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行卷趣闻花束之二
唐人行卷留下许多文坛佳话, 有的凝练为成语, 如 “到处说项” 或 “说项”
一词便由行卷故事脱胎。而吴武陵推荐杜牧的故事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从材料看, 吴武陵推荐是否出于直接的行卷不好确定, 但肯定与行卷有关则
无问题。杜牧如果不行卷, 他写的《阿房宫赋》怎么被那些太学生看到呢?
一、 吴武陵与杜牧
杜牧的爷爷杜佑当过多年宰相, 又是
大学问家, 撰写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专书, 号
称 “十通之首” 的《通典》, 名满天下。杜牧
借爷爷的余光, 再加上他本人确实有才能,
所以不愁没有人推荐。
唐文宗太和二年(828 年), 进士主考
官崔郾要到东都去主持考试, 临行时, 文武
公卿都来相送。在这个时候, 无论多大的
官都要恭维他, 因为 “县官不如现管” , 有
求于人, 必然要礼下于人。《唐摭言》载:
崔郾侍郎既拜命于东都试举人, 三署
公卿皆祖于长乐传舍, 冠盖之盛, 罕有加也。时吴武陵任太学博士, 策蹇而
至。郾闻其来, 微讶之, 乃离席与言。武陵曰: “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天子选
才俊, 武陵敢不薄施尘露?向者偶见太学生十数辈, 扬眉抵掌, 读一卷文书,
就而观之, 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若其人, 真王佐才也。侍郎官重, 必恐
080
隋唐生活掠影 第90页 共248页 C M Y K 2016-06-20 15:45:03
行卷趣闻花束之二
未暇披览。 ” 于是搢笏朗宣一遍。郾大奇之。武陵曰: “请侍郎与状头。 ” 郾
曰: “已有人。 ” 武陵曰: “不然则第三人。 ” 郾曰: “亦有人。 ” 武陵曰: “不得
已, 即第五人。 ” 郾未遑对, 武陵曰: “不尔, 却请此赋。 ” 郾应声曰: “敬依所
教。 ” 既即席, 白诸公曰: “适吴太学以第五人见惠。 ” 或曰: “为谁? ” 曰: “杜
牧。 ” 众中有以牧不拘细行闻之者, 郾曰: “已许吴君, 牧虽屠沽, 不能易也。 ”
(《说库》上册)
就这样, 杜牧果然以第五名及第。这位吴太学的面子还真够大的。通过
这则材料可知, 崔郾在决定录取杜牧时也曾有人提出异议, 所谓的 “不拘细
行” 即不拘小节之意, 如果不是吴太学的面子大, 不是崔郾有权, 杜牧恐怕难
以及第。这件事还告诉我们, 在考试还没有进行之前, 前五名的名次就已经
确定了。
有一点似乎应当再说明一下, 这就是吴太学为何一定要求崔郾把杜牧录
取在前五名以内呢?这是因为每年录取的前五名的试卷呈交御览, 第六名
以下就没有这个待遇了。从这则故事中, 可知吴武陵是个性格很倔强的人,
因此在官场中颇不得意。按道理说, 他这种性格很难有人推荐, 当然也很难
登第, 但他却神奇般地登第了。是因为一个人想阻止他, 却被主考官误会,
反而促成了他的美事。这是吴武陵连做梦都没有想到的, 是一段令人忍俊
不禁的佳话。
安邑李相公吉甫, 初自省郎为信州刺史。时吴武陵郎中, 贵溪人也。将
欲赴举, 以哀情告州牧, 赠布帛数端。吴以轻鲜, 以书让焉。其词唐突, 不存
桑梓之分, 并却其礼, 李公不悦, 妻谏曰: “小儿方求成人, 何得与举子相忤? ”
遂与米二百斛, 李公果憾之。
元和二年, 崔侍郎邠重知贡举, 酷搜江湖之士。初春, 将放二十七人及
第, 持名来呈相府。才见首座李公, 公问: “吴武陵及第否? ” 主司恐是旧知,
遽言及第, 其榜尚在怀中。忽报中使宣口敕, 且揖礼部。从容遂注武陵姓字
呈李公。公谓曰: “吴武陵至粗人, 何以当科第? ” 礼部曰: “吴武陵德行未闻,
文笔乃堪采录。名已上榜, 不可却也。 ” 相府不能移, 唯唯而从之。吴君不附
国庠, 名第在于榜末。是日, 既集省门, 谓同年曰: “不期崔侍郎今年倒排榜
081
隋唐生活掠影 第91页 共248页 C M Y K 2016-06-20 15:45:03
隋唐生活掠影
也。 ” 观者皆讶焉。(《云溪友议》卷八,《笔记小说大观》第一册)
从这则材料也可推知当世进京赶考的举子, 可以向当地州郡太守申请一
些物质补助, 地方官员应当给予。当初, 吴武陵便向本州刺史李吉甫请求帮
助。李给几匹布帛, 吴武陵嫌少, 把东西退回去, 还写了一封信, 口气有些不
敬。李很生气, 是其妻子劝说, 才重新给二百斛米。
吴武陵把这件事忘记了, 而李吉甫却记在心里。从此事来看, 李吉甫心
胸确实不够宽敞, 还不如他的妻子。而他的儿子正是后来在政治舞台上大
名鼎鼎的政治家李德裕。李德裕之才学得益于其父, 其心胸之宽阔则得益
于他的母亲。
由于有这件事, 李吉甫始终牢牢记着吴武陵。当元和二年吴武陵参加进
士考试时, 李吉甫正是首席宰相。主考官拿着拟定录取的新进士名单到中
书省去审批, 第一个当然要先交给首席宰相李吉甫。李吉甫还没看到榜文
便先问了一声: “吴武陵及第了吗? ” 主考恐怕吴武陵是宰相的老朋友, 便连
忙回答说及第了。正在这时, 来个宦官向李吉甫宣布圣旨, 李吉甫需要出去
接旨, 这便给主考赢来了宝贵的时间。于是他从容不迫地从怀中把榜文拿
出来, 在最末尾填上 “吴武陵” 三个字。等李吉甫提出不同意见时, 主考因为
名字已写上, 也要考虑自己的面子, 于是便坚持不能改动。李吉甫提不出更
有力的理由反对, 于是吴武陵便以最后一名登第。本打算录取 27 人, 结果却
变成 28 人了。这倒好, 正与天上的 “二十八星宿” 的数字吻合。
发榜时, 吴武陵见自己的名字被写在最后, 还自嘲曰: “没想到崔侍郎今
年倒排榜。 ” 意谓他应当第一, 倒排榜便在最后了。他当时可能不知道自己
登第的过程, 如果知道, 真不知该作如何感想。李吉甫本意是想阻止吴武陵
登第才发问, 结果适得其反, 使本来已经落榜的吴武陵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