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国的清明节有极其悠久的传统,究竟起源于何时难以确考。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受汉族文化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等20多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尽管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最基本的内容和主题。
寒食节的习俗现在已经没有了。古人所过的寒食节,是指从冬至后起,过一百零五天,亦即清明前两天(或前一天)。寒食节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说晋文公重耳流亡之时,介之推曾随之奔波,并背过晋文公,今山西介休县即是背文公休息之处,又曾割股肉给文公吃。晋文公复国后,大封功臣却把有功的介子推遗漏了。有人提到这件事,晋文公便找他,要封他官,他听说后便背着老母亲逃到深山中。文公找不到便放火烧山,认为他一定能出来,结果他抱树而死,文公悔而哀之,便命令人民在这一天不能用火。
但《左传》和《史纪》中都没记介之推被焚之事,《左传》只记:“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便下令晋国全国在这一天禁止生火做饭,都不准吃热的食物,故叫“寒食节”。第二年规定寒食节的第二天为清明。
值得注意的是,《左传》中相关的这段文字我仔细阅读几遍和反复琢磨过,根本没有烧山而介之推母子被烧死的记载,更没有关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只鳞片爪,时间上也不吻合。晋文公封赏功臣时可能已过了清明。而介之推躲进绵山,应该有一段时间才会发生晋文公搜山之事,过清明肯定有相当一段时间了。故这种说法很不可靠,甚至可以说不可信。
另一种说法是周朝时,仲春之月在国都中敲木铎,循查焚火,可能是为了防火的需要吧。时至今日,仲春时节也是防火的重点时段,到季春之月就不焚火了。而寒食的节气亦正值仲春之末。在周代已有这种风俗。而清明节的名称与这一季节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则雷行,音比蕤宾。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这大概是清明这一节气命名的源头,也是清明节名称的来历。
应该指出,寒食和清明节日期的确定有两种说法,实际是一样的,即“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是寒食,“春分”后的十五天是清明。无独有偶,这两个说法便很有意思,不提阴历的月日,却用二十四节气的两个节气来标明其出现的日期。“冬至”和“春分”在二十四节气是非常重要的。二十四节气最先形成的便是二至二分,即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清明”本身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故用物候来命名的可能性就最大,故我倒倾向于《淮南子·天文训》的说法。
二十四节气和农历的相互配合构成中国古代历法的特点。二十四节气属于太阳历系统,而农历属于阴历系统,实际便是阴阳合历。这体现了中国先民的高度智慧,我们的天文学实在太发达了。阴历调节生活,绝大部分节假日是阴历的,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而二十四节气是指导生产的。清明是二十节气之一,故属于阳历系统。它固定在阳历四月的4、5、6三天。今年的清明节便是4月4日。因此,我认为,清明是根据气候和物候来命名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天气清爽晴明的意思。而在这个季节,人们也心情清爽而喜欢郊游踏青,随之而来是扫墓祭祀先人。而祖宗崇拜则是中国人最原始的一种信仰和感情,故扫墓和祭奠先人便逐渐成为清明节的主要活动。
寒食和清明成为固定的节日被人们广泛重视则是在隋唐时期。到唐朝时,寒食节依然为人所重,韩翃《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就是借寒食节来讽刺那些权贵的。
寒食节一到,三日内不准生火做饭,都要吃事先做好的冷餐。唐前,人们煮粳米粥或捣杏仁煮作粥。唐朝时改作煮大麦粥,研碎杏仁放里边,再用饧沃之。而且还有斗鸡、斗鸡蛋的风俗。所谓斗鸡蛋,就是富豪之家吃的鸡蛋都要画上画,先染上蓝或杂色,然后再在上边绘画,互相赠送,来比谁的精工。魏晋时,富豪比赛奢侈画蛋之风亦大盛。由于寒食节与清明同时,所以,古人常常把清明和寒食节联系起来。故沈佺期在《岭表逢寒食》诗中说:“岭外逢寒食,春来不见饧。洛阳新甲子,何日是清明”。寒食清明并提。《中文大辞典》所引《燕京岁时记·清明》条说:“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茔而已。”而只要提到清明,人们一定会想到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至于杜牧是不是去扫墓则无法知道,但诗写的声情并茂,意境鲜明生动而脍炙人口是无疑的。所以没有人去考证而且也不好考证是否去扫墓。
清明现在依然很受重视。每到清明,各地人民、尤其是青少年还要去祭扫烈士墓,民间也在这一天去祭扫祖坟。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因此,这一习俗有道德教育的价值。但清明节其它的习俗大部分都消失了。在清明时扫墓,把坟墓整理清扫一下,也可以填填新土,放置一些鲜花,表达对于先人的怀念之情,是很必要的。烧纸则大可不必,既不文明,也有放火烧山的危险,纸灰到处飞扬也会造成环境污染。而对于先人最好的祭奠则是做好自己,尽最大的努力负起现实的责任来,以光明美好的道德和勤恳努力的工作担负起家庭以及家族的责任来,这才是先人最愿意看到的。
清明,惠风清爽,天空明朗。我们应该回归自然,让“清明”名副其实,还“清明”真正的清明,让鲜花代替纸灰,用深深的思念和付诸实际的努力来勇于担当,挺起道德的脊梁,担当起家庭的家族的以致国家的责任来。
按:本文在《沈阳日报》2016年4月5日《国学堂》已经发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