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唐代文人行卷概说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 这是流传甚远, 影响甚深的一句古语。它
形象地表达了中国古人极其重视读书的社会心理。读书的目的当然是要出
人头地。在古代的中国, 要出人头地就必须当官, 当官虽有多种途径, 如门
荫、 从军等, 但最多最普遍的还是走科举考试这条道路。
科举考试主要有进士、 明经和制举三大类。进士最受重视, 被视为正
途。但进士录取的名额很少, 每年不过二三十个人。偌大一个唐帝国, 只拿
出这么点名额来让已经经过筛选的 1800 左右人竞争, 其竞争的残酷便可想
而知了。
毫无疑问, 每个举子都千方百计地要挤进进士的大门, 做梦都想在金榜
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在激烈的竞争中, 实力的竞争是第二位的, 最重要的倒
是争取权贵或名流的推荐。于是, 在考试之前的一个多月, 举子们便开始忙
碌起来, 而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到处去行卷。
一、 什么叫行卷
何谓行卷?程千帆先生说得很明白: “所谓行卷, 就是应试的举子将自
己的文学创作加以编辑, 写成卷轴, 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在社会上、 政治上
和文坛上有地位的人, 请求他们向主司即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 从而增
加自己及第的希望的一种手段。 ” (转引自傅璇琮《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
行卷还有一般行卷和纳卷之分。一般行卷是指向个别权要或名流送上
自己的作品, 完全是个人对个人的行为, 而纳卷则是在考试之前, 举子向礼
部交纳自己的代表作品, 使礼部主考官在正式评卷之前有个印象, 似乎可以
071
隋唐生活掠影 第81页 共248页 C M Y K 2016-06-20 15:45:02
隋唐生活掠影
起到预试的作用。
纳卷之事开始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 年), 开创者是韦陟。据《旧唐书·
韦陟传》卷九十二载:
曩者主司取与, 皆以一场之善, 登其科目, 不尽其才。陟先责旧文, 仍令
举人自通所工诗笔, 先试一日, 知其所长, 然后依常式考核, 片善无遗, 美声
盈路。
看来韦陟确实是个负责任而有爱才之心的好官, 他怕考试的举子一时紧
张发挥不出正常水平, 于是想了这样一个补救的办法, 可以参照平时的功夫
和成绩。因行之有效, 逐渐为以后的主考官所采纳, 大约在天宝后期, 便已
形成制度。中唐前期著名诗人元结便主要是因为纳卷水平出众被主考官看
中而金榜题名的。
这一制度一直到晚唐还在持续着, 而且愈演愈烈。李商隐在连续几次科
考失败之后, 认为考场不公, 大为恼火, 便把自己平时欣赏用来行卷的诗文
统统烧成灰, 发誓再也不行卷, 更不纳卷。后来开成二年时在令狐绹的极力
推荐下终于考中进士。那么, 李商隐是否就免去了纳卷这一程序呢?非
也。原来是令狐绹替李商隐 “岁岁写出旧文纳贡院” (见《樊南文集详注》卷
八《与陶居士书》)。但这属于主管部门对举子们事前的考核, 不在 “走后门”
之列, 故不详加介绍。
行卷起于什么时候?如果从广义的行卷来说, 最迟在盛唐便已经开始
了。盛唐大诗人李白、 杜甫、 王维都有行卷之事, 但当时似乎还未形成风
气。行卷之风, 中唐始盛, 到晚唐则大盛, 甚至 “盛” 得过了头, 有许多不正常
得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发生。下面我们先谈一下行卷的大体程式, 再通过
几个个案来形象地看一下唐代人行卷的情况。
二、 行卷的时间和内容
行卷的时间, 一般都在考试前两三个月, 具体来说大约在每年的九、 十
月间开始, 直到考试前结束。因为外地举子在十月末前后都要到达京师, 晚
