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最强大脑的科学疏漏(4)

(2014-02-25 18:51:15)
标签:

转载

分类: 心理学

最强大脑第四集播出了,又是麻烦一堆,问题一堆。

一、水下盲拧双魔方

一个不会游泳的挑战者,先用60秒时间识别、记住两个被观众随机拧乱了的魔方,然后“在1.5米深、七吨水量”的全透明水缸里,用一口气憋在水里盲拧复原两个魔方。世界魔方协会前此并没有水下盲拧两个魔方的记录,所以如果成功,也可算是一项新的“世界纪录”。

[转载]最强大脑的科学疏漏(4)

选手准备水下憋气盲拧魔方

 

评委怎么看这个事呢?

梁冬说的很直白:“拧魔方,对于会拧的人来说并不难,无非是憋一两分钟气而已。”“挑战这个项目的人,完全可以在家里面在浴缸里面完成这个事情的练习。”所以,他只给了1分。

李永波比较中立,觉得似难非难,且因为他自己也不会游泳,觉得应该不容易,所以给了3分。

陶晶莹认为:“不会游泳的人在水下憋气,一定很难。”所以,她给了4分。这样,加起来,只有8分。除非科学评判给出难度分10分,否则无法晋级。

幸好,挑战者挑战成功,用了大约61-64秒(不同人的计时不同),成功地在水下用一口气完成两个魔方复原。于是现场轰动……魏博士给了这个项目难度系数10分,确保这个项目晋级,现场更是哗然……

这里的科学问题是什么呢?

首先,让大家觉得“很难”的,有四个因素:盲拧,速度,在水下憋气一次完成,选手不会游泳。让我们来逐一分析一下。

其一,盲拧。这对于魔方高手来说,不难。难者不会,会者不难。魔方高手很多都能做到这一点。这里用到了空间位置记忆动作记忆。这令人想起第一场最强大脑被淘汰的盲眼穿越激光隧道的选手,其实她也是主要靠动作记忆和空间记忆的。那么,魏博士这次用的标准和以前不完全一样,有失公允。

对于选手的记忆,魏博士说:“他要对魔方做一些编码,有些编码的转换不是那么好记得……”其实,这些记忆对于魔方高手而言,不是大菜。不知魏博士是否会玩魔方,找个时间问他一下。

魔方学得好的人,还要依靠空间想象力空间推理。没有这些能力,学魔方就只能死记硬背;而有了这些能力,就可以自己尝试寻找方法,提高效率。这些在节目里没有加以阐述,是个遗憾。

其二,速度。一般而言,魔方比赛比速度,这是常事。所谓比赛魔方,主要之一就是比速度(还有比动作步骤最优的)。魔方高手在常态下完成一个3阶魔方复原的速度的世界纪录是5.66秒!!!连续拧多个魔方的平均纪录是7秒多!当然,盲拧花的时间自然要长,因为要先记住魔方。纪录显示:中国最快的盲拧是27.46秒!按照这个纪录计算,两个魔方的时间应该在55秒左右。那么,节目里的选手用60多秒完成两个魔方,就不算很难了。

其三,在水下憋气一次完成。这增加了节目的看点。但有关人士的评论却有很多是不合理的。水下憋气会增加难度吗?不一定,要看多少时间。首先应了解科学数据。一般正常人憋气的时间女性在45-60秒左右,男性在60-90秒左右。运动多、肺活量大的人,可以更多,甚至可以增大50-100%。所以,对于一个小伙子,在水下憋气60秒绝非难事,远在极限之内。在这种情况下,从事一般的运动或活动,并无大碍。例如,很多潜水者在无氧气罐下可以在水下从事很多复杂活动甚至剧烈运动。那么,假设,选手至少有水下憋气90秒的能力(肺活量),从事一个60秒就能完成的任务,并不构成很大的难度,远没有到缺氧的程度。

