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采石矶

标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采石矶历史文化李白纪念馆(太白楼)谪仙楼 |
分类: 旅游文化 |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采石矶,又名牛渚矶,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的翠螺山麓。采石矶绝壁临江,水湍石奇,风景瑰丽,与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并称为“长江三矶”,而采石矶以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文化内涵独领风骚,被誉为三矶之首。
采石矶扼守长江天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代发生在这里的著名战争二十余次。
“采石矶”之名,始见于南朝宋人刘叔敬的《异苑》一书。《异苑》云:“晋朝江州刺史温峤去江东平叛返回武昌,途经采石矶,忽闻江底有音乐之声,水深不可测,世传矶下多怪物,乃燃犀照之。”这里所说的“采石矶”,即牛渚矶或牛渚岩。后人又将采石矶称为“燃犀渚”,将临江处称为“燃犀浦”。唐以后始称牛渚为“采石”,以“昔人采五色石于此”而得名。唐乾元年间,曾设“采石军”于此,此后“牛渚”即被“采石”所代替。牛渚山亦称作采石山。明清之季,因采石山森林茂密,远望“似螺浮于水面”,故又称之为翠螺山。
采石矶西周时属吴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改属越国和楚国。秦至西晋,均属丹阳县(县治今当涂县丹阳镇)。东晋时北方战乱,难民南迁。永和元年(345年),江北豫州(今河南东南部、湖北东部)侨置牛渚。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分丹阳县置南丹阳郡,郡治采石。隋开皇九年(589年),将侨置于皖南一带的当涂县徙至姑孰城(今当涂城关镇),采石遂归属姑孰。此后历唐、宋、元、明、清各代,采石均为当涂辖境。1956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马鞍山市,采石随当涂县归属马鞍山。
翠螺山
翠螺山西北临大江,三面为牛渚河环抱,海拔131米,犹如一只硕大的碧螺浮在水面,山因此而得名。此山原名牛渚山,相传古有金牛在此出渚。山间林木葱绿,蔚然深秀,西麓突兀于江中的悬崖峭壁就是著名的采石矶;西北临江低凹之处,人称西大洼,北边山脊梁叫蜗牛尾,山势险峻;南麓林木葱郁,亭阁隐隐,太白楼等文物古迹均分布在这一带,最高处是翠螺峰。
捉月台
捉月台又称联壁台或舍身崖,在采石矶陡峭绝壁间,该峭壁翘首展翅,突兀江干,势态险峻,十分壮观。传说唐代大诗人李白醉酒后即从此台跳江捉月,驾鲸升天的,由此故名。
李白衣冠冢
李白衣冠冢,为埋葬李白衣冠的坟冢。相传李白身着宫锦袍,在采石矶头酒醉跳江捉月,溺死江中,其衣冠被渔人捞起葬于采石。宋嘉泰元年(1201)道士秦德智募建于采石镇神霄宫内,冢前立有“唐李翰林衣冠墓”石碑。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神霄宫改建采石小学堂,因辟建操场,将李白衣冠冢移至操场西侧。1972年,采石公园管理部门将李白衣冠冢迁至翠螺山麓,冢基用青石垒砌,基高2米,直径5米,周长约40米。形体为圆笼屉状四周有石栏圈围。松柏簇拥,芳草菲菲,环境幽静。冢前立一汉白玉大理石碑,上镌隶书“唐诗人李白衣冠冢”,系书法家林散之手书。千百年来,采石李白衣冠冢和当涂青山李白墓同样因李白而名声大振,慕名前来凭吊者络绎不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白居易《李白墓》云:“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可怜荒冢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项斯《经李白墓》诗也有“夜郎归未老,醉死此江边”之句。
三元洞
三元洞是采石矶最大的一座天然石洞,在蛾眉亭西侧岩下,洞傍山临江嵌在崖壁间,下落无地,如自水出。洞内上下两层,洞内有洞,可通大江,环境别致,四季景色迥然各异,洞中供奉天、地、水三元水府神位。“三官”传说为道教供奉的神,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道教以三官配三元,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三元、三官为一义,是道教所奉祀的神灵。
