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系统之美》读后

(2018-03-11 11:33:42)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生活杂感

介绍系统论基本原理的著作。大致了解系统运作、基本结构、功能及其特征的读物。

把它贴到这里,乃是觉得投资证券是个系统工程,最好了解一些系统论常识。

对这本书感兴趣,源自个人希望完善方法论的目的。读下来,有所教益,但谈不上大开脑洞。

系统最基本的结构是要素、连接组织和功能(或目标)。要素的层级最低,功能层级最高。要素最具体,功能最抽象。良好的系统能达成1+1大于2的效果。

系统的运行方式是通过反馈实现,正反馈可以增强系统功能,称为增强回路,直至顶点,最终崩溃。还有一种反馈,不是负反馈,称为调节回路,可以使得系统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存量,达成一种稳定的状态。

一个稳定的系统运行,大致相当于有一定水位的水池,如果进水和排水大致相当,这个水池的水位就会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

最受启发的是系统3大特征,构成系统之美。分别是适应力、自组织、层次性。

一个稳定的系统,能够以调节回路运行,能够自动修补偏差。注意,一个稳定的系统恰是时时波动的系统,只不过这个波动在可接受的范围之类。反过来说,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

每个系统具有自身的特定结构,并具有进化、完善自我的能力。比如,一粒种子,只要条件适合,就能成长为一个大树,而无需外界过多的干涉。

层次性表明,子系统虽然受中央系统约束,但要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各个层次各得其所的系统是最稳定的系统。

系统内部连接不是非线性的,整体上是复杂的。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即“有限理性”。如果把市场看成一个系统,亚当 斯密认为每个个体是理性的,最终可以达成效率最大化,称为“看不见的手”。而郝尔曼 戴利认为,人们倾向于从短期利益而非长期利益出发考虑问题,所以群体行为往往达成一个长期利益最差的结果,这被称之为“看不见的脚”。

简言之,系统原理告诉我们,不要用线性因果思维考虑一切问题,当面对复杂局面并进行决策的时候,可以用系统思维考虑问题。

读后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