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 中国经济时报 - 《心·健康》2013年心理健康回顾和总结

(2013-12-29 13:20:11)
标签:

中国经济时报

心·健康

心理健康

2013总结

职场心理

杂谈

分类: 采访与著作

http://jjsb.cet.com.cn/zgjjsb/20131227/18602.jpg中国经济时报 《心·健康》2013年心理健康回顾和总结" TITLE="[转] 中国经济时报 《心·健康》2013年心理健康回顾和总结" />

汪冰董一鸣刘明肖广兰闻心

2013年的最后一期《心·健康》,我们邀请到在《实用心理学》栏目做客过的几位专家,请他们回顾即将过去的这一年的心理咨询与实践工作,讲讲他们对心理健康的感悟与收获,或许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有效的心理健康的调节方法,增强自我心理健康的能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2014年! 


因为感恩才会拥有

北京大学心理卫生博士 汪冰

回顾即将过去的2013年,如同过电影一般在眼前掠过。想起年中的一次出差,到机场时有些早,百无聊赖地坐在候机大厅,抬头忽然看见一副巨型的灯箱广告——“感恩是对感恩的人最好的奖赏”,虽然没有一下子太想清楚这其中的道理,不过刹那间我却有被击中的感觉。

我也经常在我的讲座和节目中提到感恩,跟大家费劲口舌地讲解感恩的好处,但事后总有人问我:“我感恩了,我快乐了,可我的生活依然没有任何改变啊?总是陶醉于自己已然拥有的东西,那不就是原地踏步、精神胜利法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许是我这一年里最大的收获,而启发我的正是机场里看到的那句话。

“感恩是对感恩的人最好的奖赏”,并不仅仅因为感恩让我们看到自己所拥有的种种,也不只因为感恩的过程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感动和快乐。而是因为:感恩是用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来肯定你的好运。在积极心理学那个流传很广的“三件好事”的练习中,除了要写出来让你感恩的三件事儿以外,还有一个经常被忽略的环节,那就是想想这些好事儿为什么会发生。比如,在周五的晚高峰你意外地一路畅通地到家,又或者你的表姐顺利地产下了一个健康的宝宝,这些或大或小的好事儿的原因也许都可以归结为一个:你或者她是个幸运的人。

一个经常能够从生活的小事儿中感觉到自己幸运的人会怎样呢?他们在生活中不会常常被“缺乏”所困,相反,他们不仅感觉自己没有被生活或命运忘记,还会坚信好运仍会光顾,因为他们是幸运的人!这样的信念不只会停留在头脑中,还会深刻地改变他们的生活。一个觉得自己“有”的人,一个相信自己被老天眷顾的人,不会认为世界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他们更有安全感,在生活中更容易去帮助别人,也更愿意尝试首先去信任和付出。正是因为他们能够首先去给予,他们最终反而会得到更多。

这个世界上最简单的一个人生道理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是因为拥有才感恩,而是因为感恩了才拥有,别把生活活颠倒了。前一阵子听见一个老人跟一个年轻人讲为什么与人行方便就是与自己行方便。他说:“小伙子,你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对你好,如果你周围的人都对你好,那么你想不好都难啊!”

感恩会驱动善行,善行会带来善报。“感恩是对感恩的人最好的奖赏”,无论是即将过去的2013年,还是将要到来的2014年。也愿我们此生因着感恩成为幸运的人!

2013职场心健康关键词盘点

资深人力资源专家 董一鸣

时至岁末,除了一年一度的绩效考核中需要对工作业绩做盘点,职场人士们都有习惯回顾一下过去的365天自己的经历,看看自己是否有收获和成长。

很多时候,我们都说,只有经历过一些事情,才能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强大。但我们又很难描述清楚强大是什么样子或者是否是好事情。好在目前我们已经有了衡量的标准,即自我评价正确、人格完整和谐、意志健全、善于调节情绪、人际关系和谐的身心健康状态才是真正的好状态。那么,就让我们看看在2013年,多变的职场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关键词:

1.压力。雾霾、4G、拥挤的交通、微信的普及都是新的职场人士的压力来源。世界知名办公方案提供商雷格斯近期发布了它的最新调查结果:中国内地上班族在过去一年内所承受的压力,位列全球第一。其中,上海和北京高居榜首。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的一项调查显示,80%以上的企业存在员工经常加班的现象。另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报道,我国职场人仅三成能真正享受带薪休假。《生命时报》的一项调查也显示,所有受访白领中,仅12.28%的人认为自己完全健康,超过四成人觉得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同时,各种减压课程应运而生,但似乎未见太大起效。

2.职场幸福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智联招聘联合对职场人群的幸福感进行了调查,包括个人幸福感,即职场人群当下生活状态和期望生活状态的自我评估;以及组织幸福感,即职场人群对单位、企业中得到的价值体现、社会贡献、社会尊重等附加项目的评估。调查结果显示,个人幸福感最高的是外资/合资企业职员,最低的是政府机关的公务员。组织幸福感第一名的则是政府机关公务员,最后一名是非营利性公益组织的工作人员。

