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自<人力资本>)俺是一只没有脚的小鸟

(2010-05-13 22:47:49)
标签:

打工

广州

上海

北京

人力资本

杂谈

分类: 采访与著作

本文转载至我在《人力资本》2007年第11期发表的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杂志社。

其实真不是有心的,可在过去的10余年里我误打误撞地赶了几拨社会浪潮:经济热潮时南下,随着非典返京,撵着小资们的尾巴在十里洋场混了一把,最后又折腾回北京。平均每年搬3次家,已经能在一个周末之内封好29个箱子。仔细算下来,落下了搬家恐惧症,一群天南海北的真朋友和别人抢不走的游历异乡的故事。每个城市都有我喜欢的地方,所以我不敢说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哪个。
 
广州:“爱拼才会赢”
时间:1995年
地点:泛广州区
 
怀着学习广东话听懂广州歌的低级理想,我踏上了广州的土地。温润的空气和树木的香味扑面而来,年轻的我举着地图到处新奇地走马看花。第一次坐无人售票的干净先进的公交车,也许因为是北方人的关系,司机破例允许我花一块钱在巴士上坐了个来回。这样,我很快就把广州转遍了。到了中山纪念堂,还曾因为只讲普通话而被人误认为是日本人,让我好生郁闷,从此致力于到处宣讲我是天津土生土长的姑娘。
 
广东话是一定要学的,但是咱不能给学语言专业的人丢了面子。粤语发音部位跟北方话完全不同,在嘴里要酝酿一下才能发声。语法体系又传承了很多古汉语的句型结构,加上用词的演化,我在广东愣是呆了两年半才敢讲4个字以下的广东话。因为语言不过关,无颜见江东父老,我3年都没回过北方。
 
当时的外企还是比较亲港澳,高管一般都是港澳台雄霸一方。除了英文水平以外,外企一般会在《广州日报》招聘广告上标明要流利地使用粤语会话。曾经很尴尬地和一个澳门籍葡萄牙人吃饭,他先用英语跟我沟通,再用广东话替我们点菜。直到后来,好长一段时间我都会以在个人简历上标明能流利地讲广东话为荣。
在这里,为别人工作都被统称为“打工”,所以我们这群人无论大小都叫打工仔。不知道为什么工作要“打”,可能“打”字在广东话里比较形象吧?总体来说,这里的工作氛围相对轻松,大家都很敬业,但是想搏出位也不是这么容易,因为坑里都有萝卜呢!所以后来几年很多广东本土的精英纷纷转而北上,据说当地猎头们很是挠头了一阵子呢。
 
由于处于珠江下游,加上每年5个月左右的炎热,湿气较重,女生皮肤容易发黄,夏天一定要喝苦苦的凉茶。吃东西还是广东菜营养全,味道鲜。水果也丰富,香蕉、芒果、荔枝都不是捂熟的,那一个“香”字了得!因为汤水滋养的关系,广东女孩子都是苗条的,斯斯文文的,而且持家有道;男生一般都喜欢自己做老板,生意做起来分寸感强,很多人受家族传承的原因,天生会打理生意,很讲诚信。服务行业应该在全国是最到位的了。而且不会互相攀比穿着,日子显得殷实、从容、不温不火。
 
广东是年味儿最浓的。大年三十晚上的花市是一定要去的,初一的黄大仙祠你肯定会被熏得眼泪直流,而重阳也是举家登高的日子,各个山头总是快被踏平了。总之民俗保留的甚是完整、传承有道。
也许是因为住得时间比较久,这个地方留下了我青春的脚步、奋斗的汗水、亲如家人的朋友。回到北方时,广州的生活也屡屡入梦。太想了我就找个周末飞回去,一下飞机竟然会也有到家的踏实感觉。能在兰圃或者沙面的江边打发一个下午,喝喝茶,看看风景,晚上去吃吃大排档,早晨去茶楼听听粤曲儿,回去时就觉得好像给心灵充了一次电。
 
