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崔曙
崔曙(?-739),宋州(今河南商丘)人。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进士及第。试题为《明堂火珠诗》.崔曙诗最为人称赞。登第后任河内尉,次年卒。《全唐诗》存其诗一卷.计十五首。
207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译文】
汉文皇帝当年曾建筑高高的望仙台,今日登临远眺,曙光初开。三晋的山河尽向着北方,殽山二陵的风雨从东方飘来。函谷关门的令尹谁能相识,河上仙翁也一去而不回。姑且在近日里寻找那位陶渊明式的令宰,与他一起欣赏秋菊,共同酣饮而频频举杯。
【注释】
[望仙台]《神仙传》;“河上公授文帝《老子》而去,失所在,帝于西山筑台望之。”据《一统志》载:望仙台在陕西鄠县西三十里。
【评析】
这是一首投赠诗,是较常见的题材。在抒写怀念友人的情思中,隐含着知音难遇的喟叹。喻守真认为此诗“无所谓寄托,也无所谓感慨”,是不足为凭的。
首联切题,出句直接写望仙台,对句写登台时间和气侯特点,正因“曙色开”才能望远处之景,为下联张本。颔联紧承首联,写望中之景,这里北临三晋,东扼二陵,形胜景美,属于实写。颈联由实转虚,借“望仙台”驰骋想象。两句诗旨在说神仙之事虚无飘渺,无法追求得到。还是去找老朋友共同赏菊饮酒来度过这重阳佳节吧!末联以刘明府比陶渊明,切合人事,也暗示出自己的高洁。
全诗“一气转合,就题有法”(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三)。首联点题,颔联写实,烘托望仙台之形胜,颈联由实转虚,就题发挥,尾联结题,点明“九日”与“刘明府”。就思想感情而言,其间也隐含作者怀才不遇的淡淡忧伤。从“关门令尹谁能识”一句可以察觉这种情思。当然这句诗的主要意思还是说像尹喜这样的贤人早已不在,无人可识。但就这一典故本身来理解,尹喜“隐德修行”却无人知晓,老子知其奇,才为他著《道德经》。其中不也寓含着世无知己,诗人虽贤德,却没有老子那样识贤之人的感叹吗?这层意思虽隐晦,但仔细体味,仍可察觉出来。所以他要去找刘明府醉饮,除符合重阳饮酒这一习俗外,恐怕也有一定的牢骚吧!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