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代士人生活掠影

(2017-09-10 08:18:04)
标签:

杂谈

隋代大儒王通与他的弟弟

太原王一直是魏晋南北朝时的大士族,到唐代依然被列为“五大姓”之一。确实,太原王出现许多杰出人物,隋唐相交之际的王通、王绩便在各自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一、隋代大儒王通

北周武帝建德六年,北周军队攻破北齐的首都――邺城。首先入城的诸将都争先恐后地去抢夺皇宫里的奇珍异宝,但其中一位要人并没有去,而是到图书馆和其他藏书之所挑选许多书籍用车拉回来。此人姓王名一,当时被封为安康献公,是前驱大总管。这种做法尽管招到一些近视眼者的白眼,但王一却心满意足。仅从这一点来看,便可知道此人是个眼光远大的智者。

果然,在数十年后,这些书中的丰富营养便哺育出两个文化精英――王一的两个孙子,隋代大儒王通和初唐大诗人王绩。

王通是隋代最大的儒家学者,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他不但是个了不起的大学者,而且是位洞察时局,具有先见之明的智者。初唐四杰中年寿最短,只活了27岁但文学成就却很高的王勃便是王通的孙子。

       王通字仲淹,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文帝杨坚执政时,因刚刚结束几百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国家重新统一,没有了大规模的战争,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许多人被表面的太平盛世所迷惑,沾沾自喜。王通刚过弱冠之年,西游长安。在京师逗留一段时间,发现朝廷政治的许多弊端,于是满怀忠心向朝廷献《太平十二策》,所言均是当时政治要务,都是应当及早解决的大问题。

书上之后,如泥牛入海,毫无声息。因为他的奏疏切中时弊,为当政者所忌,所以根本不可能被采纳。王通深深察觉到政治上存在危机,国家虽然表面上太平强大,但骨子里已经出现致命的病兆,当政者讳病忌医,天下不会长治久安,不出二十年必定大乱。参与这样的政权建设,不会有好结果。于是便回到故乡,采取孔子的办法:开馆授徒,招收学生,培养人材。一旦天下大乱,这些精英便会承担起拯救黎民,重整山河的历史重担。

王通确实有学问,而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不是空头理论家,故天下英才纷纷投奔到他的门下。他名声大振,成为蜚声南北的大学者。隋炀帝谋得帝位后,也想笼络人心,装潢门面,几次以高官厚禄请他出山,都被他以种种理由婉言拒绝。他专心治学授徒,仿《春秋》而作《玄经》,仿《论语》而作《中说》。门下高徒云集,初唐最著名的几位政治家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都出自他的门下。可以这样说,王通预料到隋朝不会久长,便罄尽心血为之准备好掘墓之人。

王通传授的是儒家之道,自己奉行的也是儒家之道,他要求弟子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但亲弟弟王绩却不听他那一套,走的人生道路与他迥然不同。关于王通的性格和具体的生活状态,因为史料匮乏而难以考知。但王绩的材料却足以使我们看清他的面貌。

       二、初唐重要诗人王绩

       俗语云:“一母生九子,九子还个别”,是说一个母亲生的儿子人品性格也不一样,王通和王绩兄弟俩便可说明这一点。同样是爷爷拿回的书,同样是一对父母所生,同样是一个老师所教,但两个人的爱好性情都不一样。王通喜欢《论语》、《孟子》、《左传》等儒家经典和《史记》等历史著作,而王绩则喜欢《老子》、《庄子》、《列子》、《周易》等书。

       喜欢阅读不同的书籍,使兄弟二人在人生理想方面产生很大差异。王绩受道家思想影响较深,对于纷乱至极的社会很失望,于是便产生消极回避的人生态度,对于政治很冷漠。庄子《逍遥游》中有“神人无功”的话,王绩便给自己的字定为“无功”。

王通是大学者,当然知道“无功”二字的来历和含义,便对王绩道:“字,朋友之职也,‘神人无功,非尔所宜也’。”(《中说·礼乐篇》)王绩当时的反应如何今日不得而知,但没有采纳王通的意见是可以肯定的,因为王绩最后还是以“无功”为其字。

       王绩没有采纳兄长的意见,坚持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且越走越远。后来,他仿造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创作一篇《五斗先生传》,极力赞美酒的功德而不提仁义二字。文中写道:“生何为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圣人之所居也。”意谓人的生命是没有办法保养而使之久长的,那么嵇康何必研究什么养生术,写作什么《养生论》的书?而道路怎么会穷尽呢,阮籍又何必恸哭?这些都是人自己找的痛苦,如果整天在酒乡里晕晕乎乎,迷迷糊糊,悠悠忽忽,对待世间之事马马虎虎,还会有什么痛苦?

