大殿内景
说明:本文根据2019年9月上旬现场参观所得素材撰写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