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隋唐生活掠影》之脸皮厚的人

(2016-09-13 16:38:26)
标签:

杂谈

​ 三、 脸皮厚的人
什么事发展到一定时候就会出现弊端, 行卷也如此。到晚唐时, 上层社
会的成分发生变化, 一些军阀和宦官成了权贵, 自然也就成了举子们行卷的
对象。这些人中学识特别好的不多, 大多数是粗通文墨, 有的斗大的字也认
识不了几个, 但他有权有势, 说话好使, 所以也引来一些举子。但这些人怎
么能看出诗文的好坏呢, 所以李商隐在《与陶居士书》中便抒发了这一苦恼,
即满怀希望去行卷, 可主人却看不明白, 还要在那装懂, 你还不敢说他不明
白, 还得恭维他, 太煞风景。但到这样的人家里去行卷也有好处, 就是行卷
者可以唬弄他, 甚至可以用假冒伪劣的作品去充数。也正是这样的社会氛
围, 才会出现假举子拿着假诗文去行卷的事。
在说假的之前, 先说一个真的。《南部新书》庚卷载: “裴说应举, 只行五
言诗一卷。至来年秋, 复行旧卷。人有讥者, 裴曰: 只此十九首苦吟, 尚未有
人见知。何暇别行卷哉!咸谓知言。 ” (《说库》上册)这倒是个老实人。从他
遭到人讥笑这一点来看, 别的举子就没有他这么老实, 而像他这么行卷的人
也就很少了。
《唐诗纪事》卷四十七记载这样一件事: 元和年间及第的李播到蕲州做
官, 有一个姓李的举子拿着一卷诗来向他行卷。李播打开一看, 原来是自己
084
隋唐生活掠影 第94页 共248页 C M Y K 2016-06-20 15:45:04
行卷趣闻花束之二
当年用来行卷的诗, 便说: “这是我未及第时为行卷作的诗啊! ” 李举子见状,
也不敢隐瞒, 便实话实说道: “顷于京师书肆百钱得此, 游江淮间 20 余年矣,
欲幸见惠。 ” 意思是说这些诗是我以前在京师书肆上花百钱买的, 拿着在江
淮一带行卷已经 20 多年。请您就把它赐给我吧!李播见他可怜兮兮的就答
应了。顺便问他还准备到哪里去行卷, 答曰: “江陵谒卢尚书。 ” 李播一听, 说
道: “公又错矣!卢是某表亲。 ” 那举子一听, 满面绯红, 拜谢而去。这个举子
挺倒霉, 拿着买来的文章行卷, 结果碰到枪口上, 行到文章作者的家里。不
过, 他已经拿着这些诗文在江淮一带招摇撞骗了 20 多年。后来这个举子是
否考中——不, 与其说是考, 不如说是骗, 是否骗来进士文凭不得而知。
无独有偶, 这样的事还有一些。据《唐语林》卷七 “补遗” 载: 卢钧在任衢
州刺史的时候, 有一个举子求见, 向他行卷。打开卷轴连看十多篇文章, 都
是他自己作的, 就问举子: “君何许得此文? ” (你是怎么得到这些文章的?)举
子一本正经回答曰: “某苦心夏课所为。 ” 卢钧说: “此文乃某所为, 尚能自
诵。 ” 举子这才服了, 说实话道: “某得此文, 不知姓名, 不悟员外撰述者。 ” 看
来, 他的这些文章也是从书肆上买来的, 上面没有署名, 他当然不知道是卢
钧写的。
同样是在衢州, 有位姓崔的刺史也遇到这样的事。一个举子向他行卷,
连续看十篇文章, 都是他自己的, 便悄悄向举子说: “非秀才之文。 ” 举子非常
严肃地说: “某苦心夏课, 知己不一, 非假手也! ” 崔公道: “此某所为文, 兼能
暗诵否? ” 举子无话可说, 便承认道: “得此文, 无名声, 不知是员外撰述。 ” 崔
公曰: “此虽某所制, 亦不示人, 秀才但有之。 ” 那举子要走时, 崔公问他到哪
里去, 举子说: “汴州梁尚书也, 是某亲丈人, 须往旬日。 ” 崔公曰: “大梁尚书
乃亲表, 与君若是内戚, 即某与君合是至亲, 此说想又妄耳。 ” 举子 “战灼若无
所容” 。这个举子更倒霉, 连续碰枪口, 行卷碰到了作者, 想扔个大个, 炫耀
一下结果又碰到当事人的圈子里。难怪其面如火烤, 战战兢兢, 无地自容
了。看来脸皮再厚的人也知道羞耻。从 “非假手也” 的话来推测, 当时拿着
别人诗文行卷的已不在少数矣。这位崔公真是个厚道人, 居然还允许这个
举子拿着他的东西再去骗别人。
085
隋唐生活掠影 第95页 共248页 C M Y K 2016-06-20 15:45:04
隋唐生活掠影
以上三例都是花钱买的, 也有花钱雇人写的。但这两种人还都需要付出
一点代价, 尽管很少, 而且靠买或雇人弄到诗文而骗到进士文凭的还没有明
文记载, 不过笔者想肯定会有。但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人居然靠偷别人
的诗文去行卷, 而且还能考中进士, 你说奇也不奇?
中唐时的杨衡曾在庐山隐居, 发现自己所作的诗丢了一些。他知道是谁
偷的, 也知道偷去的用处, 但没吭声。后来, 他到京师参加科举, 在及第的人
中居然看到了偷他诗的人。就生气地问: “‘一一鹤声飞上天’ 在否? ” 那人脸
不变色心不跳, 非常诚实地回答说: “此句知兄最喜, 不敢辄偷。 ” 意谓我知道
您最喜欢那句诗, 所以没敢轻易偷。一听这话, 杨衡笑曰: “犹可恕也。 ” 就这
样原谅了那个窃诗贼。
从他们的问答笔者想到一件事, 即为什么杨衡要问那人是否偷了他有
“一一鹤声飞上天” 之句的那首诗, 而对方回答没有偷, 他便会原谅对方呢?
笔者推测, 这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谓的著作权问题, 因为如果那首诗也被偷去
行卷, 就等于是盗诗贼先将其公布于世, 那么他就说不清楚那首诗是他作
的。因为最喜欢的诗那人没偷, 别的诗似乎不太在乎, 因此便原谅对方了。
唐诗中有一些重出的诗, 可能与这种买诗、 盗诗或请 “枪手” 作诗都有关系。
无论是买、 盗或 “枪手” 作的诗, 用来行卷的人当然要作为他的作品, 一旦有
机会刻集出版的话, 当然要堂而皇之地收进去。原作者如果出版诗集, 当然
更会收进去。这样就出现一首诗在两个人的诗集中都堂而皇之地出现的情
况, 我们称之为 “重出” , 是个麻烦事。此事记载在《唐诗纪事》卷五十一中。
08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