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川苞谷锅巴

分类: 个人原创 |
漫川苞谷锅巴
在众多的漫川小吃中,漫川苞谷锅巴可谓是小吃中的翘楚,它金黄油亮,咸香酥脆,口感极佳,吃过之后,让人口齿留香,回味无穷。
漫川锅巴主要以当地出产的苞谷为主要原料,这与当地人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过去漫川人饮食以苞谷、小麦、红薯、洋芋为主,吃得最多的是苞谷糊汤,也叫苞谷糊涂。那时候没有液化气,没有煤气灶,也没有电磁炉,做饭都是土灶、铁锅,烧柴火。搅苞谷糊汤时,待水烧开后,揭开锅盖,左手窊一碗苞谷面,右手拿搅面棍,在雾气腾腾中,左手不停地晃动,尽量使苞谷面均匀地洒下,右手持搅面棍在锅中顺时针或逆时针快速来回搅动。如果搅慢了,苞谷面遇水后容易聚成小疙瘩,俗称“灰包”,“灰包”外面看似熟了,里面还是生的。因此,俗话说:糊汤无巧,七十二搅。面撒得越均匀,搅得越欢实,越不易聚成“灰包”。糊汤搅得稀稠均匀后,武火煮上七八分钟,盖上锅盖,改用文火慢煮,煮一会儿,揭开锅盖,用搅面棍在锅里搅一搅,再煮一会儿,揭开锅盖,再搅一搅,如此反复,防止锅底烧糊了。煮得越久,糊汤越香。煮得时间长了,便会有一层糊汤粘在锅底,形成糊汤锅巴,也叫苞谷锅巴。这种锅巴果腹,抗饥,耐饿,有嚼头,越嚼越香,大人小孩都爱吃。
在饥饿年代,粮食紧缺,寻常百姓家基本上顿顿都是清汤寡水能照见人影的稀糊汤,稀溜溜的糊汤难以在锅底结成锅巴。偶尔吃上一顿稠糊汤,孩子们就会乐翻天。糊汤吃完了,孩子们最惦记的就是锅底的锅巴。因此,每次舀饭的时候,孩子们总是把锅铲伸进锅底,使劲儿地铲,巴望着能铲起一块儿锅巴。
有一次,隔壁王婶的儿子狗蛋儿过生日,晚上,王婶搅了一锅稠糊汤,每人舀上一碗端上桌,就着腌酸菜、洋芋丝,吃得津津有味。狗蛋儿饭量大,吃饭快,狼吞虎咽,一碗下肚,只是先垫了个底儿。拿起锅铲在锅底使劲儿铲来铲去,终于铲到了一块儿大“锅巴”,如获至宝,一阵窃喜,心想:这会可终于捞着块儿大的!狗蛋儿舀了满满一碗,生怕别人抢去了似的跑到墙旮旯独自享用。吃着吃着,似乎有点不对劲儿。那块儿“锅巴”吃起来味道怪怪的,总也嚼不烂,跑到昏暗的煤油灯下一看,原来是一块巴掌大的破抹布,气得狗蛋哇哇大叫,“呸呸呸”吐个不停,而姊妹们个个幸灾乐祸,哈哈大笑。但是一想,大家都吃了一碗,又纷纷放下碗,跑到水池边不停地呕吐。
“不干不净,吃着没病。”王婶忙着安慰孩子们,带头吃起来,孩子们好不容易盼到了一顿稠糊汤,却让那块儿“锅巴”,一下子败了胃口。不吃,就只能饿肚子。在王婶的哄劝下,孩子们尽管还是吃起来,但显然没有刚才那般高兴。
这几年,随着古镇旅游开发步伐加快,游客越来越多,头脑灵活的商人们忽发奇想,何不把过去的糊汤锅巴进行改进,直接用苞谷面加工成锅巴,兴许会更受人青睐呢!
于是,他们先把磨细的苞谷面加入适量的食盐、香葱、黑芝麻、花椒面、孜然粉等五香佐料,再加入清水(注意加水量不能太多),搅拌均匀,浸泡四五个小时,浸泡后的苞谷面潮润润、湿漉漉的,用手捏起来能粘在一起为好。
然后打开电饼铛,待电饼铛烧红后把泡好的面铲进锅里,厚薄均匀地摊开,拍实,盖严,两分钟后,薄薄的锅巴烘烤成型了,揭起来,摊在案板上,凉冷后,用刀切成方形或菱形的小块儿。这时炕出来的锅巴黄橙橙、金灿灿的,里焦外黄,看一眼,就让人馋涎欲滴。
但是要让锅巴放得久,不变质,还要经过一道程序,那就是把切好的锅巴平铺在席子上晾晒,晒干水分。
最后,锅里倒入适量的调和油,待油温升至七八成,再把晾晒过的锅巴放进油锅里。这时,油锅滋滋作响,锅巴在油中翻滚,过油后,金黄色的锅巴马上变成了黄白色,立马用筷子夹起来,或者用铁笊篱捞起来,放在案板上,控油。凉冷后就可以直接食用了。这时的锅巴,入口一嚼,满口皆酥,味道爽脆,吃罢让人口齿留香,念念不忘。
当然炸锅巴也是有技巧的,特别是锅巴入锅时,控制油温是关键,油温过高,炸出来的锅巴有糊味儿;油温过低,炸出来的锅巴发硬不酥。
油炸苞谷锅巴,外地可能也有,但是漫川的锅巴以其独特的制作方法和口味,深得食客们的好评,已经上市,迅速销往各地。如今,凡是来漫川的游客,临走时都会带上几盒。朋友,如果你来到漫川,一定要尝尝地道的漫川的苞谷锅巴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