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formance Review 之外的
(2010-05-26 00:25:37)
标签:
中年危机圣诞老人国际小学清华才俊价值观杂谈 |
分类: 打工随笔 |
跟一个朋友吃饭,他说女儿现在在读国际小学。我好奇地问这位在清华混过7年美国混过十几年的才子,他感觉送孩子读国际小学和其他地方学校有啥区别,他思考了一下,用一贯很负责任的语气说:“我觉得有一点挺好的,她们学校完全都是按照G&O
的形式管理孩子们。先是老师点评,按照表现和价值观(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之类的)做performance
review。孩子们自己来制定下一学期的计划,需要着重锻炼哪方面。多有趣儿啊!”
听完之后我也觉得有同感,遥想当年读书的时代还要每学期将班主任的评语带回家去,家长看了签字带回给老师。虽说评语栏是一贯地满篇套话,有好事的家长还是能够从老师的某个词语细微的变化中看出老师用隐形墨水儿写着的好恶。被某些好事的家长很会利用这学期的一段评语用来作为下一个学期批判老师或者批判孩子的利器。将学生的表现等等量化的做法明显科学化了很多。不知当年的班主任们在一摞学生手册上写评语,提笔之前是非常开心的还是非常心情沉重的。总之,应该是有责任感的吧?
再忆当年外企文化风起云涌铺天盖地的时候,有同事称如果为家里阿姨做Performance Review,
为狗狗用6西格玛的工具实施训练计划,都肯定效果不错。管孩子用MBA手段也好,处理家庭事务也好,都没有什么杀鸡用牛刀之嫌,只是看人们能否愿意把一些思维习惯借鉴到生活中罢了。
第二天再见面,这高管朋友说从家出来时孩子正哭,因为每天抱着睡觉的全球限量版玩具丢了。没有了玩具,孩子没办法睡觉。所以一定要赶紧飞回上海或者美国去淘一个回来。后来又说到自己到现在也不知道该在未来的哪一天告诉孩子圣诞老人其实并不存在。事后问到一个在国内做高管的有着同龄孩子的朋友,他说好像自己的孩子从小就知道神话和实际的区别,也没让孩子对某个物件有着痴迷和依恋,从小就让孩子“吃嘛嘛香,睡哪哪香”。
再到后来又聊到车子,这位高管朋友说人到中年,突然想买辆柠檬黄色的拉风的跑车。并且及时地自嘲自己这是“中年危机”了。我只是笑了一下,显然这时候是不需要接话茬的。我更习惯见到开着柠檬黄跑车的朋友之后迅速分析之前在他身上可能发生过什么。呵呵。
回到家,电视里放着部很老的片子,年轻的谭校长扮演的财神微服让一个茶餐厅的老板将客人和员工都看成“衣食父母”来对待,结果员工被激励、宾客盈门。只看了这一段,我想我找到答案了。
毕竟除了表现、价值观之外,孩子和员工似乎还有一个维度不同。。那就是彼此交互的情感。陪着你经历过程的,和最终见到你结果的,你愿意一起经历的人,和你想展现成果给的对象,可能都不是同一拨儿人。
后一篇:有尊严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