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张籍
张籍(766?-830?)字文昌,祖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后移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德宗贞元十五年(799)进士及第。曾任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故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又因家境贫困,眼疾严重,故孟郊呼其“穷瞎”。韩愈曾以第一名举荐其参加进士考试,是年及第。与韩愈处于师友之间。同王建、孟郊、贾岛互有赠答。与白居易友善,文学主张接近。其诗工于乐府,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其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全唐诗》存其诗六卷。有《张司业集》。
185没蕃故人
张籍
前年戍月支,城下没全师。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译文】
前年老朋友尚戍守着月支,后来在城下与吐蕃大战而覆没全师。从此和中原朝廷彻底断绝消息,无论死活我们都无法相见而永远别离。战败后也无人去收拾废弃的营帐,只有幸存的战马望着残破的军旗仰颈长嘶。我有心要祭奠你又怀疑你尚活在人世,只能在这遥远的天涯痛哭流涕。
【注释】
[月支]又写作月氏,古西域国名,此处借指吐蕃。
【评析】
中唐后期,即九世纪初,唐朝和吐蕃多次交战,而最大的一次是在公元819年,蕃将绮心儿率军强攻沙州城(即今敦煌)之战。结果是唐军全军覆没,沙州从此被吐蕃所占,阻绝了唐朝通往西域的道路。诗之首句称“前年”,此诗或作于公元821年。
首联叙事,交代故人陷没吐蕃的时间与地点。“没全师”写大战惨败的结局,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为后文的抒情张本。颔联承前,写战败后的恶果是与故人的“长别离”。“死生”二字有两种释义:一谓故人与我一死一生,一谓故人或死或生,当以后者为好。这样既暗应尾联的“欲祭疑君在”,又符合人们正常的思惟方式。当友人或亲人生死未卜甚至死而未见尸时,谁都希望对方还活着。而且在当时确有一些没蕃的中原人在吐蕃占领区中长期生活着,《敦煌曲子辞》中便有反映这种现实的诗篇。颈联转写战败的凄惨景象。这联景语的插入相当成功,虽完全是想象之辞,但入情入理,是“没全师”后应有的景象,渲染悲剧气氛,扣紧故人没蕃这一诗题,也寓含着对国事的担心及对战争的痛恨。尾联是“全诗主意所在,欲望空遥祭,当冀其能生还,语真情苦”(喻守真语)。两句诗如话家常,感情容量极大,感人肺腑。清人潘德舆评此二句云:“张文昌《役蕃故人》诗云:‘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语平淡而意沉痛,可与李华‘其存其没’数语并驾。陈陶‘无定河边’二语,紧于李、张而味似少减。此等处难于言说,悟者自悟。”(《养一斋诗话》卷二)这段话中的李华之语,指李华《吊古战场文》中结尾处的一段文字:“其存其没,家莫闻知;人或有言,将信将疑。悁悁心目,寝寐见之;布奠倾觞,哭望天涯。”陈陶“无定河边”,指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全诗是:“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录此以备参看。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