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97【双调·拨不断】
马致远
酒杯深,故人心,相逢且莫推辞饮。若①歌时我慢斟,屈原清②死由他恁③。醉和醒争甚?
【注释】
①若:你。 ②屈原清死:《楚辞·渔父》:“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③恁(nèn):如此、那样。
【译文】
【评析】
元代文人生活在一个个人志向以及理想人格与社会环境充满矛盾的时代,蒙古贵族对于汉族知识分子充满戒备之心,尤其是从南宋进入元代社会的知识分子更是如此。元代曾经把全天下人分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北人、南人,就可以看出南人中知识分子的尬尴处境。因此,元代知识分子普遍不热爱这个朝廷,因此便不愿意为朝廷献身,对于屈原为国家投江而死的做法便表现不同的意见。但是只是不同意这样做而已,对于屈原人格表示轻视的还没有。本篇便是这种思想的表现。“酒杯深,故人心,相逢且莫推辞饮”三句表达一种人情和意愿,即只有相互知心的人才能畅饮,见面就喝而不推辞。实际是要用酒来麻醉自己而忘却人世的烦恼苦闷而已。“若歌时我慢斟”,若是对方,歌应该是歌吟抒发什么感情之类的举动,意思是我也不听,慢慢自酌自饮,因为什么道理我都懂。“屈原清死由他恁。醉和醒争甚”两句表示最后的人生态度:屈原因为举世皆浊我独清,为了保持他的清投江而死,他还说“举世皆醉我独醒”,他是醒的,我们是醉的,那么我们这些醉汉和他醒的有什么可争的。两句联系起来的意思就是,屈原是洁白清醒的,我们是污浊昏醉的,不是一种精神状态,便没有可比性。他为保持洁白清醒而死就死呗,我们事污浊昏醉,自然也不必效仿他了。元代知识分子大部分是这种心态,为这样的政权和朝廷而死不值得。这便是这首小令的思想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