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最强大脑10处科学疏漏(3):记忆与心算

(2014-02-21 19:18:04)
标签:

转载

分类: 心理学

最强大脑第三期播出了。话接上回,继续点评里面的心理学、脑科学和节目的奥秘与纰漏。

1、小胡女盲填字格

第一个展示才艺的,是来自湖南恩施的小胡女,表演盲填词汇。具体内容是玩人们平时常做的填字格游戏,区别是“盲填”。什么是盲填?词汇并不展现在选手眼前,填词也不是真的往白板上写,而是空口报告在字板的什么位置填什么词,由科学助理显示到选手看不到而观众可以看到的大屏幕上。

详细说一下流程:选手先记忆40个“无规律”词语,其中有25个要用来填写到填字格的白色空格上,使得所填的词横着、竖着都能读得通顺,而有15个词是用不上的,起到干扰作用,选手并不知道这40个词语里哪25个要用、哪15个用不上。选手面前对着一个始终空白的填字格版(如图),根据记住的40个词语,从里面挑出来25个填到认为合适的位置——口里说出填字格版横、竖第几格填什么字词(但她自己不能在自己的板上填,自己的板必须始终是空白的)。她一个位置都不能错,若错了一个,都全盘皆输了。

[转载]最强大脑10处科学疏漏(3):记忆与心算
          选手必须背着大屏幕,必须记住先前的40个词汇;填字格时不能真的写出来,而只能说出来,由助理投到背后的屏幕供观众看。

[转载]最强大脑10处科学疏漏(3):记忆与心算
    选手凭借语词记忆和空间记忆“盲”填字格,眼前没有一个词汇

 

那么,这个“绝活”展示了怎样的大脑功能呢?魏博士:“40个词都必须先记住,而这个板子是不能做任何记号的,她填进去的任何一个词都必须记住,我们叫做工作记忆能力。填词要推理能力。一直在她脑袋里转,她还需要空间想象能力。她把这三个脑力结合得很完美。”

解读一下。首先,选手的语词记忆能力很好,牢牢记住40个给定的词汇。这是语言记忆能力。它和其它材料的记忆(如数字记忆图形记忆声音记忆动作记忆等)是不同的,因此只泛泛地说是记忆能力好,不准确。换言之,让小胡女去做声音记忆,成绩不一定好。

然后,要能在大脑里随时调用这些词,这是大脑的工作记忆能力(容量和可用性都很好)。它相当于计算机的内存,所有现时运算要用的、涉及到的内容、材料、中间结果,要即时保存在这个内存里。工作记忆容量越大就越好。再后,还要不断地排遣、分析、关联、推断这些词语,这是语义材料的逻辑分析加工能力。魏博士说是推理能力,不完全,也不准确,例如语词推理空间推理图形推理是不同的。

最后,因为是盲填,选手要记住哪些词汇填到了哪些空白格。选手眼睁睁地看着填字格板,却不能把词写上去,而是要记住都填了哪些地方、填了什么词,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填、哪些词没有填。这里用到的是空间位置记忆能力(加语义记忆),而不是魏博士说的空间想象能力。因为在这个任务里,整个任务空间就是选手眼前的板,它始终不变地摆在选手眼前,选手需要的是记住哪些位置填了、哪些没有填。至于空间想象能力,是指一个空间它并不实际在选手眼前,而必须靠想象去分析它的特征并加以分析和运用。典型的空间想象能力测试之一是心理旋转任务,它给出一个复杂的空间结构,让选手在大脑中想象旋转若干角度后是什么样子。如下图所示:

[转载]最强大脑10处科学疏漏(3):记忆与心算


     请问:上图有一对立体结构图形,其中左边的立体结构和右边的是一样的吗?要回答这个问题,你需要在大脑里想象着对左边的图形进行空间旋转,转一定的角度,看看能否和右边的图形重叠。

 

选手的这种能力也用在现实生活中。据说每次出去玩,到旅游景点,她一看地图,能过目不忘,而且能计算出一条最合理的路线。这里有语义记忆空间记忆,双料的。

 

