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永不过时的美德
姚 才 华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勤俭节约,永不过时的美德》。
勤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正是具有这样的传统和美德,才能生生不息、兴旺发达。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当自觉肩负起“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责任,树立勤俭节约意识,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携手共建节约型校园!
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一种相互攀比、比阔斗富的不良现象,有些人认为我们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有的认为勤俭节约已经过时,比阔气,讲排场成为一种时尚,以致于铺张浪费之风愈刮愈烈。例如:有的同学洗完手不关水龙头,让水尽情的流淌;教室外面阳光灿烂,教室内却灯火通明,人走不关灯,不关电器现象时有发生;刚刚修好的桌凳门窗,没过几天就变得伤痕累累,千疮百孔;餐桌上的剩饭剩菜随处乱倒,白白的馒头到处乱扔,这些现象随处可见。
同学们,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确实在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也在不断改善。但是,和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很落后,还很贫穷。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均GDP排在世界百位之后,我们每年餐桌上浪费的粮食相当于两亿人一年的口粮,全国各类学校、单位集体食堂每年至少倒掉3000万人一年的食物;我国个人和家庭每年至少浪费110亿斤粮食,相当于1500万人一年的口粮。在城市,我国还有4000多万下岗职工家庭靠社会救济金生活;在西部落后地区,还有1亿多贫困人口,他们还在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四处奔波……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发展到各取所需的时候,勤俭节约的美德不能丢!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勤俭”是建立在“勤”与“俭”的结合上。只有勤奋才能创造劳动成果;只有节俭才能珍惜劳动成果,两者结合,劳动者创造的成果才会越积越多,社会才能发展进步。反之,社会将会衰败,文明将会倒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贫困时勤俭节约,奋发有为,终于成就大事;又有多少人富贵时骄奢淫逸,万贯家产、百年基业毁于一旦。历史告诉我们,即使国家足够发达了,我们的生活真正富足了,勤俭节约的美德也不能丢!
同学们,“一块煤,不算多,千块煤炭堆成坡;一滴油,不算多,点点滴滴汇成河。”浪费不以量小而为之,节约不以微小而不为。让我们从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粮食做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培养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让“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理念在校园里蔚然成风,让“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成为师生的常态习惯,成为一种校园的新风尚,让我们携手共建漫中节约型校园,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2014年12月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