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38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译文】
西晋的王濬驾着高大的战船顺流东下离开益州,金陵上空的帝王之气黯然而收。几千尺长的拦江铁锁,被长长的火炬烧熔沉落江底,一片投降的白幡摇摇晃晃走下石头城的城楼。人世间有多少令人伤感的往事,只有西塞山的地形依旧枕着长江的滚滚寒流。如今是四海升平天下一统,而那些早巳废弃的古时的营垒依然存在,满是芦荻在西风中摇摆,正是衰飒的残秋。
【注释】
[西塞山]六朝时长江水道著名军事要塞,在今湖北大冶东长江边。一名道士洑矶。
【评析】
西塞山是六朝时著名的军事要塞,刘禹锡在途经此处时即景抒怀,借古讽今,写下此诗。
起笔突兀,先声夺人。从益州到金陵相距遥远,但王濬的楼船一“下”益州,金陵的王气便“黯然收”。写出了晋军的浩大声势和东吴的不堪一击。颔联紧承首联陈述史事,“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杨载《诗法家数》)。两句侧重写吴国一方,直接写战况与结果。吴国倚恃天险,又用千寻铁链横拦在江面上,结果被烧熔沉落江底,仍然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前半首极力渲染东吴灭亡的迅速,为最后的抒情咏怀作好铺垫。颈联转折,由东吴的灭亡引发开去。“几回伤往事”概括力极强,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吴亡之后,东晋、宋、齐、梁,陈几个朝代的兴衰更迭。清代屈复评此诗曰:“前四句止就二事言,五以‘几回’二字括过六代,繁简得宜,此法甚妙。”(《唐诗成法》)于此也可看出作者的剪裁之功,悟出作诗要以简驭繁.用典型事例来括代其他的手段。第六句才正式写到西塞山,扣合题目。用山形依旧来反托人类历史的兴衰剧变,委婉地表现出“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的思想,加强了“伤往事”的表达效果。尾联宕开,回到眼前实景上来。天下虽已统一,但故垒仍在,这些历史是不该忘怀的。人们应该维护国家的统一,割据不得人心,也不会长久,东吴等六朝灭亡便是铁证。于此便可悟出作者前半首为何要极力描写东吴灭亡的史实,这也带有警告当时专横跋扈的镇帅的寓意。同时,孙皓荒淫腐朽导致东吴灭亡的史实对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也是一面生动的镜子,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篇末点题,含蓄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