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明堂、天堂景区)之二

标签:
国家遗址公园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文化遗产天堂佛教文化 |
分类: 历史 |
二、历代轩廊遗址
1.唐代轩廊
在唐代宫殿正殿明堂的正北方,最外围的东西方,高度近2米的玻璃幕墙、玻璃立柱所标识的正是唐代轩廊的轮廓、平面尺度和走向。
2.隋代轩廊
在隋代宫院乾阳门的东西两侧,紧贴明堂遗址北侧,高度近1米的绿色幕墙所标识的正是隋代轩廊的轮廓、平面尺度和走向。
3.宋代轩廊
在北宋宫城正殿太极殿遗址的东西两侧,高度近半米的绿色幕墙所标识的正是宋代轩廊的轮廓、平面尺度和走向。
三、天堂景观
天堂是女皇武则天的御用礼佛堂,天堂遗址位于明堂遗址西北155米,位于宫城区中轴线的西侧,与明堂共同构成了整个宫城区的核心建筑群。
明堂建成之后,公元689年初,武则天下令开始建造天堂,用时数年,几乎耗尽了国库。然而公元695年正月,天堂与明堂一起毁于大火。天堂从兴建到烧毁只有短短六年。
现在看到的天堂是一座建筑高度88.88米的内部钢架结构,外观仿唐代风格的保护性建筑,旨在起到遗址保护与展示的双重功能。
武周时期的皇家礼佛堂“天堂”与大部分国内佛教建筑不同,它不是以建筑群的形式出现的,而是一支独秀,高大不凡。其用意,就是为了彰显统治者唯我独尊、号令四海、居高临下、莫敢不从的王者气概。
建筑外观五层,内有九层,明暗相间,象征着武则天九五之尊的无上地位,完美重现了洛阳作为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盛世辉煌。
1.天堂二层“接引堂”
在天堂二层展示了中央美院的当代壁画大师王颖生教授、孙景波教授等多位大师联手创作的长达22米的壁画《万国来朝》。
壁画《万国来朝》表现了武则天执政时期,女皇武则天于洛阳明堂接见百余外国使节的宏大场面。
大堂的设计理念,突出以“凤凰”为主题。体现天下太平、吉祥和谐的时代特征,展现凤凰齐飞、百鸟朝凤的美好寓意。
大堂中心水晶吊灯造型端庄大气、饱满圆润。金属灯架表面镀金处理,中心直径三米的凤凰,采用线切割镂空工艺,镶嵌金色水晶垂饰与大堂的恢宏气势遥相呼应,展示出“吉光凤羽”般的尊贵气质。
2. 天堂一层“中心柱遗址”
(1)天堂遗迹
天堂遗址发现于1977年,后经专家发掘研究,其名称于1979年得到最终确定。
遗址核心为圆型石壁,里外两圈,布局严整。遗址深4米,外圈直径11米,内圈直径9.6米。三块规格相同的条形青石排于遗址正中,中部青石有圆形孔洞,孔洞直径32厘米,深30厘米。以青石孔为中心,周围分布有一圈圆形刻线,15块规格相似的方形石块整齐排列在条形青石周围,整个遗址形制独特,保存较为完整。
目前,通过传感器与仪器对“中心柱遗址”的状况进行实时监测。
(2)天堂遗址实物展厅
两层台基内部是天堂遗址实物展厅,室内玻璃地板装饰,使遗址的真实面貌一览无余。主楼内部按层分为多个功能空间,以多种艺术手法展示有关隋唐洛阳城及宫城区的相关典故、考古研究成果等。
世界唯一的天堂
神都印迹——考古发现
盛世国宝,新天堂——史识
王城国韵——史风
《弥勒三会说法》:画面表现弥勒佛在龙华三会中说法渡众的盛况,根据佛经记载,弥勒佛是继承释迦牟尼佛位的未来佛菩萨,居住在兜率天宫,要经四千岁才降生人家成佛,广传佛法。
在《大法经疏》中,武则天被称为弥勒佛转身下世。武皇于690年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大周,诏令全国各州郡修造大云寺,专塑弥勒佛像。
《毗卢舍那佛》:佛有三身,分别是: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
据《河洛上都龙门山卢舍那像龛记碑》记载,奉先寺始造于咸亨三年(672年)4月,皇后武则天施以两万贯脂粉钱资助建造工程。图为法身佛毗卢舍那佛,与龙门卢舍那大佛形成呼应。
《贵族听法》:《帝王听法》刻画的就是比丘维摩诘(王公贵族)听佛说法的生动形态。
维摩诘是佛教艺术著名的题材之一,在隋唐时期,形成一个中国士大夫形象,此图中他头着软巾,身披短褐,手执癝尾,臂凭鸟儿,踞坐于铺有茵褥的床上,其背后竖有屏风,屏风上贴有草书的斗方,这种环境充满了中古文化生活的氛围。
《未生怨——下》:武则天时期崇佛之风,使得佛教大兴,盛唐时期的敦煌壁画成为最饱满浓丽的一笔,这些壁画以当时的社会风貌为依据进行佛家故事的想象与创作。
壁画所绘依据大唐时期的宫殿风格,王舍城外警卫森严,戍守士兵人数众多,画面描绘主题是未生怨经变故事,是敦煌壁画中最具代表性的因缘故事。
武皇迎奉佛骨舍利: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后,佛骨舍利分成八万余颗,散落各处。女皇武则天一生共经历两次迎奉。图中所示的是女皇第二次迎奉舍利的情景。图中鲜花铺地,礼乐齐鸣,高僧大德捧奉舍利献给高高在上的武则天。女皇双手合十,一副严谨的景象。迎奉佛骨也是女皇对于周武江山永世太平的祝福。