其四,选手不会游泳。这会很大增加难度吗?否。这其实更像是个噱头。陶晶莹说,“会游泳真的不算什么,可是因为他不会游,……旱鸭子在水里难免会有压力。”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想想看,很多人不会游泳,难道还不能在自己家的浴缸玩憋气吗?没有浴缸,在脸盆里憋气总可以吧?所以,会不会游泳和能不能在水里憋气,根本是两码事!不会游泳,并不会增大这个项目的难度。更何况,选手其实是端坐在水里(没有水的涌动),头只是略浸入水面下(可以随时浮出水面而没有呛水危险)。

总之,人们通常会觉得这个项目很难的四个因素,都可以排除了。

那么,再看看其他说法有什么科学问题。

其五,魏博士认为:“记魔方是一个很长的序列,如果有任何的声响的话,都会干扰他……”这涉及到记忆的抗干扰能力。这一点我们在前几集都提到了。好的记忆高手都有这个能力,并不稀奇。难道第一期那个弹钢琴3分40秒记住88个数字序列,并任由观众出题敲键听音答出对应数字的女孩,没有记忆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吗?

其六,魏博士说“后天练成的非常快的手指协调能力”。这个,真正魔方高手都行。而且这里肯定了后天能力,和对前面许多选手的评价标准(强调先天能力)不同,不妥。

其七,魏博士说“水下的阻力……”增加了难度。这个说法稍有牵强,因为选手只是在水面下不太深的位置进行操作的。大家都知道,水越深,压力、阻力才越大。如果这个成绩是在水深1米处以下完成的,这个说法才比较靠谱。否则,紧贴水面下附近的这点阻力,对难度的影响很有限。难道你在大水盆里洗筷子洗碗会觉得很费力吗?不会。何况,选手拧魔方,在快中是要控制魔方的自由转动的,否则同样会出错。

其八,魏博士说到“抗压能力”,指的是人在紧张情况下镇定不慌、控制情绪的能力,还请李永波佐证运动员都要有很好的抗压能力。这个说法用在这里不太恰当。首先,这种能力属于情绪控制能力,和通常说的大脑智慧关系不大;其次,所有选手不是都要有面对挑战镇定应对的抗压能力吗?并非只是这个选手有抗压能力。

最后,说点特别关键的。

其九魔方打乱的程度。魔方被打乱的程度,是会影响复原速度的。国内国际比赛时,都是有专门的人士特别设计好比赛难度(拧乱魔方的程度)的。而本节目现场只是随意找了两个观众随便拧乱魔方,这两个观众是否玩过魔方、是否懂得魔方的难度,不可而知,这大大降低了挑战的难度,也表现出节目出题不科学、不专业

其十,究竟选手用了多少秒完成任务。主持人说是61秒,魏博士说是64秒,不统一,误差太大。这个误差可是很大。想想看,如果是魏博士说的64秒,那么比非水下盲拧用的世界纪录时间多了将近10秒,等于平均每个魔方多用了5秒。5秒对于魔方高手可不是个短时间,因为在常态下拧一个魔方的记录不过是5.66秒!

其十一,魏博士看到前面评委给的分数只有8分,又想让该选手晋级,所以给了10分,他自己也说,打这个分数,无所谓,没有压力。说明他自己心里知道,这个挑战任务难度系数没有10分那么大,只是为了故意让选手晋级。这就违背了他所强调的科学标准,也对其他选手不公平。这种操作,就是我们常说的典型的实验者期望误差,也违背了心理学研究的双盲原则

 

二、听字快速报笔画数

赵淑芳女士,43岁,能对任意给出12个以内的汉字,很快说出它们的总笔画数。

她自己说:我的“大脑就像一台扫描仪,这一个字经过我的大脑后,自然而然地就反应出这个字有多少画,不用刻意地去算。”

梁冬:“她不是算出来的,而是闪出来的……这东西没法练,是先天的……”所以给了5分。

表演开始,现场随机(用扔绣球的方法)挑出5位观众来出题。

第一题:“我想和你一起白头偕老。”赵女士说:“不难,很简单,73画。”正确。

第二题:“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赵女士:“一共是64画。”正确。

第三题:“我是来自南京大学的学生。”赵女士:“一共是78画。”正确

第四题:“纵横捭阖驰骋疆场。”赵女士:“一共是89画。”错。应该是87画。错在“捭”多算了一画。那也应该是88画。陶晶莹解释说,是在“加在一起时加错了”。但赵女士说,她不是算的。这次尝试她显得不太自信。

第五题:“心肝脾肺肾。”赵女士:“一共39画。”正确。

至此,四对一错,挑战成功。

梁冬问:“真的是看见这些字?这些数字闪出来的吗?你中间有加减乘除吗?”

