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观复博物馆”之二(东西馆)

标签:
观复博物馆收藏文物文化 |
分类: 博物馆(纪念馆) |
上海观复博物馆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银城中路501号上海中心大厦37层,设有4个固定展厅:瓷器馆、东西馆、金器馆、造像馆,以及一个临展馆(专题展厅)。
18世纪中国处在康乾盛世,欧洲在文艺复兴后进入工业革命,亚欧大陆的文明在这一刻全面碰撞。欧洲从英法强国开始刮中国风,喜欢中国的工艺及纹样,至今欧洲的皇宫和古堡中还随处可见其痕迹。与此同时的中国清朝宫廷,对西洋之风也深爱不已,其瓷器纹样、家具造型,常见欧洲洛可可风情。
东西馆的109件展品,多为东风西渐,体现了当时欧洲社会流行中国元素。中国优质的家具用材黄花梨,欧洲人在此之前从未使用过:外销瓷中的中国田园风光,富足的大家族生活,都是当时欧洲上层社会的向往。
神秘的中国文化在18世纪对欧洲上流社会的影响超出一般人的认知,这些当时昂贵的商品成为贵族时尚,今天仍让人艳羡不已,更重要的是当时海上的贸易交流,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粉彩瓷:粉彩瓷是珐琅彩之外,清宫廷又一创烧的彩瓷。在烧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涂上颜料后用笔洗开,由于砷的乳蚀作用颜色产生粉化效果。粉彩始创于康熙,极盛于雍正。
康熙晚期在珐琅彩瓷制作的基础上,景德镇窑开始烧制粉彩瓷,但制作较粗,仅在红花的花朵中运用粉彩点染,其他纹饰仍沿用五彩的制作。目前主要发现有两个品种:一是白地粉彩器;一是绿、黄、紫三彩瓷上加有胭脂红(金红)彩。到了雍正朝,无论在造型、怡釉和彩绘方面,粉彩瓷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粉彩是雍正彩瓷中最著名的品种之一,彩料比康熙朝的要精细,色彩柔和,皴染层次多。大多数在白地上、少量在色地上绘纹饰。以花蝶图为最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极为普遍。人物故事图,在粉彩中也比较多。此外,粉彩瓷中谐音的“蝠”(福)、“鹿”(禄)图案十分多见。当时突出的是所谓“过枝”技法。
乾隆朝除了白地绘粉彩外,还有色地粉彩或色地开光中绘粉彩等品种。乾隆朝粉彩的创新品种是在黄、绿、红、粉、蓝等色地上用极细的工具轧出缠枝忍冬或缠枝蔓草等延绵不断的纹饰,且多和开光一起使用,人称轧道开光。这一工艺的出现,将粉彩推上了更加富丽繁缛的顶峰,一直延续到民国。
粉彩描金人物故事圆盘(清雍正AD1722-1735)
粉彩矾红描金凤凰纹将军罐(清雍正AD1722-1735)
粉彩描金开光仕女福禄图大碗(清乾隆AD1736-1796)
青花瓷: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青花仕女纹花口碗
青花矾红描金松鼠葡萄罐(清康熙AD1661-1722)
褐彩瓷(黄釉褐彩瓷):早期仅用含铁色料理绘画,花纹呈褐色;又由于釉中含有少量的铁分,在氧化气氛中烧成,铁充分氧化呈黄色,谓黄釉褐彩。后来加用含铜色料在氧化气氛中呈绿色,为黄釉褐绿彩。如果在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中的铁与少量的氧结合,则呈青绿色泽,即青釉褐彩、青釉褐绿彩。
开光:常见于景泰蓝、雕漆、陶瓷器皿上的装饰方法之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留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菱形、心形等)的空间,然后在该空间里饰以花纹。
珍珠地褐彩开光西洋风景图妇人耳海棠型盖瓶(清乾隆AD1736-1796)
胭脂彩:据文献记载,胭脂彩由荷兰人卡西亚所发明,约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从西洋传入景德镇,后被称为“洋红”。此前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釉上红彩只有一种称为矾红(铁红)的彩料,因此胭脂红的引进对釉上红彩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胭脂彩仕女婴戏纹盘(清康熙 AD1682-1722)
黄花梨:中文学名:降香黄檀。蝶形花科,黄檀属,为豆科植物,又称海南黄檀木、海南黄花梨木。原产地中国海南岛吊罗山尖峰岭低海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多生长在吊罗山海拔100米左右阳光充足的地方。因其成材缓慢、木质坚实、花纹漂亮,黄花梨木与紫檀木、鸡翅木、铁力木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木。始终位列四大名木之一。黄花梨木色金黄而温润,心材颜色较深呈红褐色或深褐色,有屡角的质感。黄花梨木纹理清晰,如行云流水,非常美丽。最特别的是,木纹中常见的有很多木疖,这些木疖亦很平整不开裂,呈现出狐狸头、老人头及老人头毛发等纹理,美丽可人,即为人们常说的“鬼脸儿”。因为黄花梨木的木性极为稳定,不管寒暑都不变形、不开裂、不弯曲,有一定的韧性,能制作各种异形家具。
一组海南黄花梨木为原料的老式古董椅
黄花梨木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