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曲三百首译注评之252

(2016-10-27 15:41:07)
标签:

杂谈

钱霖

钱霖,字子云,生卒年不详,松江(今属上海)人。天历、至顺年间,出家为道士,更名抱素,号素庵。晚年迁居嘉兴,在鸳湖之上筑室而居,名其室曰“藏六窝”,因又自号泰窝道人。曾与邵亨贞、杨维桢等交游。明初曾应征至南京。散曲今存小令四首,套数一首。曾集诸公之作为《江湖清思集》。著有词集《渔樵谱》,今皆佚。

252【双调·清江引】

钱霖

恩情已随纨扇歇①,攒到愁时节②。梧桐一叶秋③,砧杵千家月④,多的是几声儿檐外铁⑤。

【注释】

        ①纨扇:用细绢制成的团扇。  ②攒:聚集。  ③一叶秋:即一叶落而知秋之意。《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④砧杵:捣衣用具。  ⑤檐外铁:即铁马,悬于房檐间的铃铛,风吹则撞击而发声。

【译文】

       恩情已经随着团扇的抛弃已经断绝,又到了积攒忧愁的时节。梧桐树飘落一个叶片便知道秋天已来临,又听到千家万户的捣衣声响彻整个月夜。更令人惆怅的是,秋风吹动屋檐下挂着的铁马令人有雪上加霜的感觉。

【评析】

       本曲表现一个遭到遗弃的女子的痛苦和怨恨。从“纨扇”一词来看,当取意于汉班婕妤的《怨歌行》。班诗是:“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本诗由于用团扇在夏季时被主人喜爱,时常拿在手中,而一到秋天就被弃置在一边的情况,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时受宠而年老色衰则被抛弃的悲惨命运,贴切生动,浅显易懂,故对后世影响甚大。这首小令显然也是如此。但作者的构思更加巧妙。他把这个女子的遭遇和命运与纨扇的命运融合在一起来写,以扇喻人而又不露痕迹。纨扇怕秋天的到来,女子也未尝不如此。因为在秋天里,万物萧条,天地冷落,人也易生凄凉的感觉。此时,最需要人的体贴与温存,尤其是女人更是如此。如果此时意中人不在身边,单栖独宿,那是多么难堪的情景啊!而本篇中的抒情主人公正是这样。

“梧桐一叶秋,砧杵千家月,多的是几声儿檐外铁。”前两句对仗工稳,又是化用前人著名词语或者意境而来,很有表现力。《淮南子·说山》:“以小见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太平御览》卷二十四引作“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便是“梧桐一叶秋”的出处。“砧杵千家月”当是从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诗句中化出,但都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而不生硬。这三句以景托情,曲折地表现出女子在漫漫秋夜中苦苦相思的情景。那风吹檐间铁马的声响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听得到,也只有失眠的人才能听得到,故尾句所写在时间上是承接上句而来,两句间并非并列关系。因为当月下千家砧杵声的时候,是不能听到风吹檐马所发出的声响的。这样,更准确地表现出女子彻夜不寐的情形,抒情更含蓄委婉。

�l�Mo�H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