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张可久
张可久(约1270-1348后)字伯远,号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又说名久可,字可久。庆元(今浙江宁波)人。事迹难以详考。略知其曾以路吏转首领官,掌省署文牍。一生仕途偃蹇,时官时隐,四处奔波,足迹遍及湘、赣、闽、皖、苏、浙等地。年七十余,尚为昆山幕僚,八十岁左右尚“监税松源”。晚年居杭州,以山水自娱。毕生专写散曲,不写杂剧,尤其长于小令。与马致远、贯云石、卢挚等有词曲唱和,称马致远为先辈。今传小令八百五十五首,套数九首。数量在元代散曲作家中首屈一指。作品流传版本较多,现存天一阁本《小山乐府》、影元抄本《北曲联乐府》、明李开先辑《张小山小令》、徐渭辑《小山乐府》、清夏煜辑《张小山小令选》、清劳权辑《张小山北曲联乐府》及近人任纳《散曲丛刊》本《小山乐府》等。
216【黄钟]·人月圆】雪中游虎丘①
张可久
梅花浑似真真面②,留我倚阑杆。雪晴天气,松腰玉瘦,泉眼冰寒。兴亡遗恨,一丘黄土③,千古青山。老僧同醉,残碑休打④,宝剑羞看。
【简注】
【译文】
【评析】
小令可分三层,开头五句写虎丘雪后的美丽景色。“梅花浑是真真面,留我倚阑干。”表现对雪中梅花的无限赞美和喜欢之情。把梅花比喻成美女,既写出了梅花娴雅高洁的芳姿,又写出其悠闲淡泊不慕荣华的神韵。“雪晴天气”三句写眼前实景,“玉”、“冰”紧扣雪字来写。“松腰”与“泉眼”可谓巧对。泉眼为俗用的现成的词语,而松腰则显然是作者精心选择和锤炼的语言,虽有斧斫痕迹,但并不生硬晦涩。后半部分由实转虚,抒发历史盛衰兴亡变化无常的深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则用吴王阖闾的丰功伟绩早已成了过眼烟云,而虎丘的青山却亘古永存这一现实来委婉地说明人生短暂,宇宙无穷这一一直困扰着古人的深沉的人生哲理。这是第二层。最后三句是第三层,表现自己已完全被这里的美景所陶醉,又陷入到对宇宙与人生之奥秘的思索之中,故对一切都不感兴趣了。不要说残碑无心去拍打,就连著名的剑池也无心再去观看了。此处的宝剑即指剑池里的宝剑。全篇景起景收,情景交融,很有韵味。
L���{�ԥY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