北京:悠着点儿
时间:2003年
地点:东区CBD
 
因为家人的关系,03年2月,我辗转回到了北京。同事们大笑说非典肯定是跟着我来的北京。记得当时北京碧空如洗,天坛里除了两个看门的就我自己,呆久了还真有点糁得慌。外面吸到鼻子里面沁凉的空气,似乎每一次吸入的空气量都大过南方,穿过你整个身体的那个清爽呀。看着笔直的大道上的绿色吉普,看着路边闪过的红砖居民楼,闻着菜市场里北方特有的熟食、馒头、花椒大料的味道,身边闪过自行车和头发厚重的人们,突然觉得“哦,我回到北方了”。
 
紧接着就是一片工地的声音,叮叮咣咣,此起彼伏。窗子上的土老得擦,衣服干得特快,饭菜挺咸的,油大,盘子大。房地产业蓬勃发展,798特火,堵车。
 
后来,能带着狗狗去的有好吃的红菜汤和列巴的大笨象餐馆也变成工地了,好在还有“Steak and Egg”,能在历史厚重的京城吃到地道的早午餐。朝内的东四民芳,巨大盘子的鱼头泡饼香的让你想在里面游泳。
长城真的爬腻了,要不你三天爬两次试试?除了烤鸭之外,雅秀和三里屯又成两景点。其实老外自己都挺会砍价的,而且服务水准日趋增高,估计售货员的英文都能二级拿证了,所以真的也不用太费劲。出租车换了以后终于不用老是大冷天也要开窗户了,有啥心事还是晚上没人的时候去午门呆一会吧。红墙、角楼,压倒一切的威严。
工作的拍子立即慢了下来,与同事沟通的语速经常被批评——因为太快,经过了半年后才慢慢适应了新的节奏,被我一路追杀的同事们才渐渐不抱怨我晚上也打电话追讨数字了。后来混熟了,纷纷接到订单,忙乎着帮人找实习机会,帮人介绍对象,帮人安排位置,真切地回到北方了。
上海:旧日情调
时间:2005年
地点:南京西路、愚园路
 
在我被迫又一次迁徙的时候,无奈其实大过兴奋。因为已经开始经历事业的成熟期,也经常出差到这座城市,还对人群的拥挤有天生的恐惧,早没有了太多新鲜的感觉,于是波澜不惊地移师上海。
大钢崩儿和交通卡是在上海必备的。不知为什么北京的司机都不喜欢收钢崩儿。方便是真的,打不到车也是真的。办公室后面的窗下就是南京西路,工作累了就转过身去看来来往往的美女。各个国家都有,有些好看的都有点儿假了。
 
因为喜欢老房子,就捡了离公司近的愚园路。老式花园洋房,1936年修的,咯吱咯吱的地板,热情的邻居们。隔壁老爷爷退休这么久,每天都会换上皮鞋上街,永远是一尘不染的,认真地拉这我讲上海话,我说的他都听懂了,他说的其实我都没听明白。老城区的人们其实睡的挺早,起床也早。我六点钟被鸟儿吵醒,邻居菜都买回来了。
周末还是悠闲的,只是女友们都纷纷花枝招展起来,总叫去一起做脸,学烹饪西餐。借口浦东太远不去,推过几次,倒也能偷出几个周末自己到处走走,附近的阿姨们都渐渐记得有个笑容灿烂的天津姑娘,很久不光顾的小店很久还能记得我上次什么时候来过,我爱吃的东西他们也能帮我煮。春秋灿烂的阳光,梧桐树的影子,穿得漂漂亮亮,头发盘得整整齐齐的阿姨和弄堂里嬉闹的孩子们总让我想起儿时的天津。
 
和听到的别人对上海的评价不同,做事风格我反倒没觉得大不同。可能因为一路闷头做到现在,一抬眼,周边已经全然都是中国脸外国护照的人了吧。只是少了点在广东时候的公事公办和北京时的心照不宣。每件事都要做好前期准备和几个应急方案。不觉得累,因为这是在国际化城市专业度的体现。
 
上海话至今也听不懂。可能又是一个语系?抑或是只将自己当作这个城市的过客?
 
城市化加剧,人口流动频繁,相信特别多的人都有迁徙的经验,原因不尽相同,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吧?其实中国的城市造楼的图纸都借来借去,连锁店也都一家接着一家,外国人现在都不喜欢中国的大城市了,因为和美国的城市长的越来越相似。大闸蟹到处都是,靓汤也处处飘香,烤鸭店开到美国去了……总是提着旅行箱出差,早晨在旅馆睁开眼,经常要回想一下今天是在哪个城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