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流传极其深广的一封家书
——漫谈诸葛亮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悲叹穷虑,将复何及!([唐]欧阳询撰 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二十三 人部七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新1版 1985年3月第二次印刷421页)
翻译过来就是:作为君子的处世行为,要通过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通过节俭来养育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则无法明确前进的志向,不宁静淡薄便无法排除外来干扰而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则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懒散懈怠漫不经心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性情。年华随着时光飞驰而去,意志随着岁月而流逝不居。最终使人的生命之树枯败零落,只能悲哀叹息焦虑而没有任何办法,到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需要说明一下,本文出自《艺文类聚》,文字有一些不同,没有“不接于世”一句,“悲叹穷庐”则是“悲叹穷虑”,意思上也稍有不同,但区别不是太大。“慆慢”是无所用心而懈怠的意思。
文章主要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人生苦短,在漫长的宇宙中转瞬即逝,能够实现生命价值的机会很少很少,故抓紧时间,修身养性,尽早建立道德和功业便非常重要。建立功业的前提是要有极其丰富的知识和见识,知识见识非通过刻苦学习不可。而学习的前提是静心专注。静心专注的前提是内心纯净没有杂念。故淡泊而不为眼前的利益所诱惑是能够进入学习境界的关键。只有宁静而沿着人生的正确方向不断前行才可以到达很远的地方和很高的境界。而散漫懒惰、偏激急躁则不能静心学习与思考,目前社会最普遍的问题便是过于轻浮焦躁,急功近利,不择手段,不能踏踏实实学习,不能光明正大行事,不能堂堂正正做人。因此,牢记诸葛亮本文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话并实行之,便是疗治当今社会浮躁焦虑之流行病最好的药方。我看很多地方都悬挂着这八个字的条幅,说明人们对其高度的认可。但认可是一个方面,而真正能够实行才是关键。
人生苦短,转眼就是百年,不抓紧时间进德修业,一旦到四五十岁还不能闻道,这一生可能就会默默无闻,如同草木一般枯萎凋零。“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那种强烈的生命意识永远都在激励人们奋发努力。孔子还说:“四十五十无闻,斯亦不足畏也”(《论语·子罕》),都会激励我们抓紧时间刻苦读书,努力工作,做好自己本分内的一切。
请永远记住:“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按:本文在2015年12月14日《沈阳日报》国学堂栏目发表。标题改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