魏博士问:“你有没有一个字一个字相加?”赵女士从容应对:“要是一个一个加,这个时间也不够用啊?!”这回答未免显得魏博士的问题很没水平。但其实魏博士是要确认她不是用计算法。但用这种方法确认选手是“算”的还是“看”的,是不科学的。

魏博士又问选手学历、平时有没有练习。他是要确认赵女士的表现不是后天练习的。赵女士回答:“初中没有毕业(这违法义务教育法)。……和老公开一家熟食店……很忙碌,根本没有时间去看书或翻字典。”“不是刻意地去想。字的笔画,是自然而然地弹出来的。”

这一切,让现场观众很惊讶,唯独魏博士表情怪怪的。事实上,魏博士没有给科学难度分,导致选手无法晋级。观众哗然。

魏博士很激动地分析说。“正常人会怎样完成这样的任务,一般你会先形成一个字的表象,然后一笔一画的开始数,数完以后加起来。如果你这样做的话,是不可能达到赵女士这样的快速。她表现的这种快速,她说数字是在脑袋里跳出来的。这个特别像艾斯伯格症,或者是学者症候群的典型表现……这类人对细节的处理是自动化的,但是她的整体加工很差。赵女士……非常像那种症状。这些字会变成数字,这其实会影响她对语言的整体加工。”整个要把选手说成“脑残”。这是继对周玮的评价,魏博士又一次大动感情。区别是,上回是“力挺”“脑残”的选手周玮,这回却是“力贬”“脑残”的选手。这似乎又有失公允和科学标准。好在魏博士邀请选手来北京进行进一步测试。这是出于科学态度。

最后,主持人圆场:“她的能力超出了我们现场能够评测的范围。”以后鉴定再说。

那么,到底,赵淑芳女士是不是艾斯伯格(阿斯伯格)症患者呢?现场能否判定吗?我们来看看有关科学定义和解释:

有关医典的说法是:“阿斯伯格综合征(AS)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或广泛性发育障碍(PDD),有与孤独症同样的社会交往障碍局限的兴趣,以及重复化的、刻板的活动方式。与孤独症的区别在于此病没有明显的语言和智能障碍。”

阿斯伯格综合征(被称为"阿斯伯格紊乱")在DSM-IV中的定义(APA1994):

“1.在社交方面存在障碍,表现出至少以下两种情况才能定性地判断:

(1)在使用一些非言语性的行为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上有显著的缺损,如目光对视、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手势。

(2)不能建立与其年龄相称的适当的伙伴关系。

(3)缺乏自发地寻找其他人分享快乐喜好或成功的欲望。

(4)缺少交际性和情感性的互惠行为。

2.在行为喜好和活动方面固执地坚持重复和不变的模式,表现出至少以下一种情况:

(1)总是处于一种或以上不变、有限的兴趣模式中,而其强烈程度和兴趣集中的地方都不正常。

(2)显著、顽固地坚持一些特殊、无意义的程序和仪式。

(3)重复不变地维持一些自己形成的特殊习惯。

(4)长时间地注意物体的一部分。

3.上述障碍严重损害了儿童在社会交往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的功能。

4.在语言发育上没有明显的具有临床意义的全面迟滞(比如在两岁以前会讲单个词、三岁以前懂得使用交谈性的短语)。

5.在认知能力的发育自理能力、适应行为(社交方面的除外)和儿童时期对外界环境的好奇心等方面的发育不存在明显的具有临床意义的迟滞。

6.不符合其他明确的广泛性发育迟滞和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从现场看,赵女士既没有明显的社交障碍,也没有僵化刻板的动作障碍,不适合诊断为艾斯伯格症。

