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05满庭芳
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译文】
暖风习习,小黄莺渐渐长大,细雨霏霏,梅子长得又大又胖开始酸甜。中午时候太阳正在当空,树的影子清正浑圆。这里的地势低洼,附近环绕着山峦。空气潮湿,熏干衣服就费许多炉烟。人们相安无事,乌鸦也显得快乐轻闲。小桥的外面,新涨的绿波流声溅溅。我凭栏眺望很长时间,满目都是黄芦苦竹,竟疑心自己成了当年的白香山,被贬到偏僻的江州,在九江上寂寞地独自划船。
【注释】
[溧水]地名,即今江苏溧水县。
【评析】
哲宗元祐八年至绍圣三年(1093—1096)期间,周邦彦任溧水县令,本篇为此间所作。词中通过凭栏眺望,描绘初夏景色,抒发倦于宦游生活的政治失意之情。上片写景,观察细致,体物精微;下片以社燕自比,感叹身世飘零,行踪无定的生活。多处化用唐人诗句,浑然天成。是周邦彦羁旅行役之词中的名篇,颇受后人推重。
陈振孙《直录书斋解题》曰:“清真词多用唐人诗语,隐括入律,浑然天成。长调尤善铺叙,富艳精工。”本词正体现了这一特点,先后化用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人的诗,结合眼前之实景,胸中之真情,运典入化,了无痕迹,丰富了词的内容含量,加强了表现力。全词另一特点是抒情自然,但顿挫曲折,显示出内在情感的丰富复杂性。用风华清丽的景物与孤寂凄凉的心情交错映衬,乐与哀相交融,欣慰与苦恼相衬托,构成一种转折顿挫的艺术风格。“风老莺雏”三句是初夏美景,可喜。“地卑山近”两句略点,稍见可忧。此一顿挫。“人静乌鸢自乐”三句又写美景,可喜。“凭栏久”三句再写可忧,二度顿挫。下片借社燕之喻抒身世之感,含蓄深婉。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评此词云:“此中有多少说不出处,或是依人之苦,或有患失之心,但说得虽哀怨却不激烈,沉郁顿挫中别饶蕴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