这种人生态度与王通大力宣传儒道,弘扬仁义道德以拯救民生的主张背道而驰,因此王通对他的这篇文章非常不满意,曾很严肃地批评王绩道:“汝忘天下乎?纵心败矩,吾不与也。”(《中说·事君篇》)意思是说:“你忘记天下了吗?放纵自己的心志而败坏规矩,我不赞成你的这种提法,也不同意你的这种作法。”

王绩当时的反应我们依然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王绩并没有采纳兄长的意见,而是我行我素。你教你的书,我喝我的酒;你宣传你的仁义道德,我实行我的自然无为。那么,王绩真的就那么飘飘然而遗忘世情吗?真的没有精神痛苦吗?非也。他与兄长王通的差异只是所选择的人生道路不同,而对于纷乱如麻的世道深恶痛绝却是相同的。

三、相逢一醉饱

对于到处是机关陷阱的官场,王绩厌烦极了;对于人际关系中的尔虞我诈,王绩讨厌极了,于是他首先找到了酒。我们看他对酒是怎样的钟情吧。唐朝建立之初,王绩以隋代旧官六合丞的身份在门下省待诏,当时叫做“待诏门下”。有人问他做待诏有什么乐趣,他回答道:“只有那三升好酒让我割舍不下。可惜少一点,不够我喝。”于是有司便特意批准给他增加一斗酒。很快,他便以“斗酒学士”的雅号而名满京师。

王绩不仅好喝酒,而且有喝酒的天赋,酒量很大。《东皋子集序》说他“饮酒至数斗不醉”,他还经常说“恨不逢刘伶,与闭户轰饮。”他是初唐著名诗人,如此好酒,对于饮酒自然有独特的感受,因此酒便成为他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从他的诗中,我们确实可以感受到王绩的酒有时喝得很轻松,很幸福,很有诗意。《春晚园林》诗中说:“老妻能劝酒,少子解弹琴。落花随处下,春鸟自须吟。兀然成一醉,谁知怀抱深?”(《增订注释全唐诗》卷二四,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以下所引王绩诗均出此书卷二四,二五,只注篇名)

花香鸟语中,妻子在旁边欣赏,劝他饮酒,而小儿子已经学会弹琴,在旁边弹琴助兴,酒香中包含着妻子的理解,包含着儿子的尊敬,这种洋溢着亲情的美酒怎不令人心醉?

但王绩的饮酒并不都这么富有诗意,他传世的诗歌中几乎有一半写到酒,从诗中可以看到他嗜酒的程度,下面几首诗便可作证明:

阮籍生涯懒,嵇康意气疏。相逢一醉饱,独坐数行书。(《田家三首》其一)

浮生知几日,无状逐空名。不如多酿酒,时向竹林倾。(《独酌》)

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过酒家五首》其二)

对酒但知饮,逢人莫强牵。倚垆便得睡,横瓮足堪眠。(《过酒家五首》其四)

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醉后》)

昨夜瓶始尽,今朝瓮即开。梦中占梦罢,还向酒家来。(《酒店题壁》)

旦逐刘伶去,宵随毕卓眠。不应长卖卜,须得杖头钱。(《题酒店壁》)

平生唯酒乐,作性不能无。朝朝访乡里,夜夜遣人酤。家贫留客久,不暇道精粗。抽帘持益炬,拔箦更燃炉。恒闻饮不足,何见有残壶。(《田家乐》其三)

