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38戚
柳永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暗淡夕阳闲。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
【译文】
晚秋之天,一阵微雨洒落在庭院。花园中的秋菊萧条疏落,院落中的梧桐落叶零乱,缭绕着晚炊的夕烟。满目凄然,眺望江面远山,鸟云飞动,色彩暗淡,正是夕阳残照时间。当时宋玉也曾产生悲秋之感,正此时临水而又登山。向远处延伸的道路崎岖不平,在外的客子愁容满面。尽管涧水潺湲,听起来也厌倦心烦。何况正当此时,蝉在败叶中低吟,蟋蟀在衰草中悲鸣,仿佛在相应唱和,虫声喧喧。
【注释】
【评析】
本词写羁旅之思。全词以时间为线索,从傍晚、入夜,写到翌日破晓,脉络清晰。第一片写秋日傍晚时的凄清萧索,二片写长夜的幽思,三片归结到厌倦争名逐利之官场的主旨上,是对自己一生经历的痛苦回忆和深深的喟叹。
柳永年轻时放荡不羁,不为仁宗所喜欢,屡考不第,功名无成。中年后虽考中进士,但只是外任小官,心情郁闷。柳永之悲哀,有两方面的含义。他出身于显宦之家,故曾怀有用世之志,而本人天性之禀赋又爱浪漫之生活。早年落第失志后,尚可浅斟低唱,以生活之风流排遣仕途之失志。但到晚年,仕宦失意依旧,而浪漫风流之兴致也大为衰减。于是在志意落空后,又增加感情失去寄托之悲慨。双重的失落对他的打击可想而知。本词所写正是这种情怀。
上片开头描写微雨过后的薄暮景色。晚秋点时令,先写眼前驿馆内之衰残景色。“凄然”以下写出外登临所见之远景。“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暗示出作者也正在临水与登山。前后所写则是所见所闻。“倦听”以下写所闻,有声有色,渲染出悲秋之气氛。中片时间上紧承上片,由傍晚而入深夜。先景后情。“夜永对景”转入忆旧,虽无名禄,却有红粉知己,尚可在欢乐中度日。欣悦中似有悔意,感情很复杂。下片继续写狂放不羁的少年生活,与前片衔接细密,有陇断云连之妙。“别来迅景如梭”以下转写眼前实景,以往日之欢娱,衬今日之寂寞。引出“念利名憔悴长萦绊”这一痛苦的根源,作者并未有明确的态度。结尾又以长夜不眠的景语结束,写尽孤苦伶仃之滋味.极为传神。《戚氏》一调为柳永所创,音律和谐,句法活泼,韵位错落有致。内容上悲恨幽怨交加,全词声情并茂.在当时流传甚广,乃至有“《离骚》寂寞千载后,《戚氏》凄凉一曲终”(转引自《碧鸡漫志》)的说法。蔡嵩云《柯亭词论》说:“《戚氏》为屯田创调,‘晚秋天’一首,写客馆秋怀,本无甚出奇,然用笔极有层次。初学慢词,细玩此章,可悟谋篇布局之法。第一遍,就庭轩所见,写到征夫前路。第二遍,写到追怀昔游。第三遍,接写昔游经历,仍落到天涯孤客,竟夜无眠情况,章法一丝不乱。”这对于我们分析理解本词,学习创作诗词都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