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观复博物馆”之一(瓷器馆)

标签:
文物观复博物馆收藏旅游 |
分类: 博物馆(纪念馆) |
上海观复博物馆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银城中路501号上海中心大厦37层,设有4个固定展厅:瓷器馆、东西馆、金器馆、造像馆,以及一个临时展厅(专题展厅)。
“观复”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意思是说:达到虚空的极点,安住於甚深的禅定之中;宇宙万物相互运作生长,我们得以观察到它们的本根源头。不论万物如何变化多端,终会回归根本。回归根本称作静,就是所谓的回归其本来自性。
“观”即看,“复”即一遍又一遍。世间万物你只有静下心来一遍又一遍反复仔细观察,才能认清它的本质。“观复”博物馆由此得名。
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收藏专家马未都。马未都曾任职于中国青年出版社,十余年里他发表小说、报告文学等上百篇,并结集出版。马未都从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规模,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
一、瓷器馆
宋代陶瓷生产从实用化向艺术化大大地迈进了一步,中国陶瓷美学高峰在此时形成,令后世无法企及。宋代陶瓷品种剧增,北方的磁州、耀州、定州、钧州;南方的饶州、吉州、处州、建阳,形成八大窑系。上海观复博物馆所设的113件展品,上承五代,下启金元,代表宋代陶瓷的主要面貌。
(一)磁州窑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据考察,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的遗物也多。
风格独特的磁州窑瓷器,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继承了唐代南北民窑的特点,融入本地特色,精细粗犷并存,豪放工致兼有,与同时期的五大名窑相比,有很大不同,其作品更具有浓厚的民间情趣,装饰形神兼备,别开生面,颇具北方特色。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磁州窑白釉褐花盘口壶(五代至宋代AD907-1234)
磁州窑黒釉铁锈花花叶纹鸡心碗(北宋AD960-1127)
磁州窑白釉划篦纹盖罐(北宋AD960-1127)
磁州窑黒釉篦纹钵(北宋AD960-1127)
磁州窑黒釉起棱纹双系小罐(金AD1115-1234)
磁州窑柳斗纹小钵(金AD1115-1234)
梅瓶是传统名瓷,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磁州窑白釉褐花牡丹纹梅瓶(北宋AD960-1127)
玉壶春瓶又称玉壶赏瓶,是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形。流行地区广,沿用时间长,宋以后历代各地窑场均有烧制。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它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金代北方以磁州窑为代表的玉壶春瓶,在承袭宋代形制的基础上,有所改进,一是器型尺寸上有所加大,而是腹部更饱满,颈部更纤细,加之特有的窑变、铁花的代表性装饰,令这个器型更加俊秀、舒朗、雅致,玲珑有致。
磁州窑黒釉铁锈花玉壶春瓶(北宋AD960-1127)
磁州窑剔花花叶纹玉壶春瓶(金AD1115-1234)
(二)吉州窑
吉州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作为江南地区(江西吉安)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它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汉民族艺术特色。吉州窑的丰富烧瓷,经验和名工巧匠对江西地区瓷业的发展提高,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吉州古窑兴于晚唐,盛于两宋,衰于元末,因地命名,因当时永和又为东昌县治,故又名东昌窑、永和窑。吉州窑产品精美丰富,尤以黑釉瓷(亦称天目釉瓷)产品著称。
吉州窑陶瓷在中国宋元时期是重要的商品之一,它为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世界各地的很多博物馆和收藏家都藏有吉州窑的名贵产品。
吉州窑黒釉凤纹瓶(南宋AD1127-1279)
磁枕,磁木烧制的枕头,它是“卧时蔫首之具”,据记载,古磁枕始于隋代,主要集中出现在唐、宋、金、元、明、清,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我们古代先人留下的磁枕不仅仅是日常实用品,更是难得的艺术品。其造型有方形、长方形,还有腰圆、鸡心、云头、花瓣等形状;装饰工艺除了划、刻、剔、模印,还有白地黑花、珍珠地刻花、三彩、红绿彩、单色釉等等。至于图案题材纹样有人物、山水、走兽、飞禽、鱼虫、花草,还有诗文书法,生活气息浓郁。
吉州窑花卉海浪纹银锭形枕(南宋AD1127-1279)
吉州窑黒釉花鸟纹斗笠盏(南宋AD1127-1279)
吉州窑褐釉祥云梅瓶(南宋AD1127-1279)
(三)越窑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之一。越窑自东汉开始生产,经三国、两晋、南朝、唐,一直到宋,延续千余年,经历了创造、成熟、发展、繁荣和衰落几个大的段落,它是中国南方青瓷生产的重要产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唐、五代时期是越窑发展鼎盛时期,代表了青瓷的最高水平,尤其是所谓的“秘色”瓷,更是当时越窑青瓷的十分引人注目的产品。 五代越窑青瓷胎质细腻,胎壁较薄,表面光泽,胎色呈灰或浇灰色,釉质腴润光亮,半透明,釉层薄而匀,釉色前期以黄为主,后期以青为主。装饰初期以素面为主,后期堆贴尤其是刻花大为盛行,题材多为人物、山水、花鸟、走兽。艺术形式多种多样,艺术风格丰富多彩。
