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李邴
李邴(1085-1146),字汉老,号云龛居士。济州任城(今山东济宁)人,崇宁五年(1106)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全宋词》存词八首。
汉宫春
李邴
潇洒江梅,向竹梢疏处,横两三枝。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霜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却是有、年年塞雁,归来曾见开时。
【译文】
水边的梅花是多么潇洒,在竹稍稀疏的地方,横斜着挺出三两枝。春风也不知道深深爱惜,任凭雪压霜欺。燕子也是无情无意,只因怕冷,轻易地失去她开花的日期。惟有南归的鸿雁,年年归来时能看见她的芳姿。
【洼释】
[东君]司春之神。
【评析】
本词属咏物词,赞美梅花自甘淡泊,高洁芬芳的品格及其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也含有作者自况之意。写景清丽,抒情婉曲。许昂霄评曰;“圆美流转,何减美成”(《词综偶评》)。确是的评。
本词一说为晁冲之作。陈振孙、胡仔认为是晁冲之作,曾慥、王明清认为是李汉老(即李邴)所作。而且写作背景说法也不一。此处不对此作详细考论,只就作品进行评析。上片前三句描写江梅生活的环境和高标逸韵,“潇洒”二字概尽全篇。“江梅”可知是野生之梅,再衬以修竹,其品更高。“东君”以下表面写梅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春风不加扶持,反而要“雪压霜欺”,写其苦寒也;燕子也因怕冷而不来看梅花,待燕归时,梅花已落,故曰“轻失花期”,写其寂寞,是梅花双倍的遗憾。如从反面设想,则正是表现梅花耐寒冷、耐苦闷,耐寂寞、耐幽独的品格。“却是有”三句一转,仿佛自慰,其实也是一种遗憾。但笔法变化。几句词思路活泼而任笔挥洒,“燕、雁与梅不相关、故见笔力”(《独醒杂志》卷四)。下片前三句进一步描绘梅生活环境的清幽。唐代薛维翰《春女怨》诗云:“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几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因何入得来?”本词玉堂所用即此意,意谓梅在野外自在潇洒,不受拘束,比在白玉堂前面受人冷落强得多。亦自慰之词。“伤心故人去后,零落新诗”五句写梅知己渐少的怨艾,为结尾几句蓄势,先提顿,结尾几句将梅拟人,自然芳香,并不求人知的孤芳自赏,高洁淡寞的品格。这正是中国古代许多文人志士宝贵品格的象征,将梅的神韵表现得极为充分。确是一篇值得品味玩索的咏梅佳什。可与林逋的《山园小梅》并美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