武周宫城漆画:图中所展示的是距今1300年前武周时期宫城图。图中最贵的建筑为天堂,上圆下方代表古人天圆地方的思想理念。八角形多层建筑为明堂,是武周时期武则天上朝、祭祀、宴请群臣的场所。明堂与天堂工程的建成标志着武周时期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体现武周时期的盛世风范。
实物展厅的柱子旁,运用全息技术再现出土的唐代文物三维图像
3.天堂九层“天之圣堂”
从天堂一层可以乘电梯直达九层,然后步行下楼逐层参观
天堂九层正中端坐的是弥勒佛,即弥勒菩萨,是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弥勒佛手施表法印,坐于莲台上,面部丰满清秀,嘴角微微上翘,体现佛教慈悲、大度、放下的思想。胸口有“卍”,武则天定此字符读音为“万”,代表大佛“佛法无量、万德圆融”。佛像背后为唐卷草纹背光,雕饰有七宝佛,是吉祥圆满的象征。整座佛像与莲台皆塑金身,宝相庄严,敦厚睿智,微微含笑,俯视之使人平静、安然。
登顶天之圣堂,隋唐宫城区尽收眼底,心灵的震撼,明堂天堂遥相呼应,漫步于回廊之上,此时似乎时光穿梭。
下图中所见0.5米高、1米高与2米高的玻璃幕墙、玻璃立柱分别标识的唐代、隋代、宋代轩廊的轮廓、平面尺度和走向。
4.天堂八层“千佛堂”
佛像供养中心共设有777尊佛龛,随缘供奉777尊佛像。在佛教经典中,单数为阳,7是一个极为殊胜的数字,777尊佛像数字的设定,代表了释迦牟尼佛祖修行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第一个数字7代表了佛祖降生后所行的7步,又称“七步生莲”,象征着广大的慧根;第二个7代表着佛祖在修行过程中,逐渐摆脱 “七情六欲”的执着烦恼,达到自我身心境界的和谐;第三个7取“七级浮屠”之意,象征着未来的果报,功德的圆满。
5.天堂七层“禅茶舍”
“禅茶舍”正北方,有一尊巨大的皇家风格照壁,照壁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组成部分。古代封建帝王多崇尚风水格局,敬畏鬼神,殿宇内部摆放照壁,一方面可以凸显主人崇高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有隔离空间、丰富室内布局的功能。
唐朝以前的饮茶,属于粗放煎饮时代,人们豪饮大口喝茶。从唐代开始,品茶日益盛行,并逐渐与释、儒、道三教相融合。禅茶,是佛家特有的一种品茶方式,眼观鼻、鼻观心、心观万物、万物如斯。茶艺师的操作台上有序摆放着古琴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鎏金茶器的复制品。
如有兴趣,可坐下来,品一盏大唐风韵,尝一道禅心茶语。
6.天堂六层“佛缘厅”
映入眼帘的是一颗硕大无比的避火珠,避火珠如同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直上层顶,庄严不凡。由于古代建筑多采用木材作为原料,极容易走水,为了驱邪纳吉,古人常建避火珠于高层建筑顶端,用来避除火患。我们看到的这颗避火珠与五层中心的坛城并为一体,近乎占据了整个坛城三分之一的高度,这是武周时期佛教坛城的特有风格。


沿着禅意渐浓的走廊向六层的深处走去,绘有佛教金刚尊者与度母菩萨的唐卡风格画面萦绕在周围。
7.天堂五层“法宝阁”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一面镶满精致瓷器的墙壁“三彩壁佛盘”。这里所用的瓷器是最具洛阳地域特征的“唐代三彩工艺”,由现代著名唐三彩工艺大师郭爱和亲自制作而成。
在这里可以看到众多出土于洛阳、与洛阳历史有关的珍贵文物,通过近距离的接触这些文物,身临其境的感受武周的时代气息。
德化瓷千手观音(明代·瓷
中华瓷王“各种釉彩大瓶”(复制品): 是当年景德镇为乾隆皇帝特制的佳作,原件(500件)现存北京故宫,该瓶体积硕大,结构精妙,工艺复杂,被誉为“瓷王”
明代成化青花代代福葫芦瓶
“万佛朝宗”
8.天堂四层“三昧禅堂”
三昧禅堂是天堂建筑内部的禅修中心。禅,在佛教里是一个高深的字眼,既代表着放下、自在,又体现出心灵升华的自修境界。古人常说,参禅打坐,静定修心,所修行的正是一颗禅心。
在两侧,有两块松香玉如意。如意,取“如君所愿”之意,被古人广泛的运用于住宅府邸的设计之中。天堂如意,内置河南本土出产的名贵“松香玉”,玉石的质感与松香剔透的透光效果相结合,凸显“明黄四照”的皇家气派。
9.天堂三层“释禅堂”
释禅堂顶部呈现了一座大型坛城。坛城,系梵语“曼茶罗”的意译名,是“坛城”或“道场”的意思。在藏传佛教中,坛城被视为最神圣、最奥秘、最有特色的造型艺术。这座坛城正中央莲台主尊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