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二、 唐代的启蒙教育
唐代较普遍的启蒙教育是乡村蒙学, 类似现代的乡村小学和初中。但唐
代的小学似乎还没有官办的, 而是一些百姓联合出钱雇佣教师, 教师的工资
似乎也很低, 是被人轻视的职业。以前流传 “家趁二斗粮, 不当孩子王” 的俗
语, 便可知道这一职业受轻视的程度。
学校的条件也极端艰苦, 校舍破旧, 难遮风雨。有的连做饭的地方都没
有, 教师只好到各学生家轮流吃饭。据《太平广记》卷四十四 “田先生” 条记
载: 田先生 “元和中, 隐于饶州鄱亭村, 作小学以教村童十数人” 。一个村庄,
十几个儿童, 便是这所乡村民办小学的规模。饶州是江南地区, 在当时文化
比较发达, 其小学规模不过如此而已。可推知有很多贫苦家的孩子根本念
不起书, 许多人终身不识一个大字, 而能念起书的起码也是小地主或富农的
水平。没有读过书的纯文盲在封建社会整个人口的比例中不会小。
又据《玄怪录》卷三 “饶州篇” 记载, 这位田先生所在的小学学堂是茅草
屋, 没有做饭吃饭的地方, 便每天到学生家 “转食” , 就是轮流吃的意思, 也够
惨的了。
《因话录》卷六记载的窦易直小时候读书的故事很生动: 窦易直儿童时
叫窦祕, 家中贫穷, 到村学中读书。一天傍晚, 突然下起暴风雪, 所有的学生
都不能回家, 就住在破漏的房屋中。天气特别冷, 孩子们都争着烤火, 只有
窦易直在床榻上睡觉, 直到深夜方醒。从这件事来推测, 学校里可能还有一
066
隋唐生活掠影 第76页 共248页 C M Y K 2016-06-20 15:45:01
入校读书或隐居山林读书
个非常破旧的学生宿舍, 供那些
离家远的孩子住, 看来也有住宿
生。但因住宿生少, 而这天所有
的孩子都没有回家, 床榻不够
用, 其他孩子都冷, 只有窦易直
不在乎, 依旧在床上睡觉。可能
是他的火力壮, 比一般孩子耐
寒。俗语说: “傻子睡凉炕, 全凭
火力壮。 ” 窦易直后来进士及第,
并当了大官, 显然不是傻子, 但
他火力壮倒是应当相信的。火力壮的人精力都特别旺盛。
这样的村学以什么为教材呢?在当时尚没有印刷手段的情况下, 统一教
材是不可能的, 但教学内容和方式却大同小异。《千字文》可能是比较普遍采
用的教材。
《唐摭言》卷十载, 有位叫顾蒙的人 “避地至广州, 人不能知, 困于旅食,
以至书《千字文》授于聋俗, 以换斗筲” 。除《千字文》外, 当代人的作品也用
来作启蒙教材。元稹在浙东做官时, 曾亲身 “见村校诸童, 竞习歌咏。召而
问之, 皆对曰: ‘先生教我乐天、 微之诗’” 。(见元稹《白氏长庆集序》)
晚唐著名文人皮日休在《伤严子重序》中说: “予为童在乡校时, 简上抄
杜舍人牧之集。 ” (《唐诗纪事》卷六十六 “严恽” 条)可知白居易、 元稹和杜牧
等人的诗文作品在当时就被作为小学教材了。
挺有趣的是, 这样的小学也不忽视思想教育, 而且其思想教育还有相当
的生动丰富性。如唐中宗神龙年间, 韦景骏曾任肥乡县令, 勤政廉明, 爱民
如子, 深受百姓爱戴。离开许多年后, 他要到赵州上任, 路过肥乡县境。官
吏和百姓听说了, “人吏惊喜, 竞来犒饯。留连弥日。有童幼数人, 亦在其
中。景骏谓之曰: ‘计吾北去, 此时汝辈未生, 既无旧思, 何殷勤之甚也? ’ 咸
对曰: ‘比闻长老传说, 县中廨宇学堂馆舍堤桥, 并是明公遗迹。将谓古人,
067
隋唐生活掠影 第77页 共248页 C M Y K 2016-06-20 15:45:01
隋唐生活掠影
不意得瞻睹, 不觉欣恋倍于常也。 ’” ❶
这些孩子肯定是经过选拔的小学生, 他们对韦景骏的热爱来自老人的传
说, 当也是老师教书时的一项内容。一个人离开自己管理统治过的地方, 在
数十年后还能受到如此的欢迎, 肯定是个非常爱护百姓、 尊重百姓的好官。
要不然的话, 人一走, 茶就凉, 谁还来理睬你?从这一小事上, 也可看出中国
的百姓是最讲良心的, 哪个官员对待他们稍微好一点, 便几代不忘, 可惜的
是这样的官员实在太少了。
三、 读书山林
唐代人读书的第三个地点便是山林。其他时代也有人在山林中读书, 但
那是少数人, 基本是隐士。而唐代则不然, 读书山林蔚然成风, 许多著名文
士硕儒都曾有过读书山林的经历。据考证, 诸如陈子昂、 李白、 徐彦伯、 岑
参、 李华、 刘长卿、 孟郊、 白居易、 王建、 吕温、 李贺、 符载、 刘柯、 杜牧、 李商
隐、 温庭筠、 李端、 顾云、 杜荀鹤等诗文作者, 颜真卿、 孔巢父、 李栖筠、 崔从、
卢群、 李泌、 韦昭度、 张镐、 徐商、 齐抗、 裴垍、 柳璨、 房琯、 李逢吉、 朱朴、 杨
牧、 刘瞻、 段文昌、 王播、 李藩、 李绅、 张濬等名臣名相, 都曾有过习业山林的
经历。❷
这么多名人都曾经在山林中读过书, 可见是一种很强的社会风气。这种
风气的形成, 有几种原因: 一是唐代佛教和道教很兴盛, 寺庙道观多在山清
水秀之所, 环境幽美静谧, 适合读书; 二是寺庙道观中有充足的藏书可供阅
读, 还有一些文化修养极其精深的高僧名道, 可以给来此读书的士子们以辅
导和影响; 三是寺庙里食宿方便而价格低廉, 有的还可以免费。另外, 有些
官宦人家还在山林里建置别墅, 在休假的同时也可用来读书。如李商隐曾
在表叔崔戎的樊南别墅读书, 进行 “夏课” , 因此误了与柳枝相会的机缘, 后
来为纪念此事, 才自号为 “樊南生” , 并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樊南文集》。
❶《大唐新语》卷四, 载《笔记小说大观》一册, 第 31 页.