关于三元洞,民间还有另一个传说,说湖南有三个秀才赴京会考,经过采石忽然碰到了狂风暴雨,恰遇此洞避难,大难不死的三个秀才在随后的殿试中包揽三甲,做了高官。为了感谢神灵护佑之恩,特在此营建庙宇奉祀,故名“三元洞”,又叫“三官洞”。于是三元洞的这个民间传说不胫而走,并成为学子必游之处。
广济寺
采石矶还是我国早期的佛教胜地之一,广济寺始建于东汉(公元239年),为江南名刹,安徽佛教祖庭。
清风亭
清风亭旁的陨石
三台阁
三台阁始建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乾隆年间毁于兵燹。1999年原址附近重建,建筑面积1580平方米,阁分六层,高31米,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气势宏伟地耸立在翠螺山巅。因三台为文昌星居住之地,故阁内供奉文昌帝君,以祈地方文运昌盛。
据康熙时太平州州守杨霖在《采石三台阁记》中所载:周文襄公(即工部右侍郎周忱)提升为大中丞时,捐俸买下了松莳山。光禄公(曹履吉)也自愿捐三千金建阁于山巅。阁建好后,以“三台”为名,以祀“文昌”之意。曹履吉身为当涂人,在外做官后回到家乡,希望借助文昌帝君来保护一方的平安,此为一说。也有人认为,曹履吉在京都为官多年,用了一生的积蓄建三台阁供奉文昌君,是想以此激励乡邻贤士认真读书,将来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传说曹履吉的后代果然不负众望,其中一个叫曹忠文的被钦点中了状元,并且也为家乡做了不少好事。
燃犀亭
据《异苑》一书记载:东晋咸和四年(329年),江州刺史温峤受命为骠骑将军,派往建康(即南京)讨伐苏竣叛乱。温峤平叛获胜,率军返回,行至牛渚矶,当夜忽然听见矶岩下有音乐之声从水中传出。温峤十分惊奇,马上令兵士燃犀牛角四处寻找音乐的来源,本来深不可测的江水忽然间清澈见底,涛声大作的江浪也倏然平息,只见一群奇形怪状的水怪浮出水面,有的乘着车马,有的穿着大红的衣服,做着奇怪的动作。当夜温峤入梦,看见一个红衣人愤怒地责问他:“你我幽明相隔,路途不通,为何用燃烧的犀角胁迫我们!”说完甩袖而去。从此,采石矶下再也听不见鼓乐的声音了。
后人为了记载此事,便筑亭于此,取名燃犀亭。约建于清初,咸丰年间被毁,光绪十三年(1887年)长江水师提督李成谋重修。此亭四角擎以石柱,亭檐飞翘。亭内立一石碑,上面镌刻着“燃犀亭”三字。字体遒劲,为李成谋手书。
李白纪念馆(太白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白楼始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原名“谪仙楼”,宋元时期均有修葺。明正统五年(1440年),工部右侍郎周忱巡视江南时重建。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知府胡季瀛重建,改名为太白楼,又称“唐李公青莲祠”。后毁于兵燹。现存建筑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兵部尚书彭玉麟捐资重建。太白楼高18米,长34米,宽17米,采用我国传统的古建筑式样,主楼三层,一层为厅,二层为楼,三层为阁。前后分两院,前为太白楼,后为太白祠,由回廊相连,二、三楼阁檐下置郭沫若书写的“太白楼”和张恺帆书写的“谪仙楼”匾额,各具神韵,十分醒目。
太白楼位于翠螺山南麓,依山而临江。楼高18米,三层两进,前楼后阁,左右回廊;歇山屋顶,筒瓦滴水,鳖鱼走兽,飞檐翘角,蔚为壮观。
为纪念伟大诗人李白,弘扬李白诗歌文化,1986年,太白楼东侧一组清代建筑改建并与太白楼合璧,由此构成了全国建楼最早、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文物藏品最多的李白纪念馆。
尤其是太白堂正厅供奉的一尊楠木雕李白站像,背负双手,昂首挺胸,神态潇洒飘逸,十分传神地再现了诗仙风韵。游人士子,登楼远眺,长江如练,绿洲溢翠,百舸争流,鸥鸟翱翔,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的美誉,它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长江著名的“三楼一阁”。
馆内还陈列着一尊楠木雕李白卧像和古代文物字画及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李白全集、当代名人书画、李白研究专著等。
太白楼自唐迄今留下了元缜、白居易、陆游、文天祥、李鸿章、郭沫若等名人足迹和历代文人吟唱的大量诗作,平添了太白楼深厚的无形财富,它们同太白楼建筑群的有形财富一道为国人呈现了淳厚无比的文化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