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道德指南? ——《道德情操论》随感
(2017-12-24 13:48:18)
标签:
杂谈文化 |
分类: 生活杂感 |
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道德哲学著作,也是一本个人实用的道德指南。论述道德的著作很多,但是通俗易懂的不多。斯密确实像个邻家大叔,不像康德老夫子一副高冷的样子。我想,只有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人才能把一部哲学理论著作写得如此具有可读性、同时又不失理论性吧。斯密应该是通晓世事的达人,否则怎么能写出一本那么高能量的、并且符合绝大多数人性的经济学巨著呢?
接下来言归正传。一个具有基本德行的人必须要做到四点:对自己要审慎和克制,对他人要正义和仁慈,所有这一切都基于博爱或同情心。
第一、什么样的行为才具有道德性?斯密认为,一个道德行为不是基于个人利益考虑,而是基于同情他人的情感。简要的说,基于“自利”的行为很少有道德价值,基于“利他”的行为才有道德价值。这一点跟叔本华类似,并且确实有些奇怪。叔本华那么“自我”的一个人,并且整天“骂骂咧咧”的一个人,居然会跟斯密一样,把同情看成是道德的起源。
第二、同情感又是基于什么源头?斯密认为,同情感基于自然女神的安排,是不能用理性揣摩的。这是本书唯一没有说清楚的地方。当然,这也不可能说清楚,因为每一个理论的第一前提都是预设,并且默认是自明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斯密是敬神的。只是这个神,应该不是教会意义的神。这个神是一种神秘的、未知的力量。但凡睿智的人,一般不会盲目到认为理性是万能的,以至于对未知的、神秘的力量没有一份敬畏心。特别值得一提是的,叔本华对同情的第一起源倒是做出了合情合理的本体论论证。
第三、同情感直击内心,对人的行为发生影响作用。理性负责具体行为的判断、选择,并指导人做出道德行为。评判具体道德行为,既要根据行为的“动机”,又要根据行为的“结果”,两者和谐是上佳状况。当两者不能和谐的时候,还是主要依据“动机”。同情感有合适和不合适的区分。合适的情感引起共鸣更多,因而效应会更好。不合适的同情,难以引起共鸣,但也不至于遭到谴责。
第四、品评他人行为的时候,依据功过,作为旁观者,同情导致正义和仁慈两种德行。对某些行为,尤其是伤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会引起一种愤怒,这是正义感,正义感导致一种惩罚的需要,这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必备品德。某些行为,可以帮助提升他人利益,引起的感情是仁慈,这是促进社会美好的必要品德。正义感是硬性的,每个人都要有,违背正义,一定会遭受惩罚;仁慈是软性的,不强行要求每人都遵守,不履行仁慈,虽不会遭受惩罚,但不会有人赞许。
第五、品评自我行为的时候,依据的是良心和义务,引出的德行是不自欺和自律。品评自我行为,同情表现为感同身受,良心给出奖赏或指责。最好的结果是内心的赞许和外在的赞许同时都有,“这个可以有”。但外在赞许缺席的时候,我们可以满足于内在的赞许。外在赞许也只是锦上添花而已。也就是说,对于自己的行为,内在良心的赞许是排第一位的。对得起自己良心,配得上自己的幸福。因而,自欺是不能接受的,自律是必要的。
第六、外在效果、社会习俗,对德行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行为的效果良好,并不代表动机很好。反之,动机很好,并不代表效果很好。但是,只要基于是同情这个动机的行为,就具有讨论德行的基础,效果好坏只有锦上添花的功能。动机坏、效果好,不值得敬佩,但也不至于惩罚。动机坏、效果坏,要惩罚。动机好、效果坏,能够接受,但不至于赞许。动机好、效果好,要敬佩和赞许。同时,社会习俗,对美丑、道德情感也具有一定影响。比如,古希腊,同性恋是可以接受的,但在当代社会,许多人并不认可。
第七、好的个人品格。(一)对自己的幸福负责主要是明智或审慎,(二)促进他人幸福的主要是博爱。审慎教我们按重要性顺序,合理的爱儿女、父母、亲人、朋友、恩人、值得尊敬的人和国家。这些爱都要适度和过度的区分,但即使过度,也是不能谴责的。博爱教导尊重其它生物乃至世界,我们敬爱无所不在的“自然神”,这是一种超越理性、超越功利主义的情怀。
第八、审慎和博爱的人是德行完美的人,还需要克制这个品质加持。第一个要克制的猛烈的激情,诸如恐惧和愤怒,还有一类是温和的激情,如享乐、安逸。恐惧和愤怒常常导致即时伤害,过度享乐和安逸导致慢性伤害。第二个要克制的是自傲。第三个要克制的是虚荣。对普通人来说,自傲和虚荣是最常见的、也是最需要克制的两种倾向。
第九、对个人而言,几个重要品德就是:(一)对自我幸福的关心,需要审慎和克制,审慎在于趋利避难,克制在于抑制愤怒、恐惧、自傲和虚荣;(二)对他人幸福的关心,需要强制性的正义感和行为,还需要非强制性的仁慈感和行为。
本书,是第二次阅读。想经世致用的人,本书足以给出了一个简明扼要的道德指南。通篇行文是理论是实践的完美结合。相对于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康德、舍勒等人的著作,要更为适合非专业人士阅读。
总体而言,斯密对于理性和自利有着完美的叙述,见《国富论》。同时,斯密也意识到理性和自利并不是人的唯一指南,所以给出了一个有点神秘的、超越理性的同情理论,这就是本书所论述的内容。要理解人性,斯密的眼光是双重的,熟谙理性主义,也不排斥适当的超理性主义。所以说,斯密是个人情练达、世事洞明的,但又能超越世事和人情的智者。如果把他和康德比较的话,康德一辈子足不出府,沉浸在书斋里,有点“出世”修行的味道;斯密一辈子沉浸在纷繁的社会生活里,并能收发自如,有点“在世”修行的味道。
最后,本文提及的三个人,叔本华、康德、斯密三个人都是单身汉,诸君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