节目里特别提到选手很不自信,因为小时候妈妈总是把她和别人比,觉得处处不如人。魏博士说:“我们性格的弱点,很可能是小时候的教育的问题,是父母、你的老师给你的交互、打击。他给的反馈是什么样,是正性的还是负性的。有时候,给的负性的反馈太多的话,就会造成自卑感。……作为家长、老师,多一点正性反馈,这样天才才会脱颖而出……”这里提到了两个心理学概念:自信自卑。这两个概念有相关,但不是一回事。不自信是指不确信自己能做好一件事,而自卑则更多地觉得自己总不如别人做的好,有贬低自己价值的倾向

 

2、“脑残”青年展示超级心算能力

第二位选手叫周玮,看上去“相貌平平”,是个来自山村的一个22岁脑残青年(据说是因婴儿期时受惊吓、低血糖导致中度脑残),只读到小学5年级,却“身怀绝技”,对相当复杂的、一般人无法企及的高阶乘方和开方运算相当精熟。

[转载]最强大脑10处科学疏漏(3):记忆与心算
一个看上去普通的人,有着超级心算能力。其实整整牙齿,说不定是个帅小伙。人不可貌相。

 

表演内容共有两个部分。其一是让现场观众任意写出某个数的N次方,让选手现场心算出最终结果。例如,6的13次方,结果是13060694016。其二是对1391237759766345这个16位数字开14次方。这是现场嘉宾临时出的题目。计算机给出的答案是12.069,周玮给出的答案是“12左右”,可以说是相当近似了,算对!他的表现令现场所有人惊叹、动容,包括我们的魏博士。

但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解读这其中的大脑智力活动表现,以及如何理解这个中度脑残的人有如此的“奇才”。难道这真的是对智力概念的颠覆吗?

首先来看魏博士的说法。“今天我非常激动。……科学评审就应该讲科学的评估。但是他今天的表现,他的大脑的连接肯定是跟常人不一样的。他的这种心算能力,是前额叶和顶叶的那些脑区的特殊的激活,……包括了运算能力,包括了工作记忆,甚至包括了空间想象能力,在这方面他结合得很好……我不知道认知科学能解释多少他这种超能力。”

可以肯定周玮展示的才力。这种超强的心算能力,的确结合多种脑力,一般人难以企及,但也不是说任何人都做不到,更不是“认知科学无法解释的”。美国电影、影帝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雨人》就展示了另一个美国版的奇才:对数字极其敏感、能迅速乘方和开根、瞬间数出撒落满地的火柴有多少根……这种能力一般人没有,但却告诉我们人脑可以有这样的能力!其次,周玮的展示也和空间想象能力没有多大关系。

魏博士还说:“来最强大脑现场的所有的选手有一个特点,你们看到的都是有天赋的人,然后有后天的勤奋,所以他们有天才的表演。今天,周玮给我们展示的,是完完全全的天赋,后天的环境、后天的教育,没给他加任何的分。”他的意思是:周玮全凭了天赋,因为后天环境和教育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所以他的表演只能归功于天赋。这样的说法不准确。魏博士前面说到其他选手是天赋加勤奋,而后面却偷换了概念,在谈论周玮时用了“天赋加环境与教育”,而忘了周玮也有勤奋,而且是“超级”的勤奋。如果没有他后来“闭门清修”,刻苦练习、钻研,他也无法有现在的表现。

请特别注意看,他在计算时,不时地用掰手指的方式辅助心算,说明他有算法,并用动作辅助计算,这是人们常用的一种策略。还有,可能很少人注意到一个细节:周玮在台上站立时有一个动作,即右手各手指下意识中像弹奏钢琴那样运动。这意味着什么呢?

