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64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译文】
像花又不像是花,也没有人怜惜她,任凭她坠落飘零。她离开原来的枝头,依傍在路旁道边,想来也充满别思离情。仿佛是一位娇贵的夫人,柔肠萦绕,困意朦胧,想要睁开美目而又闭上眼睛。只好似在梦中,随着春风,飘到万里之外,去寻找情郎的行踪。刚刚落地,又被那无情的黄莺唤起,懒洋洋地再度升空。
【注释】
[水龙吟]曲牌名,又名丰年瑞、鼓笛慢等。双调一百零二字。
【评析】
本词虽为唱和之作,但不拘原作之意,另辟蹊径,自出新意,风神绵邈,情韵俱佳,洵为咏物妙什。全词用拟人化手法,亦物亦人,通过杨花随风飘转的情景,刻画出一位魂牵梦绕、幽怨绵绵的思妇形象。构思新颖,想象丰富。
起笔便不同凡响,用语精妙。“‘似花还似非花’两句,咏杨花确切,不得咏他花”(唐圭璋《唐宋词简析》)。“抛家傍路”三句转入拟人手法,“无情有思”引出下面几句的内容。“萦损柔肠”三句写“思”的状态,描写杨花轻盈臃肿似美人之眼欲睁又闭,想象奇妙无比,神采飞动。“梦随风万里”三句写“思”的内容,是万里寻夫。刚停而又被莺呼起。写尽杨花轻盈飘动而无定所的神韵。下片则愈出愈奇。先以落红隐衬杨花,说“不恨”只是曲笔传情,实则“有恨”。“晓来雨过”问询杨花遗踪,所看到的是“一池萍碎”。词人认为这碎萍便是杨花化成,悖理而有情,更能显出对杨花的一往情深。接下去再深描一笔,点出杨花的归宿。那些漫天飞舞的杨花都到哪里去了呢?这就是有二成变成了尘土,一成变成绿萍。杨花已尽,春色已尽。煞拍再画龙点睛,“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以情收束全词,干净利落而余味无穷。紧扣开篇的“似花还是非花”一语,如千里来龙到此结穴,使全篇熠熠生辉。全篇之妙在于不即不离,写的既是杨花,又是思妇,而“也无人惜从教坠”也仿佛是那些遭人遗弃的思妇无人怜惜之意。一片惜春怜春,惜人怜人之情俱在其中。唐圭璋说:“全篇皆从一‘惜’字生发”(《唐宋词简释》)。可谓深中肯綮之语。
���j�4�\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