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天地间 忽如远行客
(2014-03-22 10:25:50)
标签:
杂谈文化休闲 |
分类: 生活杂感 |
目之好色,耳之好音,口之好食,鼻之好味,人之天性,难抑之矣。然感官之乐易逝,故需时时重复刺激之,求之不得,顿生烦恼,所谓欲壑难填,盖此理也。心之所好,宁静之乐,随深思而至,若有所得,乐极无穷。感官之乐,我所欲也,心灵之乐,亦我所欲也。若二者不能兼得,唯求心灵宁静而已。----题记
凌晨梦醒,辗转难眠,往事如蹩脚电影在脑子里飘过,没个逻辑。头昏脑胀之间,晨曦姗姗来迟。窗外,春虫低鸣浅唱,丝丝入耳,我是叫不出这些虫子的名字,管它呢,安安静静、认认真真听一曲也好。
网上传人的一生如是:0岁出场,10岁成长,20岁彷徨,30岁定向,40岁打拼,50岁回望,60岁告老,70岁搓麻,80岁晒太阳,90岁躺床上,100岁挂墙上。
猛然间,发现记忆的箱子里,有部分人已经永远的离去。时光,如海德格尔所论,于是乎突然涌现在面前,感觉些许手足无措,让你沉沦而不知所处。年少时,总觉得未来还长,可是不知不觉父母双鬓斑白了,不知不觉就想着修身齐家了,不知不觉自己就成为家庭支柱了,不知不觉就喜欢煮酒论道了,不知不觉就有高朋相伴了,不知不觉就变得容易感恩了,不知不觉就想着回馈自然了。于是乎慢慢就步入中年了,慢慢的就会感叹时光易逝了。这关乎心境不关乎身体。三十岁的身体,六十岁的心态;也可以六十岁的身体,三十岁的心态。
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当中?心有余而力不逮。回想春节回家期间跟爷爷闲聊,爷爷谈及多位某某:买房或买车或升职或。。。言语幽幽,貌似恨及自家孙儿时运不济。非也!我不是不喜欢票子,只是不太会花钱也不太会赚钱;不是不需要买房子,只是总能找到房子住并且也不想做房奴;不是不想要靓车,只是觉得骑自行车自由环保还健康;不是不希望有个高位子,只是尚未修身齐家何谈治国平天下?票子、房子、车子、位子,如可求,当取之有道,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我所认为的成功标准是:一、人格独立,内心有信念,不盲从。二、有一份能体现自我认同和价值的工作,自己一定要喜欢。三、能维持基本家用需求,家庭和谐。四、有知心朋友,还有一个终身爱好。五、感恩境遇,社会和自然,能为社会、自然做一点点有用的贡献。具有这些特征,基本上可算一个成功的人。金钱?就个人而言,能赚到解决基本生存问题的数量就可。但是,就亲人而言,我得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金,包括医疗养老储备金,安居工程金,教育储备金,创业启动金。如果,能力尚可,还有结余,我将回馈亲友和社会。因而,在不放弃读书本业的前提下,我积极参与投资理财,无他,意在给亲人提供基本保障而已。
为何选读书为本?曾国藩说:“凡功名富贵,皆有命定 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唯学作圣贤,全由自己做主,不与天命干涉。吾辈读书只有两事,进德、修业二者。皆可由己做主,无需假天命之力”。概言之,曾中堂想说的是:做靠谱的事情,做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何事可由自己掌握?从政、从商均有超出己能的不可控因素,并非努力就一定会成功。唯独进德修业,十年寒窗,一定会有回报。曾中堂高人阔见,深谙儒术,一骑绝尘。我等凡夫俗子稍能窥见其深意,意在抱残守缺,坚守读书乃我之本业。不愁业不长进,但求乐在其中!
爷爷依稀感觉到了我当前状态:有点小理想,无太多俗务,不缺乏爱,有事可做,还有点闲情发展爱好、感恩他人。关键是我喜欢这样子活着,这些似乎都不是房、车、厚祿所带来的。是的,有时候,觉得自己很贫穷:不能给亲人富足的生活,无法代圣贤立言,替生民请命。但是更多时候,觉得自己很富有:可以睡到自然醒,可以有好心情看书写字,偶尔和好友喝点小酒,还可以骑车去远足,尚存些许追求,能独立有尊严的活着。
某夏夜,挑灯读完《红楼梦》,书评曰:读红楼梦,淫者看淫,仁者看仁,在乎读者的眼界而已。我本俗子,所以最大感受是其世故与超脱。愧,为自己世故故,也为自己超脱故。曾经读不下红楼梦的原因在于作品展现的世故令我生厌,无尽的排场描写,无尽的琐事叙述,繁复的人事关系,乃至那些风月诗作,都是我看不下去的原因。如今,可能是我世故了,故而能体会其中的世故,把玩其中的世故。进步还是退步?原是我突然发现红楼梦之禅意:浮华与淡雅并存,世故与超脱并存,等级与抗争并存,恶俗与高雅并存。一言以蔽之,极端的世故就是极端的虚幻!我依稀理解了宝玉出家这一曲的背后之意。
友人常对我说,参破生死大关,则万事不惧。海德格尔说“向死而在”,我说不清,道不明其涵义。我模模糊糊的觉得生不自由,但死是自由的。得不自由,放弃是自由的。命运不自由,但应对的态度是自由的。人活一世,无法不选择,不选择也是选择。试问当下无荣誉苟活的我、无正义也无勇气的我、无信仰但精于算计的我,一个彻头彻尾的功利主义者,靠什么精神支柱度过一生?且看苏格拉底怎么说,“怕死只是不知道而以为自己知道,不聪明而以为自己聪明的另一种形式。你只知尽力获取金钱,以及名声和荣誉,而忽略思考真理,理智和灵魂的完善,难道不感到羞耻么?先生们,逃避死亡并不难,真正难的是逃避罪恶,那不是拔腿就能跑掉的。我去死,你们活,但无人知道谁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知道。” 苏格拉底展现了另一种人生:为真理而德性的活着,舍小我而替神布道,面对不公判决而视死如归,言行一致悲天悯人的情怀。
人生烦恼,不外乎是贪、嗔、痴三字而已,与之对应,做到戒、定、慧即可获得乐土。何谓戒、定、慧?慧能曰:心中无非谓之戒,心中无乱谓之定,心中无痴谓之慧。我想,苏格拉底是做到了这三点。是的,人生几何,碌碌于贪、嗔、痴,终不能逃脱六道轮回。我能够理解,佛本意不是说真有天、人、阿修罗三善道;恶鬼、畜生、地狱三恶道,而是说,这是一种普通人无法超脱的意境。舍小我成大我,舍小乘入大乘,心中无非、无乱、无痴,自然很难归于六道,难道苏格拉底没做到么?做到了。
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生路上的匆匆背包客,我更愿意做个走走停停,没有明确目的远行客。时光一天天抽离,它真是个最公平的东西,对我而言,每个晚上睡前都是一次告别,每个早上醒来都是一次重生。依稀感觉到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