[转载]最强大脑10处科学疏漏(3):记忆与心算

周玮的右手下意识做出类似弹钢琴的动作

至于有人说,周玮“内心强大”,见证“中国的霍金”、“中国的爱因斯坦”……或许还是“中国的雨人”比喻比较“靠谱”一些(虽然周玮并没有自闭症等问题),因为霍金和爱因斯坦并不只是有“超强”的心算能力——他们是依靠了其他的不同的能力。魏博士说周玮是颗“钻石”,倒是个有意思的比喻……

这里关键还是如何定义和理解“智力”。传统的智力,被定义成人们分析信息、解决问题、适应环境中表现出的综合的才干,包括对语言、数字、图表、图形、空间、关系(如类比与包含)、事物(如故事情节、成因)、过程(如运算、推理)等各类材料和方式的加工和运用。Dr.魏说要请周玮到北京测一下智力,恐不乐观。这里要说明几点:

1)只对其中某些材料的加工能力很强,不足以构成全面的智力;智力的一种划分方法是一般智力特殊智力。其中一般智力就涉及上述所有内容;如果只精通其中某一类材料(如视觉记忆或数字运算),那是“偏才”。

2)智力有很大先天成分,但后天的学习、练习的作用也是不可抹杀的。认为“天才”等于“天赋”,不十分妥当。“天赋”通常指先天的、与生俱来的才能;而“天才”是指一个有着某种天赋、能展示一定才干的,他们都有后天努力(或辅佐环境和教育的帮助)。

说到这,不妨要分析一下: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节目似乎经常都存在一个混淆——到底最强大脑的定义是什么?是天赋(天生的、不靠后天训练的)?还是有一定天赋再加上后天努力的训练的?前面晋级的许多选手既有前者也有后者。但在对不同选手评判时,有时又刻意强调必须是天生的禀赋,不可以是后天的训练。这就有失公允。评判、评价的标准不能随意变动——这是中国人典型的“个别主义文化价值观下的处世方法(详见荷兰社会学家汤皮诺的国家文化价值观的五维度划分理论)。

 

其实,很多才能,既有天生的成分,又有后天大量的刻苦训练的左右。周玮也不例外。

那么,周玮有没有偏才呢?例如,他是不是只是善于某种类型的心算数字?他是否只会算数而“不省人事”呢?看看周玮妈妈的说法:“他受到同龄人的歧视、嘲笑……他不回言,心里什么都知道,不过就是表达不好。他心里知道人怎么看他……自尊心还是挺强的……早餐不喝稀饭以避免上厕所从而躲开其他孩子的嘲笑……就因为这一点我就认为我的孩子不傻。”也就是说,他懂得人情世故,也知道如何有效避开对自己不利的人际社会处境。从这点来看,他还有些“情商”。他也许不善于与人相处,不善言辞,但他知道怎样躲开自己不擅长的情境。这是适应力的一种表现。其实村里也有人说他很精,是“天才”,知道他计算能力很厉害。他自己也说,很喜欢计算机。至少,他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了他能驾驭也感兴趣的方向。

[转载]最强大脑10处科学疏漏(3):记忆与心算[转载]最强大脑10处科学疏漏(3):记忆与心算
成功之后有喜悦,也有一种天真无邪的淡定


  周玮也不是那么不谙人事。并不像主持人说的那样“不懂得成功的快乐”,他知道自己成功了,他的表情告诉了人们他的内心感受(见图),只是,他和周围那些激动得大呼小叫的人相比,面对一切,特别是突如其来的荣誉,显得很“淡定”,因为这样的表演成绩不过是他每天生活中的瞬间,见惯不怪了;或许,他的大脑需要给他体验兴奋的“天赋”和“练习”。

 

这段节目还有两个问题。其一,没有认真发掘和展示周玮平时的生活,特别是他是如何学习的。他十岁上1年级,5年级后被辞退,此后大约有7年在家,他是怎么修习的?他起码知道什么叫乘方和开根,说明他有起码的算术知识和教育(即使是自我教育)。他的后天的勤奋、苦练、钻研、琢磨,克服了多少苦难,怎样掌握了心算技巧和策略……这些要比单单告诉观众他能心算,更有教育、励志意义!否则,就是把脑科学平俗化、娱乐化而已。

其二,没有说明和解释为什么周玮喜欢长时间看太阳且眼睛不受伤。这是个奇特的现象,也是大脑的一种特殊的、反常的现象。这是本节目的又一大遗憾!

下期还有什么惊世骇俗的超强大脑,拭目以待。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