3.焦虑。焦虑、拖延症、囤积症、偏执型人格、抑郁、洁癖等我们平时基本接触不到的名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职场人士口中,甚至有些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和组织氛围。我们都知道,适当的焦虑可以维持高绩效,但如果长期的焦虑得不到缓解会引发很多的身心问题。同时,理想和现实激烈碰撞,物质在增长,我们的心灵却愈发惶恐。

4.心理咨询。我国从2003年开始进行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鉴定,十年来考试人数呈直线上升趋势。获得证书的人数已经有80多万人。1/4的人会在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之后从事这项职业。但我国劳动者基数大,职场人士希望获得更专业和便捷的服务,又苦于没有太多接口的渠道,就会反而求助于星座、心灵鸡汤式的文章、诵经等方式获得内心的平和。

对于在职场上保持心理健康,我们应该解决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新的一年快到了,我们应更多地了解自己、改变自己的内心以及认知,改变归因习惯,换位思考,了解和调节情绪,同时记得随时给自己鼓励,远离职场负能量人群。

宁静致远

生命艺术创作与心理设计专家 刘明

2013年快过去了,有三件事是要记下的:一是,从事临床心理学实践工作12周年了;二是,工作室被迫搬迁,却因祸得福,找到了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工作环境,其过程颇有“心想事成”的味道;三是,在微信公众订阅号上安了家。

因为在微信公众订阅号上安了家,就在准备各种资料,计划做一个内容丰富的自媒体。整理录音是一件不可或缺的工作。

以前也经常整理录音,这次却有了不一样的收获。录音里有不少朋友的声音,听起来格外亲切,但到了需要转换成文字的时候才发现,不少朋友那些现场听着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话,怎么在录音里听起来变得如此不一样?如果根据录音的实际情况,一个字对应一个音,就很难成文。明明在现场听得明白的话,现在居然不成句子,变成了难以理解的内容。

这才发现,原来我们听人讲话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字、一个字按照顺序地听,也不是按照语法秩序来听,而是大面积地听,在头脑里自动完成“意思”的组合。不禁惊叹,头脑真是了不起!豁然开朗的是,难怪学习外语那么困难!原来自己先是学会了严谨的语法逻辑,然后,总是用语法的线索去听每一个单词,所以老是听不懂。

我们所受到的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让我们能够建立起严谨的逻辑思考能力。这固然是不错的,但如果我们过于依赖这种运用头脑的方式,或者是我们只知道这一种运用头脑的方式,那可能就浪费了大量的头脑资源。

现在,人们已经很注意心理健康,但是,到底怎么样才能达到心理健康的状态?却是百家争鸣、众说纷纭,谁也说不出个究竟。而我个人对于自己从事临床心理学实践工作十二年的思考总结是:如果我们能够在以严谨的逻辑思考能力为代表的 “意识”层面和在以非规定性的头脑机制为特点的“潜意识”层面实现一种平衡,就可以真正地实现心理健康。这个心理健康包括心理活动本身的知、情、意的平衡,也包括身心平衡以及主客观平衡。

要怎么做呢?那就是在过度使用大脑以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智能开发的时候,能够适度地提醒自己:是否也可以有那么一刻,暂时放下自己的清醒意识,把自己完全交给潜意识(或者叫无意识),任由潜意识自由运作,看看会发生什么?是不是会带来一丝惊喜?

把自己完全交给潜意识,任由潜意识自由运作,也许潜意识会把你带入深深的、舒适的、安全而又美妙的状态里,那也许是一片虚无的状态,却又极其宁静与安详。就是这样一个任由大脑自由放电的时刻,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得到深深的滋养。

久而久之,将获得完全不同于以往心态的一份宁静而安详的心理背景——心境。这时,就可以体会宁静致远的那一份人生写意,并踏上境随心转的人生轨迹。

在心理上“看见”孩子

北京伊德心理应用研究中心资深心理咨询师肖广兰

回想这一年心理咨询工作中的一幕幕来访者触动自己心灵与思想的感悟,小心挑选了一个或许可以代表这些感悟的表达:

那是几位因为孩子不愿上学而痛苦的父母,在一段时间的咨询后,几乎都发出这样的感慨:“以前只关心孩子的吃穿和学习,如果早些关注到孩子的心理状况就好了!”

