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圆通禅林、西天门石刻

标签:
佛教文化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历史普陀山旅游 |
分类: 旅游文化 |
(一)圆通禅林
“圆通禅林”亦名“圆通庵”,位于浙江省普陀山西天景区之顶,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树木茂盛,环境幽雅,寺正山门之匾额“圆通禅林”为清末状元陆润辛所书。
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圆献法师见此地幽静,易于潜修,遂于此结茅,取名“圆通庵”,后废。清同治三年,僧普信复于此建茅篷三间居之,名与昔同。同治七年,普信之徒山静及孙永悟扩建为庵,规模初具。光绪二十六年,僧莲禅主其寺,建念佛堂。后,僧化杲续之,创韦驮殿、方丈室,改建客堂,东西楼,遂为山中之大庵。
建国后,于1995年由普陀山佛教协会重建。修缮了圆通宝殿、天王殿、法华殿、方丈殿、念佛堂、东西楼,新建了斋堂、教学楼、照壁、望景台等。
正法明如来铜殿由普陀山全山方丈妙善大和尚于1997年倡建,得台湾普觉法师护持,于1998年农历九月初九落成。结合北京颐和园万寿山铜殿和普陀山法雨寺御碑殿建筑风格,采用重檐歇山楼阁式,以1000余件仿砖木构件,纯青铜铸造。殿高7。88米,宽7米,面积43平方米,重180吨,为当前国内铜殿之最。殿内铜质须弥座上供奉由缅甸美玉精雕“正法明如来”(观世音菩萨之本源)宝象。
自1997年普陀山佛学院众尼班设圆通禅林至今,遂成为培养佛教僧才的基地之一。2006年圆通禅林改为众尼丛林,为十方众尼修学佛法之佳地。
(二)西天门石刻
从普济寺出发揽“西天”诸胜,必经西天门。所谓西天门,即由三块巨石架成的一道天然石阙。石阙狭窄,仅容一人佝腰通过。上方横石题有“西天法界”四字,竖立题有“证菩提道”四字。“菩提”系梵语,意为“觉悟”。由此可上达摩峰。
在普陀山西天门的下方,有一“心字石”,广约300余平方米,圆浑平滑,中镌刻一巨大的“心”字,此字长5米,宽7米,周边近50米,中心一点可容八九人同坐,整个字可容近百人打坐,为普陀山最大的石刻文字。至于此字刻于何年、出于何人手迹无从查考,但至少清代以前就已有此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