越窑青釉宝珠纽带执壶(酒器)(五代AD907-960)
越窑青釉执壶(酒器)(五代AD907-960)
越窑青釉瓜棱带瓜蒂盖执壶(酒器)(五代AD907-960)
越窑青釉锥花花卉纹花口碗(执壶水浴加热用具)(五代AD907-960)
越窑青釉划莲花纹钵(宋代AD960-1279)
越窑青釉刻花海浪龙纹碗(五代AD907-960)
越窑青釉刻花海浪摩竭纹洗(五代AD907-960)
越窑青釉水禽形水呈(五代AD907-960)
越窑青釉刻花蕉叶纹高足杯(北宋AD960-1127)
(四)龙泉窑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宋代六大窑系。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
北宋中晚期是龙泉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胎体较为厚重,但造型规整,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产品多生活用具为主,有碗、盘、杯、壶、瓶、罐等,在装饰工艺上有刻花、划花和蓖纹。图案有花卉,飞鸟、鱼虫和婴戏纹等。
南宋时期龙泉窑得到空前的发展,龙泉青瓷进入鼎盛时期。这时,曾在唐和五代盛极一时的越窑青瓷业已凋凌,唯有龙泉青瓷质量显著提高,驰名中外的粉青,梅子青釉瓷器就是在南宋龙泉窑中烧制成功而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顶峰。
龙泉窑粉青釉刻弦纹净瓶(元代1279-1368)
龙泉窑粉青釉双鱼盘(南宋AD1127-1279)
龙泉窑粉青釉折沿洗(南宋AD1127-1279)
龙泉窑官釉带扳杯(南宋AD1127-1279)
龙泉窑官釉弦纹三足尊(南宋AD1127-1279)
龙泉窑官釉长颈瓶(南宋AD1127-1279)
(五)建窑
建窑,建窑以产黑瓷而著称,在瓷釉上的纹理表现是道家思想在瓷器上的一种反映。唐代始创烧,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为极盛时期,至清代而终。建窑原是江南地区的民窑,宋代是建窑的发展时期,北宋晚期由于“斗茶”的特殊需要,烧制了专供宫廷用的黑盏。它的胎体厚实、坚致,色呈浅黑或紫黑,器型以碗、盏为主。北宋徽宗曾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能够得到皇帝的评价,可见建窑瓷在当时受到皇室的重视程度。
建窑特征:胎体厚重坚致,胎色紫黑。釉色黑而润泽,器内外施釉,底部露胎,釉汁垂流厚挂。釉面呈现褐黄色,银灰色和褐蓝色。其流淌下垂的兔毫纹,呈现着浓淡深浅、曲曲弯弯不规则的宛如西北黄土高原的丘壑,呈色上浓下淡,在太阳光下,其黑色釉面闪烁着金红色的光点。建窑器物以碗盏为多,其造型口大足小,形如漏斗,有敞口和合口两种,以敞口为多;底为浅玉环圈足,有旋坯纹。
兔毫盏是宋朝建窑最具代表的产品之一,是一种特殊的黑釉瓷器,以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建窑烧造的最为著名。宋代黑釉瓷器极为流行,这与当时的饮茶风气有关。宋代茶叶是制成半发酵的膏饼,饮用之前先把膏饼碾成细末放入茶碗内,再冲入沸水,水面便沸起一层白色的沫。宋代从皇帝到文人,都喜爱“斗茶”,即品评茶叶质量的好坏。在黑色釉中透露出均匀细密的筋脉,因形状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纤细柔长而得名,民间称“银兔毫”、“金兔毫”、“蓝兔毫”等,以其中的“银兔毫”最为名贵。
建窑银兔毫盏(北宋AD960-1127)
建窑黒釉兔毫盏(北宋AD960-1127)
建窑兔毫盏(北宋AD960-1127)
油滴盏,是瓷器中的名品,中国宋代南方建窑和北方山西、河南等地均有烧制,形似油滴。油滴盏的釉面密布着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儿,直径从数毫米之微至针尖大小,形似油滴。“油滴”的形成其实是铁氧化物在釉面富集,冷却后以赤铁矿和磁铁矿的形式从中析出晶体所致。在黑色釉面上呈银白色晶斑者称“银油滴”,呈赭黄色晶斑的称“金油滴”。
建窑油滴盏(北宋AD960-1127)
建窑黑釉油滴盏(宋代AD960-1127)
(六)山西怀仁窑
在今山西怀仁县,故名。烧瓷以黑釉为主,明《大明一统志》有“锦屏山在怀仁县西南二十五里,山旧有瓷窑”记载。发现遗址有小峪、张瓦沟、吴家窑三处。
山西怀仁窑油滴盏(北宋AD960-1127)
(七)青白釉
青白釉,俗称影青釉,“是一种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间,青中有白和白中显青瓷器的专门称谓。”北宋时期,景德镇陶瓷工匠在当地白瓷生产的基础上,成功地烧制了色质如玉的青白釉瓷器。由于胎、釉中铁元素的含量极低,釉的玻璃相清澈,因此,典型产品,胎质细洁,釉色青莹。景德镇的这一项成功发明,很快影响到当时的福建、浙江、广东、广西、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区,相续出现了一批烧制青白釉瓷器的窑场,进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青白窑系。
青白釉缠枝花卉纹梅瓶(北宋AD960-1127)
青白釉刻花莲瓣纹花口钵(北宋AD960-1127)
青白釉带盖执壶(南宋AD1127-1279)
青白釉刻莲瓣纹钵(南宋AD1127-1279)
青白釉镂空刻花婴戏纹三足香薰(南宋AD1127-1279)
青白釉葵口洗(南宋AD1127-1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