在电影《阿凡达》中,潘多拉人之间会有一个很有深意的表达:“ISeeYou”(直译:我看见了你)。但这绝不是光学意义上的“看见”,而是心灵上理解和体会另一个心灵的存在,是指你相信对方的行为背后,是有他独特的感受、信念和意图的,并愿意试着去理解这些感受、信念或意图是什么。

比如,孩子不想写作业,作为家长,你是暴怒地把孩子批评一顿?抑或唠叨一堆道理?还是叹一句“孩子都不爱写作业”而无奈地不管了?这时,如果你只是看着孩子,温和地问一句:“发生什么了,今天你这么不想写作业?”也许孩子说不出什么,但他会收到你希望理解他的心意。接下来,你可以说:“妈妈知道你一定有什么原因,只是我们还不清楚,但作为学生,完成作业是个责任,就像妈妈要做好工作或家务一样。”然后,也许需要给他一些陪伴、讲解、督促,或者其它实质性的帮助。孩子需要你哪怕试图理解他,之后他才能收入那些要求和帮助。而重要的是:即使你在心理层面很理解他,你却不一定要在行为层面完全赞同或纵容他。

类似的互动如果可以在你和孩子之间累积,孩子就会增长一种信念和感受:我是一个被爱和关注的人,我的感受和思想是有价值的、被尊重的,因而我的生命也是有价值的。同时,你对他行为层面的管理和规范,也会被他善意地理解为:帮助他在现实社会中更好地生存。

大量观察婴儿的研究发现,孩子的健康成长依赖于照顾者是否能够帮助婴儿调节其情绪状态,并把婴儿作为一个有意图的小“人”来看待。当妈妈微皱着眉、对着啼哭的孩子念叨着:“宝宝是饿了吧,哭得这么伤心?”她就是在做一个理解、回应和帮助调节的工作。只是,随着孩子长大,很多父母就忘记了这个重要的养育行动,或者是不知道怎么对一个大的孩子做出这样的回应。而在成人之间,这就更困难了。

当然,这不是要求父母随时随地去理解孩子。研究发现,一个足够好的妈妈只要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有10%—30%的情况作出好的回应,孩子就足以借着这种滋养而健康成长了。

其实,很多成年人因为心理的困扰来咨询时,我们往往也可以追溯出:童年时的他们的心理状态是被父母忽视的。长期处于不被“看见”的痛苦中,他们才会在成年过程中,不得不用心理或行为的“症状”去对抗那个忽视带来的空虚感和对人生价值的质疑!当他们心灵的存在可以被咨询师和他们自己再次“看见”时,治愈的过程也就开启了。

新年慢乐

东明德通 (北京)咨询有限公司儿童心理专家闻心

在微信中看到了一篇王朔的年终总结,其中调侃的因素自然不会少,但我却发现这位北京大哥俨然已经变身为北京大叔了。也许成长是一个人要用一生去实现的过程,正是这一生的长度,却往往会让我们忽视了身边那些缓慢的收获。想一想,每一年,在我们的身上或多或少也都会发生一些变化,这些变化连成串便是——成熟。而心理健康就是一个人心智逐渐成熟的过程。

“虽然我有时仍会情绪低落,偶尔委屈地哭泣,但是这一年却再没被绝望打扰过。我已经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我已经有勇气去做需要我做的事情。”我的一位患抑郁症的好友在微信中这样写道。这真是很令人欣慰的文字,对她来说,长时间不被绝望困扰便是一种健康的标志,虽然苦恼依然会跑出来干扰她的情绪,但至少她的生活正在逐渐透入一缕缕阳光,将她的生活照暖。我为她高兴,为她欣慰,希望她在2014年慢慢享受这份久违的阳光,让自己和生活更温暖。

很多时候,健康不应该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指标,它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这一动态就像是拾级而上的过程,需要时间与空间作为重要的调整因素。就像当我们刚刚从长久的阴霾中走出来,即使天空尚不晴朗、也未达到蔚蓝,但相比身处阴郁之时已经是一种进步。心理健康就是要经历这种进步,善于发现我们身上出现的点滴变化会有助于我们越来越懂得如何获取健康的方式。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乐观态度吧。

如果说让心理健康成为一个过程,是我们得之健康、懂得健康的基本概念,那么让这一概念转变为现实却是需要一些途径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学会OPEN。前些天,我听到一个小故事,拿来与大家分享:

今年,兔子兄弟萝卜大丰收,兄弟俩各带了一半的收成回到各自的家里。兔子哥哥觉得耕耘一年不容易,这些萝卜绝对不能丢了啊,于是便将萝卜藏在地窖里,每天取出一些来满足肚子的需求。兔子弟弟觉得丰收应该与大家分享,于是敞开大门,请邻居们来品尝。小动物们喜欢吃兔子弟弟清脆的萝卜,于是纷纷跑来品尝。而且,所有的来访者还带来了青菜、瓜果送给兔子弟弟。一段时间后,兔子哥哥始终只有萝卜啃,而兔子弟弟却拥有了更多的食物品种。

心的放开,能够带给我们的收获,往往就像这丰富的瓜果一样,会成为生活中惊喜的礼物。

新年已经距离不远,我们用敞开的心来迎接全新的开始,慢慢等待一个个惊喜的出现,相信2014年会是一个丰收的年份。

新年不要急着快乐,让我们一起用心品味细小的变化,慢慢享受幸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