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张孝祥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状元。孝宗朝,累迁中书舍人,直学院士,领建康留守,因赞助张浚北伐罢职。后知荆南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有政绩。因病退居,卒于芜湖。善诗文,工词。词风豪放。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
168六州歌头
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消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译文】
远望宽阔的淮河对岸,只见草木丛生与关塞齐平。战火的飞尘已经暗淡,霜风凄紧,边境上悄然寂静。我不由得暗自伤神。追想当年的形势,大概只是天数,难道不是人事所造成?可叹洙水泗水一带,自古以来礼乐兴盛,文化繁荣,如今到处弥漫着牛羊的膻腥。江对岸便是敌人的帐篷,一群群牛羊在日暮时归来,戍边的堡垒土房到处纵横。敌人的将领在夜间习武,骑兵的火把映得满河通明,胡笳战鼓阵阵悲鸣,真令人魄动魂惊。
【注释】
[六州歌头]词牌名。双调一百四十三字。此调多为慷慨悲壮之作。
【评析】
这是一首慷慨悲壮之作。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奉命出师北伐。由于投降派阻挠及前线将帅不和,致使符离之败,北伐受挫。投降派得势,下令撤毁边备,决定与金“议和”。时张孝祥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留守。相传此词是一次宴会上所作,张浚听后为之“罢席而入”(《朝野遗记》)。上片写登高眺望所见到的边备松弛,金人气势嚣张的景象,令人气沮。下片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强烈地谴责了统治者苟且偷安,误国误民的罪行。
上片开头五句描绘宋朝守备松弛边境荒凉的气象。“追想当年事”六句寓意较深刻。表面说当年战败大概是天意,那么今日之败又是什么呢?作者并非为当年开脱,主要是衬今。实质上当年亦非天意,而是取决于人事的。“隔水毡乡”以下到歇拍,写淮河对岸敌占区的红红火火。牛羊下山乃至百姓生活的安定祥和,名王宵猎,说明金兵大规模演习。这与宋朝边境的死气沉沉、萧条冷落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深深的忧虑、无奈而又痛心疾首的感情,令千古英雄吞声。下片前八句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成,人生易老的悲慨,语句短促,情绪激昂,令人击案。“干羽方怀远”以下六句写求和使臣纷纷奔驰的丑态,讽刺统治者急于投降畏敌如虎的可卑行径。语含讥讽。结尾六句写中原遗老渴望王师北伐恢复中原的殷切心情。全词将写景、议论、叙事、抒情紧密地结合起来,纵横开阖,笔力峻健,痛快淋漓,骏发踔厉,激越感人。陈廷焯评曰:“淋漓痛快,笔饱墨酣,读之令人起舞。”(《白雨斋词话》)
%��p�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