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二中113周年校庆暨1967届毕业50周年纪念日

标签:
历史传统文化松江二中校庆 |
分类: 海派文化 |
2017年10月21日是松江二中113周年校庆暨我们(1967届)初中毕业50周年纪念日。
创建于1904年的松江二中,是上海市首批命名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坐落于松江中山东路250号,校门“云间第一楼”是元贞元年(1295年)所建松江府衙的谯楼,其楼基相传是三国时东吴大将陆逊的点将台,抗战期间被日军炮火破坏后仅存楼基残墙。2000年,“云间第一楼”在旧址上重建,建设期间发现清康熙年间“福寿”、“宝应”铭文的城砖。
松江二中前身为清乾隆十八年(1753)兴办的“云间书院”;1904年全国推行新学松江贤达将“云间书院”更名为“松江府中学堂”。辛亥革命后改称“江苏省立松江中学”,历经“江苏省立第三中学”、“江苏省立松江高级应用化学科职业学校”、“江苏省立女子中学”(附设师范部)。
新中国成立后历经“江苏省立松江中学”、“苏南松江中学”、“苏南松江师范学校”、“江苏省松江师范学校”,1954年改为“江苏省松江中学”的同时并入私立光启中学、正心女中改办的县立二中师生,被列为全国首先办好的100所中学之一和江苏省17所重点中学之一。1959年松江县划归上海市管辖,学校更名为“上海市松江县第二中学”,简称“松江二中”,当年被列为上海市重点中学,1998年松江撤县建区,学校定名为“上海市松江二中”,2004年成为上海市首批命名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学校安排将位于标志性建筑“树人院”的一层“西二教室”作为我们重返母校的活动场所,昔日同窗向恩师、当年的班主任沈芝兰老师汇报五十年来的成长历程,重温并背诵了1964年沈老师为我们讲授的第一篇古文《晏子使楚》。八旬高龄的沈老师介绍了我们毕业离校后继续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到75岁离岗的经历。
树人院建于1934年,时为江苏省立松江女子中学主要教学活动场所。建筑面积1286平方米,建资来源于省教育厅拨款、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捐助及书画名家捐集字画所得善款。大楼落成后取名“树人院”。匾额由江学珠校长题,陆维钊老师书写,旨在彰显“百年树人、五育兼进、健全品格、张扬个性”的办学理念。
“七七事变”后,省女中迁沪,日军侵占此楼为宪兵司令部,随即毁匾砸牌。至今高墙上尚有弹孔痕迹,当时照片仅有匾额之影留存。
悠悠岁月,“树人院”是学校一代名师们育才见证。有浙江三才子美名的陆维钊等、国际著名摄影大师郎静山、国画家丰子恺等,尤为在此任教的佼佼者,从此楼走出的不少学子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昔日同窗与恩师合影是本次活动的重要内容。
建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思源楼”是松江二中校友会的专用楼。
建于1927年的水塔是具有悠久历史学校的标志。
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教学楼“六一楼”、“五四楼”、“五一楼”吸引了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在此追求真理、学习做人的道理,至今依然发挥其育人作用。
现代化的科技楼、体育场馆体现了学校与时俱进办学理念与办学条件。
雷锋精神激励着二中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成长,一个家庭两代人同为二中的学子是常见现象,一个家庭三代、四代乃至更多代同为二中(省三中、省松中、省松师)的学子也并非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