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三、 婚礼在黄昏举行
还要说明的是, 唐代婚礼是在傍晚举行, 与现代不同。结婚的 “婚” 本字
即 “昏” , 取黄昏之意。贾公彦《仪礼疏》卷第四中云: “郑目录云: 士娶妻之
礼, 以昏为制, 因而名焉。必以昏者, 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 ” (《十三
经注疏》)后面又说: “郑云日入三商者, 商谓商量, 是漏刻之名, 故三光灵曜,
亦日入三刻外昏, 不尽为明。案马氏云: 日未
出, 日没后皆云二刻半, 前后共五刻。今云三
商者, 据整数而言。其实二刻半也。 ”
这段话在说明 “结婚” 之 “昏” 字的来历时,
还说明了所谓 “昏” 的准确时点, 即在日头完全
隐没后的两刻半钟。两刻半大约相当于今天的
37分钟。白居易在 《和春深二十首》 中写道: “何
处春深好, 春深娶妇家。两行笼里烛, 一树扇间
花。宾拜登华席, 亲迎障幰车。催妆诗未了, 星
斗渐倾斜。 ” ❶催妆诗还未完, 星星已经出来了。
当时, 婚礼一定要在黄昏时举行, 否则就被认为是违反礼法。唐太宗贞
观年间, 阳城公主下嫁杜荷。唐太宗命卜者占卜吉日良辰, 卜者认为 “昼昏
则吉” , 即白天黄昏均吉利。马周谏曰: “朝谒以朝, 思相戒也; 讲习以昼, 思
相成也; 燕饮以昃, 思相欢也; 婚合以夜, 思相亲也。故上下有成, 内外有亲,
动息有时, 吉凶有仪。今先乱其始, 不可为也。夫卜所以决疑, 若黩礼慢先,
圣人所不用。 ” (《新唐书·诸帝公主传》卷八十三)。将结婚时间提高到如此
的高度。唐太宗采纳了其意见, 阳城公主的婚礼依旧是在黄昏举行的。
婚后第三天, 新娘子要亲自下厨房, 为公婆做一顿饭, 而且必须有羹汤,
因羹汤比较难做, 最能表现烹调技术。这顿羹汤的味道如何, 是给公婆第一
印象, 故新嫁娘往往很重视。 “三日入厨下, 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 先遣
小姑尝。 ” (王建《新嫁娘词》)诗所写的便是这种风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