072
隋唐生活掠影 第82页 共248页 C M Y K 2016-06-20 15:45:02
唐代文人行卷概说
了赶不上报名, 那可要耽误一年的时间, 因此如果没有特殊情况, 只要是想
参加竞争的人没有谁会晚到。
初次行卷, 一般要包括两项内容: 第一, 是一封书信。陈述自己为何要
向对方行卷, 再对自己的生平尤其是学识文章方面作一番简介。信要写得
谦虚而又自信, 要得体; 第二, 是自己选出来的诗文。诗文的数量要适中, 不
能太少, 也不能太多。一般来说, 文章以 10~20 篇为宜, 诗则以 50~100 首为
好。当年白居易第一次行卷时所献文 20 篇, 诗 100 首, 正是这个数量。
行卷信写得好, 可视为标准的当是白居易的《与陈给事书》。好在此信
不长, 也不算晦涩, 姑且全文录下, 以见全璧。
正月日, 乡贡进士白居易谨遣家童奉书献于给事阁下:
伏以给事门屏间请谒者如林, 献书者如云, 多则多矣。然听其辞, 一辞
也; 观其意, 一意也。何者?率不过有望于吹嘘翦拂耳。居易则不然, 今所
以不请谒而奉书者, 但欲贡所诚、 质所疑而已。非如众士有求于吹嘘翦拂
也。给事不独为之少留意乎?大凡自号为进士者, 无贤不肖皆欲求一第, 成
一名, 非居易之独慕耳。既幕之, 所以窃不自察, 尝勤苦为文, 迨今十年, 始
获一贡, 每见进士之中, 有一举而中第者, 则欲勉狂简而进焉。又见有十举
而不第者, 则欲引驽钝而退焉。进退之宜, 固昭昭矣。而遇者自惑于趣舍,
何哉?夫蕴奇挺之才, 亦不自保其必胜。而一上得第者, 非他也, 是主司之
明也; 抱琐细之才, 亦不自知其妄动, 而十上下第者, 亦非他也, 是主司之明
也。岂非知人易而自知难耶?伏以给事天下文宗, 当代精鉴, 故不揆浅陋,
敢布腹心。居易鄙人也, 上无朝廷附离之援, 次无乡曲吹煦之誉。然则孰为
而来哉?盖所仗者文章耳, 所望者主司至公耳。今礼部高侍郎为主司, 则至
公矣。而居易之文章可进也, 可退也, 切不自知之, 欲以进退之疑取决于给
事。给事其能舍之乎?
居易闻神蓍灵龟者无常心, 苟叩之者不以诚则已, 若以诚叩之, 必以信
告之, 无贵贱、 无大小而不之应也。今给事鉴如水镜, 言为蓍龟, 邦家大事,
咸取决于给事, 岂独遗其微小乎?谨献杂文二十首, 诗一百首, 伏愿俯察悃
诚, 不遗贱小, 退公之暇, 赐精鉴之一加焉。可与进也, 乞诸一言, 小子则磨
073
隋唐生活掠影 第83页 共248页 C M Y K 2016-06-20 15:45:02
隋唐生活掠影
铅策蹇, 骋力于进取矣。不可进也, 亦乞诸一言, 小子则息机敛迹, 甘心于退
藏矣。进退之心, 交争于胸中有日矣。幸一言以蔽之。旬日之间, 敢伫报
命。尘秽听览, 若夺气褫魄之为者, 不宜。居易谨再拜!❶
陈给事叫陈京, 时任给事中。白居易信写得非常得体, 让人看着舒服,
而本人也不降低身份。先说每个考进士的人都想及第, 但有的一举登第, 有
的十举不第, 这不是别的原因, 是因为当局者迷, 主司还是公平的。我现在
就是当局者, 我也搞不清楚我是行还是不行。您是当代文坛的宗主, 最有鉴
赏力了, 我上下都没有人, 所以找到您。现在就把 20 篇文章和 100 首诗献给
您, 您抽空看一眼。如果认为我行, 就告诉我一声, 我好磨刀秣马, 准备一
战; 如果认为我不行, 也请告知一声, 我好收拾行李卷回家。最好在十天以
里, 您就给我回个信。
从开头 “正月日” 三个字来看, 这是正月里写的信, 因为距离考试日期已
近, 所以白居易才请求对方尽快给予答复。信说得很明白, 但措辞非常委
婉, 意思是您看行就推荐, 看我不行我就不进考场了。而且我所凭的全是文
章, 是地地道道的真学问。陈京是公元 766 年及第, 及第后六年白居易才出
生, 所以其年龄比白居易大 30 岁左右。白居易的这封信真的起了作用, 就是
在这一年, 他金榜题名, 昂首阔步走进紫禁城的大门, 加入官僚的行列。由
此事例, 可见行卷书信的重要。
上面我们已经叙述了行卷的一些相关常识, 基本上了解了什么叫行卷及
怎么行卷。下面我们便以一些有趣味性的个案浏览一下唐代文人行卷的这
一道独特的社会生活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