❷尚永亮, 李乃龙:《浪漫情怀与诗化人生——唐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台湾文津出版社 2000 年
版, 第 17 页.
068
隋唐生活掠影 第78页 共248页 C M Y K 2016-06-20 15:45:01
入校读书或隐居山林读书
从寺院一方来说, 研究和传播佛教理论必须借助中国的儒学才可, 故许
多高僧的儒学水平也相当不错。如果能培养出几位社会名流, 也会大大提
高寺庙的知名度; 知名度得到提高, 香火当然会旺盛许多; 香火旺盛许多, 主
持、 方丈等地位也就跟着提高, 形成可贵的良性循环。因此, 一些寺庙中设
置义学, 有意识地网罗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士子甚至是儿童。不交学费便可
以读书受业, 对一些出身寒微的士子当然有吸引力。
在寺庙里读书, 不但不交学费, 而且还可以随斋寄食, 就是随着僧人吃
斋时也跟着吃一口, 不花钱。白吃、 白住、 白读书, 可谓 “三白” , 贫寒家的读
书人怎能不到这里来呢?僧人的斋饭非常清淡, 而且这样的斋饭每天只一
顿, 一般人受不了这份苦, 故有钱人家的子弟绝不到寺庙里读书。
凡事都有正反两个方面, 如此艰苦的生活也会激发一些有志青年的志
气, 促使其更加发愤。有一些靠 “三白” 的士子真的出人头地, 衣锦还乡了。
《鉴诫录》卷八载:
罗使君向本庐州人, 不事田产, 而慕大名, 以致困窘, 竟无退倦, 常投福
泉寺僧房寄足。每旦随僧一食, 学业而已。历二十年间, 持节归郡。洎入
境, 专游福泉寺, 驻旌戟信宿。书其壁曰: “二十年前此布衣, 鹿鸣西上虎符
归……” (《说库》上册)
经过二十年的艰苦努力, 罗向终于登第入仕, 在甲仗的簇拥下荣归故
里, 首先便到对培养自己做出重要贡献的寺庙去住上两宿, 以此来给庙宇增
加光彩, 提高其知名度, 也算是一种报答。
同样是寄食, 中唐时的王播可没有罗向幸运, 他遭到的白眼太多, 而且
还留下 “饭后钟” 这样一个故事。据《唐摭言》载: 王播年轻时孤苦贫穷, 便到
扬州惠昭寺木兰寺院去随僧斋食。时间一长, 僧人厌烦他, 便吃完饭再敲
钟。本来是敲钟开饭, 王播一到, 僧人们已吃完, 他当然便吃不着了, 不但腹
中挨饿, 那种人格的侮辱恐怕更难以忍受, 这是可以想象的。
二十年后, 王播出镇扬州, 到该寺院故地重游, 见当年题的诗已经被人
用碧绿的纱罩上, 受到很好的保护。他深有感触, 又题二绝句曰: “二十年前
此院游, 木兰花发院新修。而今再到经行处, 树老无花僧白头。 ”“上堂已了
069
隋唐生活掠影 第79页 共248页 C M Y K 2016-06-20 15:45:01
隋唐生活掠影
各西东, 惭愧闍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 如今始得碧纱笼。 ” (《说库》
上册)
罗向和王播虽然饱受苦难, 但毕竟有一个好的前途, 还算值得。也有在
山林里苦读一辈子而一无所获, 最后默默无闻地死在山间的士人。晚唐著
名诗人杜荀鹤也有读书山林的经历, 而且时间不短, 与他一起在山里读书的
一个朋友便是这样默默无闻地死去的。这从杜荀鹤的一首诗中可以体会出
来, 其《哭山友》诗曰: “十载同栖庐岳云, 寒烧枯叶夜论文。在生未识公卿
面, 至死不离麋鹿群。从见蓬蒿丛坏屋, 长忧雨雪透荒坟。把君诗句高声
读, 想得天高也合闻。 ” 能得到杜荀鹤欣赏的诗一定不错, 可作诗的人却这样
白白地死去, 因其没有留下姓名, 所以杜荀鹤高声朗读而让天公来听的那首
诗我们便无法读到了。即使传留下来, 也在无名氏的行列里, 呜呼哀哉!
读书的话题先说到这里, 我们再随着这些文人的身影, 去看一下他们是
如何参加科举考试的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