可见王绩几乎每天都喝酒,阮籍、陶潜、刘伶、毕卓,只要是古代喝酒喝出点名堂的人都被他拉来作他喝酒的理由。“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两句理由更充分,全天下的人都醉了,自己怎么忍心独自清醒?这里的醉指的不是狭义上的酒醉,而是指心醉,指人们对于政治黑暗,道德虚伪的麻木不仁,熟视无睹。举世尽醉我独醒,可能是最痛苦的,这便是屈原投江的原因。王绩不愿意象屈原那样投江,所以来个以毒攻毒的办法,既然举世尽醉,我也醉吧!其内心深刻的隐痛可以感知。这种感受上接战国的屈原,下开盛唐的李白,在诗酒文化历史上当作如是观。

       四、田园与琴

       在酒之外,王绩寻找到的另一处精神家园便是自然。社会政治昏暗混乱,官场腐败透顶,人情虚伪不堪,只有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是真实的。于是王绩作为一个诗人便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这片净土,在山清水绿,鸟语花香中来使自己疲惫的心灵获得暂时的喘息的机会,为在人世间焦躁不安的灵魂找到一个临时休憩的家园。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品味王绩的诗作,便可知道他最欣赏的古代诗人是阮籍和陶渊明二人。

       王绩之所以特别欣赏阮籍和陶渊明,当然有酒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以及个人际遇与性格的相近上。阮籍以醉酒的方式来逃避现实,王绩未尝不如此;陶渊明以隐居田园的方式来对抗龌龊的官场,王绩也如此。陶渊明以高傲的眼神向官场投去轻蔑的一瞥,挂冠归隐,高吟归去来兮,何其潇洒。而王绩在隋代时曾任六合县丞,因为饮酒经常受到批评弹劾,于是也毅然辞职。其实都是因为官场黑暗、卑鄙、龌龊、庸俗而感到厌烦,并不是二人的能力不够。回到田园之后,王绩也写下多首田园诗,最著名的便是诸多选本都录的《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同前202页)

东皋是王绩隐居之地的地名,他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号“东皋子”。诗中描绘出乡村生活的恬静和谐,一切都在自生自长,没有机关陷阱,没有坑崩拐骗,人与自然一片化机。在这种环境中,诗人依旧感到寂寞,因为没有知心朋友可以相互交流,抵掌而谈,共同探讨人生的意义与宇宙的奥秘。缺少知音是王绩内心深处痛苦的根源。

       王绩也很爱好音乐,喜欢弹琴,诗中写到弹琴的地方很多。《古意六首》(其一)中说:“幽人在何所,紫岩有仙躅。月下横宝琴,此外将安欲?……世无钟子期,谁知心所属?”《山中叙志》说:“风鸣静夜琴,月照芳春酒。”《北山》说:“幽兰独夜清琴曲,桂树凌云浊酒杯。”《山夜调琴》说:“促軫乘明月,抽弦对白云。从来山水韵,不使俗人闻。”《郊园》诗说:“汾川胜地,姑射名辰。月照山客,风吹俗人。琴声送冷,酒气迎春。闭门常乐,何须四邻?”(以上诸诗均见《增订注释全唐诗》卷二四、二五)

可以看出,王绩诗中第二多的意象就是琴,而且经常与酒对举,是他排遣愁肠的两种妙物。他弹琴的水平很高,对音乐意境的领悟也很高明。这恐怕也是他钟情于阮籍和陶渊明的另一原因。

阮籍的业余生活也是一酒二琴,而且在寂寞或忧伤时也经常独奏一曲。“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陶渊明的弹琴技巧可能是最高的,是任何琴师都无法比拟的,因为他的琴上不设置琴弦,没有弦当然也就不可能弹奏出自然的声音。而他老先生会弹,在弹奏的时候,常常是双手抚琴,感情极其投入,仰望飞鸿,那美妙的韵律在他的心中荡漾,而其他人却什么也听不到,当然也无法演奏欣赏他的琴曲。

虽然水平或欣赏的角度不同,但三人都爱琴是一致的。阮籍的琴声太忧伤,陶渊明的琴声太玄远,而王绩的琴声则是以世俗生活为其底蕴而高于世俗生活的高雅之音。因为他的晚年已经赶上了大唐盛世的开端,感受到人类春天的气息。当我们用心灵深处来聆听这三位古代文人的琴声时,便会领悟到时代与人文的密切关系。

oper��>H'�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