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谈《易经》的文化创新基因

(2015-11-26 19:41:08)
标签:

杂谈

也谈《易经》的文化创新基因

 

数日前读到沈阳日报发表的李占芳《从<>看中华文化创新基因》一文,颇受启发,作者挖掘《易》中的文化创新基因,是很有见地的。尤其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节写得很精彩,笔者深表赞同。但感觉意犹未尽,而且也有一些不同看法。深入研究探讨中国古代智慧是我们华夏民族当代人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故不揣冒昧,写出来向作者以及诸位同仁求教。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种共同探讨是不断提升的最好途径。

 

  1. 是“洛书”而不是“洛阳书”

 

文章的第一个小标题有点问题。无论是文献资料还是从历史实际来说都是“洛书”而不是“洛阳书”。“河出图,洛出书”是最普遍的说法,这里的河是指黄河,洛是指洛水。最常见的说法是神马出黄河而出图,神龟出洛水而出书。河图洛书与《易》的联系和结合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学问。然而,河出图,洛出书究竟是什么年代的事情,究竟是什么情形,现在实在不敢妄说。但这一传说的时间大约在五六千年前是比较可信的。又因为河图、洛书和易,尤其是和八卦有密切联系,就更增加其神秘性。

洛阳城是周公在东征返回镐京途中时,为以后控制东方而在邙山和洛水之间修筑的一座城池,是驻军的。后来成为东周的首都。这样洛阳比传说中的洛书要晚很长时间。而且神龟怎么会从洛阳城出来?总之,无论从古代文献还是历史进程来说,洛书与洛阳城都没有关系。这是常识,可能是作者笔误造成的。但既然是影响较大的报刊,就应该把这一点指出来,免得误导读者。至于“洛书”到底是怎么回事,则不是本文应该讨论的。因为涉及的信息量太大,故在这里不说。

 

  1. 孔子批评子夏不是因为易

 

其次,关于孔子批评子夏的一段文字笔者也有不同看法,兹陈述如下。

我们先看一段原文:

《易》为周文王所演,而孔子一生最崇拜的书就是周易。50岁后的孔老师,几乎将所有的心血都倾注于易。让跪碎膝盖啊。我们看《周易》,乾卦的卦辞,一共四个字,元亨利贞,元是创始,亨是通达,利是适宜,贞是贞固。这个解释是哪里来的呢?有说是孔子,也有人说是孔子的学生子夏的。因为孔门之中,子夏研易最深,并以传易为业。

“50岁后的孔老师,几乎将所有的心血都倾注于易。这一说法不准确,可能是对孔子自己所说一句话的误解引起的。当然对这句话确实有不同的解释。孔子曾经说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这句话中的“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是两个假设前提,意思是说假如上天能够让我多活几年,或者我如果从五十岁开始学习易,都是假设,不是事实。孔子50岁的时候正是办学最高潮时期,也是开始积极从政的时期。孔子人生在从政方面最辉煌的时期大约是从50岁到55岁这一时段。他当中都宰、大司寇、摄相都是在这几年。最能表现其政绩的夹谷之会堕三都也都是这几年的事。而且孔子如果没有这几年从政的业绩和名声也不可能有周游列国的行程。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孔子集中精力学习易经都不是50岁开始的。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是晚年周游列国结束后回到鲁国之后的事。

         乾卦卦辞元亨利贞四个字,传统说法是周文王的,不是孔子的,更不是子夏的。文章表述不清楚,容易产生误会,好像这四个字也是孔子或子夏的,卦辞和爻辞都是在孔子之前就存在的。基本可以断定是文王创立,周公有一些补充而已,而绝不是孔子的,更不可能是子夏的。孔子弟子中最爱好易经和钻研易经的是商瞿而不是子夏,孔子临终把《易》传给了商瞿也不是子夏。子夏传播孔子学说的最大贡献是《诗经》和《春秋》而不是易。故说“孔门之中,子夏研易最深,并以传易为业”是不准确的。《公羊传》和《榖梁传》能够产生和流传则是子夏最大的功劳。

        

  1. “弱宋”实则顶峰的说法不合适

 

文章的第四个小标题是所谓弱宋实则顶峰,这种提法笔者也有不同看法。而这个顶峰还包括两个含义,一是学术的顶峰,二是GDP的顶峰。其实,我们每次阅读宋史时都会感觉非常压抑。好端端的中原大国,却偏偏用金钱买和平,实在窝囊。如果是一个时期的韬晦策略还可以,但作为长期的国策就说不过去了。GDP高的结果是作为奉献给别国的礼物,那么这种GDP再高也不值得称道。从潭渊之盟开始,便向契丹进贡大量的金银和布帛,而这个数量一定要让对方比打仗抢掠的还多才可以始对方停止战马嘶鸣而坐享其成。后来的西夏国也照样画葫芦,是动不动就要动武,真实目的也是坐享其成,向大宋王朝索要贡品。到南宋更甚,一直用大量金钱买和平。所以辛弃疾在词中大声疾呼:春且住,天涯芳草无归路,坚持准备抗战吧,因为不抗战就没有归路。因此,“弱宋”就是弱,QDP再高也不值得称道。而“厓山之后,已无中国的说法同样值得商榷,这有提法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清朝以后无华夏”的说法相互表里,实际是用这种说法来呼应孙中山先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而实际的情况是元朝并没有消灭中国的传统文化,清朝也如此,因此只能说这两个朝代在政治、军事方面战胜了汉民族,而在文化上使汉文化震荡而陷入低谷,即所谓的斯文扫地而已。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传统文化又开始恢复。因此中国才会有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如果无中国无华夏则早就断绝了。

         简言之,宋代的用金钱买和平,用压榨百姓血汗来养肥异族统治者的做法只能是耻辱而不值得称道。厓山之后无中国,清朝之后无华夏的说法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目的,并不科学,也不可取。                            (毕宝魁)

本文已在《沈阳日报》2015年11月20日“万泉栏目”发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