魏博士又怀疑赵女士有“学者症”。什么是学者症呢?学者综合症(Savant-Syndrome)是指有认知障碍,但在某一方面,如对某种艺术或学术,却有超乎常人的能力的人。

最初提出“学者综合症”(Savant Syndrome)的人是美国威斯康星医学院的精神科医生Darold Treffert。他认为,学者综合症是指个人存在严重的认知障碍、自闭症或者其他心理疾病,但却拥有与他的障碍全然相对的,甚至十分惊人的心理运作能力,比如“过目不忘”、口算能力超强或超强艺术创造力等等。但赵女士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认知障碍、自闭症或其他心理疾病,她生活、工作都很正常,开店生意不错,有老公和儿子,与人交往热情大方(还主动给评委送鸡吃),更没有像电影《雨人》里达斯汀·霍夫曼(奥斯卡影帝)饰演的主人公有很多僵化或刻板的动作和目光。因此,似乎不太能被诊断为学者症。总之,期待最后的科学鉴定。结果将会非常令人感兴趣。

此外,还要对节目的设计和出题方法提几个问题。

其一,出题太简单、随便。让现场观众出题,固然能有随机性,但观众通常不会出题,不知道提高题目难度的策略,结果出的题目都比较简单,只有一个人的题目难住了选手。这就构不成真正的挑战。正确的出题方法至少要考虑几个方面:(1)字数要多(尽量出满12个字),(2)笔画要多(复杂的字能防止简单计算),(3)生僻字要多(选手对平时很少见的字如果出错,说明有练习因素;不常见的字也能对,说明的确有特异能力),(4)不要成句,越是无关联的字越不好做,可防止关联词汇的熟悉效应和可能的计算。

其二,有一个观众出题时,先给出前一半,停留片刻再给出后一半。这是不对的。出题本身不能占用时间,否则会给选手计算的机会。

其三,最好是用计算随机生成无关联的、多笔画的单字串,不要成词,更不要成句。

其四,从古字典里找一些现今不用的古字,人们基本没有什么机会接触这些字,也不会刻意去学这些字。如果选手仍能答对,说明和平时训练无关。

其五,用计算机造一些虚拟字,即根本不存在的汉字(但要符合汉字笔画、部首规则),人们不可能事先知道这些“字”。如果选手仍能说对笔画数,说明和训练、教育无关。(不过这样的字通常没有读音,要看着字完成任务。)

……

 

三、盲女艾晓娃吹气辨物

选手遇到周围的环境物体,能感觉到一种压迫感,并据此判断物体。黑暗中的听风者,用气息感受世界。现场共有25件商品,随机挑选3件,让挑战者气息定位辨物。

选手竟然能区分电扇和空气清新器?让观众惊呼。因为是盲人,就不多说了。提供几个线索请大家思考节目任务设计的科学性上的问题:

其一,物品的材质越相同还是越不同,挑战难度更大?越相同。这类似于前面某期的辨认合成人脸。

其二,物品的大小、形状越是相同还是不同,挑战难度更大?越相同。这25件物品太不相同,所以难度低。假如是一些很相似的物品,就不容易了。例如,如果一个魔方和一个大小和它一样、材质一样的塑料盒放在一起,她还能分辨吗?再例如,三样东西,大小相近、外表材质一样的钢笔、圆珠笔、铅笔,她还能辨认吗?

其三,选手曾在“吹”地球仪时用手敲击桌子,说明她在同时借助吹气返回来的空气触觉嗅觉(返回来的气体带有物品的气味)和敲击的振动感觉

其四,必须排除选手的光感

其五,要检测选手是否有盲视觉。这是很早由心理学家发现的:有些盲人没有光感,却能判断随机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光点的个数,判断的准确率显著高于随机概率。

 

科学,要看出其中的门道,对于普通观众还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要多普及。可惜节目里介绍太少。

主持人说:选手“不仅是为自己而战,也是为中国的智慧和荣誉而战。”也希望节目为科学而战,说到做到。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